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行政裁定,維持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不予核準搶注“海棠灣”商標的裁定,長達數年的“海棠灣”商標之爭塵埃落定,標志著該商標正式回歸海南。(相關報道見本報10月10日A01版)
近年來,源自我省知名鄉鎮與風景區名稱的不少商標資源流失在外,與搶注企業的爭鋒往往處于不利態勢,而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對鄉鎮區劃地名與風景區名稱用作商標作出限制性規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海棠灣”商標能夠艱難回歸,無疑是一件大幸事。來之不易的成功,值得我們喝彩,也值得我們深思。
值得喝彩是因為商標回歸具有多重意義。首先,“海棠灣”本就是海南的,甚至可以視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標之一,該商標能夠回歸,無疑能夠鼓舞我們的斗志,堅定我們繼續開展商標維權活動的決心。其次,艱難的維權過程讓我們的干部得到了鍛煉,也積累下如何進行商標維權的寶貴經驗。再次,“海棠灣”商標本身蘊含著較大價值,是一筆不菲的無形資產,將有望為持有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商標作為一種知識產權,在今天這個時代發揮的價值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企業關鍵性的無形資產,對地方經濟發展意義顯著。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商標意識,早謀劃、早打算,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對已經流失和正處于流失過程中的商標,我們要提早介入,做到不回避、不缺位,在商標受理、初審、終審和訴訟等各個階段上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積極協調各方面關系,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等各種途徑,挽回商標流失帶來的損失。就像“海棠灣”商標在艱苦努力后,終于能夠“回家”一樣,可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海棠灣”商標的回歸,雖然可喜可賀,但并非一勞永逸、萬事大吉。守住商標之后,接下來的問題可能更棘手、更困難,那就是如何讓商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無形資產有形化,讓商標的預期價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否則,辛辛苦苦要回來的商標就會白白浪費,之前的一切努力也都付諸東流。相信誰也不愿意看到這樣的局面發生。因此,政府要做好引導和培育工作,為相關企業提供支持和便利,肩負起監管職責。相關企業更應該加倍珍惜,努力將“海棠灣”商標做大做強,通過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到認可和接受,確立品牌地位,不斷提高商標承載的價值量。這或許比商標本身的價值更大、更重要。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