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軟松柔香甜可口的果子燒、菠蘿陷的鳳梨酥、黑色的竹炭花生、香甜的花生卷冰激凌、肉厚的章魚腳,聽到這些兩千公里之外的臺灣美食是不是讓你垂涎欲滴呢?隨著三亞城市的發展,從臺灣來三亞投資的企業越來越多,它們也給市民和游客帶來了眾多臺灣特色小吃。下面就隨記者一起去尋覓幾處散落在三亞街頭小巷的臺灣美食吧。
果子燒蛋糕
這是一種來自臺灣口味的特色小吃。小點心外形十分漂亮,兩面金黃,當中還有條貼合處的縫。一個剛出爐的熱氣騰騰的果子燒拿在手中,叫人看了愛不釋手。一口咬下去,透過綿軟松柔,極富彈性的外皮,一股濃郁的香味頓時沁入心脾,溫熱的奶油內陷立刻在舌尖彌漫開來。果子燒的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美味餡料:奶油、香芋、巧克力、紅豆、綠豆、草莓、金桔、花生、肉松、菜脯等,真可謂是口味眾多一應俱全。
據了解,20世紀70年代臺灣國宴上必推的最后一道高級蛋糕點心,讓外賓、使節享用的就是果子燒蛋糕。因為它是煎制而成的高級蛋糕而起名為果子燒,后來流傳民間,造成一種風暴。果子燒跟一般蛋糕不一樣,它的外皮是結合蛋糕與銅鑼燒的組織口感,因為口感接近蛋糕,所以可以放置2至3天口味不變。它甜而不膩,皮有一種酥脆感,是一種吃不膩、吃不胖、有營養的蛋糕。它美味可口、營養健康、老少皆宜,是點心、宵夜、早餐、亦是送禮的最佳禮品。
三亞解放一路上某臺灣名品館里有果子燒賣,同時,它也是三亞目前唯一一家有果子燒的店,果子燒的機器來自臺灣,制作果子燒的面粉、奶油等原料也是從臺灣空運過來的。
玫瑰牛軋糖
吃過正宗臺灣牛軋糖的人,都會對那奶味十足、奶香濃厚的牛軋糖念念不忘,這時才感嘆之前吃的牛軋糖,根本不算“十分有料”的牛軋糖。臺灣牛軋糖甜度適中,不粘牙而且不會讓人吃得發膩,因為里頭有足料的花生仁或者杏仁,所以嚼勁十足,吃起來更是讓人神清氣爽。臺灣牛軋糖都是純手工制作,沒添加香精、糖精,是真正為健康著想的甜品。如今的牛軋糖已發展到具有多種口味了,除了傳統的牛奶味,還多了杏仁味、抹茶味、芝麻味等等,一次性滿足吃貨們各種刁鉆的要求。
目前,在三亞的多家臺灣特產店中有多種口味的牛軋糖,比如原味牛軋糖、玫瑰牛軋糖、椰香杏仁牛軋糖等。
鳳梨酥
臺灣鳳梨酥是最受游客歡迎的伴手禮。鳳梨酥工藝上采用中西合璧做法,酥脆外皮類似西方烘焙,內餡則屬中式傳統,口感酸中帶甜。它酥軟的外表和甜韌的內餡,在口中幻化為一段甜蜜的旅行回憶。
臺灣鳳梨酥內餡,并不是單純的菠蘿。為了口感需要,通常會添加冬瓜,這樣的口味已經是大多數人的習慣。近年流行養生,臺灣市面上可以買到加了五谷雜糧、松子、蛋黃、栗子等不同口味的鳳梨酥;餅皮也加入燕麥等食材,口感更為多元。也有商家改用其它水果做餡料,發明了例如香瓜酥、蜜李酥、酸梅酥等。
目前三亞鳳禾堂的鳳梨酥是最受老百姓歡迎的,鳳梨酥選用地道海南鳳梨為材料,酸甘甜的美妙滋味與“旺來、旺來”的招財、招福諧音,是市場上最受喜愛的風味名點之一。鳳梨酥,揉合適切的原料比例,使外皮微酥、柔軟,極富香氣,加上酸甘甜鳳梨果肉餡,成為最佳絕妙組合。
竹炭花生
臺灣竹炭花生其主要成份為精選臺灣本土北港花生、特級砂糖、納米竹炭粉。采用了南投竹山竹子的表層碳。南投竹山盛產竹子,成熟竹材透過特殊炭化技術精煉成“竹炭”,它的組織細致、孔隙多、這種可以吃的竹炭,是選用三年以上的竹子,經過長達14天、1400℃以上高溫燜燒制成的,再經過現代納米級技術的研磨成粉后,將飽滿渾圓的北港精選花生,裹上納米萃取的竹山竹炭粉加以低溫酥炸,形成了一顆顆如黑鉆一般的花生。
竹炭花生直接拆開即可食用。外表黑黑的,吃起來香而不油膩,香香
脆脆的,吃后幾分鐘嘴里面還留有余香。竹炭花生除了特殊的香味,還有股淡淡的甜,細膩爽口的口感,不干不硬,不用擔心外皮會有粗糙的竹炭顆粒感,竹炭顆粒已經經過納米技術處理,與面粉無異。雖然竹炭是經過烘焙的,但是吃了并不會上火哦,不含有防腐劑,是非油炸的健康養生食品,屬于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放心食用,不上火。
據了解,竹炭可以吸附微小顆粒,在中醫上從古至今有很多的應用。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竹炭(一定要表層碳)可以吸附人體內有害物質,凈化血液中的毒素,還有助于人體消化排泄,清潔腸道,排毒養顏之功效。
現在在三亞大大小小的臺灣小吃店或者臺灣特產店已經有十多家。去年9月份,半山半島臺灣新天地時尚購物天堂寶島美食街正式開業,里面攘括了珍珠奶茶、魯肉飯、炸雞排、牛肉面、擔仔面等美味小吃。此外,一些臺灣名品館里還引進了臺灣瓷、糕點糖果、伴手禮、節慶禮盒、各式食品、山烏龍茶、臺灣知名高梁酒、咖啡、手工皂、乃至文創商品及藝術品。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