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于1940年代的石八線仍在使用,圖為石八線延伸段,可直通至八所港卸礦用。 梁振君 攝
老式蒸汽機車緩緩駛出石碌車站。(資料圖片)
新西環鐵路示意圖。蘇曉杰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見習記者 蘇慶明 特約記者 高智
西部,海南最早擁有鐵路的地方。西部鐵路,海南最老的鐵路。
位于西部重鎮東方市的海南鐵路博物館里,每一個老舊的蒸汽機車,每一根斑駁的鐵軌,都仿佛在無言地訴說著海南西部老鐵路的艱辛歲月。它曾經由中國人設想,卻在日本人的掠奪中開端。它曾在開發寶島的熱情中容光煥發,卻在緩慢的步伐中落伍于時代的節奏。
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充滿汗水和淚水,屈辱與光榮。
一灣淺淺的海峽,讓它多年在全國的鐵路中自成一統。海南的獨特環境,造就它別樣的風情。
穿越山林與村莊,它孤獨而倔強,熱情而沉重。
11年前,粵海鐵路開通,讓它不再獨守孤島。如今,西環高鐵已箭在弦上。這一次,它將重歸時代前列。
在海南西環高鐵建設的序幕拉開之際,讓我們回眸歷史,不忘夢想與記憶,凝聚信心與力量。
為掠奪資源日軍修建
海南首條輕便軌鐵路
東方市濱海北路5年來一直未對外開放的海南鐵路博物館,無聲記錄著海南鐵路自1930年代以來的發展歷史。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全面挑起侵華戰爭,于1938年10月下旬占領武漢、廣州后,因軍力不足轉入了對華持久戰。
彼時,為了切斷國際物資援華的重要通道———越南、緬甸通道,日軍決定占領海南島,把它作為對華南航空作戰及封鎖作戰基地。
鐵路博物館主任楊永才說,對于海南島,日軍此前就探得這是一座天然資源寶庫,而在實施入侵海南計劃之前,日軍僅在臺灣設有航空作戰基地。
基于海南島的戰略重要性,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陸軍少將飯田祥二郎率領的日軍臺灣混成旅團主力,在海軍艦艇和空軍飛機的掩護下,趁著濃濃的夜色,在澄邁灣東北角天尾村發動登陸作戰,海上日軍遭到了秀英炮臺中國軍隊的還擊。中午時分,秀英炮臺被日機炸毀,日軍登陸。
日本侵略者后抽調橫須賀特別陸戰隊860人,吳港特別陸戰隊730人、佐世保特別陸戰隊860人與各艦船人員編成的的聯合陸戰部隊共約3000人,于2月13日午夜橫越瓊州海峽,繞過海南島西側,于2月14日拂曉登陸南端三亞港,占領三亞、榆林、崖縣,而后,陸、海軍南北對進,占領海南島,開始了統治海島長達6年之久的黑暗歲月。
人員和力量到位后,1939年7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崖縣,隨即派出了大量地質技術人員進行勘測。日軍隨軍地質勘探人員率先發現了崖縣田獨鐵礦,立即組織開采,首度修建了由田獨至河口10公里軌距為610毫米的輕便軌鐵路,這,便是海南鐵路發展歷史上第一條輕便鐵路,目的只有一個,掠奪。
1941年1月,日軍開始在昌江石碌和東方八所間進行勘測,在昌江縣石碌嶺上發現了大型鐵礦,礦體裸露在外,易采掘。1941年日窒素肥料株式會社海南事務所成立,同年12月改名為海南興業株式會社,由欠保田豐擔任社長,負責投資開發海南石碌鐵礦。
當時,日本軍國政府要求石八線早日建成投產運礦,經日鐵道省和軍部磋商,決定作為戰時突擊工程,建成石八線。
石八線于1942年3月草草完成鋪軌,3月23日便有從石碌開出的第一列試運礦車抵達八所。石八線也是海南島第一條干線鐵路,長約52公里,日本人從勘測到通車用了不到1年時間。
海南鐵路成為
日軍“輸血”動脈
“筑建石八線的同時,日本侵略軍出于軍事戰略考慮,企圖把海南島建成為‘南進’基地,實施長期占領,日本軍部商議,決定修建榆林至北黎鐵路,使榆林日本海軍基地與北黎駐軍司令部及所在的榆林(安游)、三亞、八所等重要港口得以連接起來,并與石八鐵路接通。全長187.9公里。”東方市史志辦主任黃成為該段歷史細致查閱史料。
事情并未按照日軍美妙設想的進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海上交通受阻,部分橋梁材料無法按期運到,為了急求修通,日軍后來又改為架設木便橋,其他工程也紛紛草率了事。
1943年3月,榆林至北黎本線及三亞、汐冗支線基本完工,并在北黎與石八線接軌。鐵路,成為日軍掠奪資源為本國“輸血”的動脈。
“日本還為此制定了信心磅礴的‘三期掠奪計劃’。”東方市檔案局局長吳清朗說,按照計劃,第一期從1939年2月到1940年6月,計劃開采鐵礦30萬噸。由于只采用了簡單的機械設備,大量的工作都靠人工作業,結果只挖出了17萬噸礦石。第二期從1940年6月至1941年9月,計劃出產礦石60萬噸,產量只完成了計劃總數的56%。第三期從1942年至1943年3月,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經濟衰竭亟待補充,為此加緊了對田獨鐵礦的掠奪。按照日本人的計劃,他們將增加到年產120萬噸。可是事與愿違,內外交困之際他們實際完成了計劃數的76.5%。
5年的時間里,日本侵略者從掠奪鐵礦中獲取了巨額利益。據收集到的數字統計:田獨鐵礦從1939年動工,1940年投產到1944年5年時間里,共開采優質鐵礦石269萬噸,掠運回國268.8萬噸。石碌鐵礦從1939年動工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6年時間里,運走優質鐵礦石69.45萬噸,到1944年因盟軍飛機封鎖海域,礦石無法運出才不得不停產。而在開采石碌礦山過程中,日軍瘋狂抓丁野蠻生產,對海南島的人力資源和對被其強迫服務的勞工的殘害令人發指。
民國期間政府無力
環島鐵路終未成行
日本人看到了海南島的巨大資源而修筑鐵路,那么同時期的國民政府,在海南鐵路發展歷史進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一直關注海南鐵路發展歷史的鐵路博物館副主任楊進生表示,其實,早在清末,就曾有人提議修建鐵路,但直至民國時期才有稍許動作。
民國25年(1936年)12月2日,民國政府中央經濟委員會常委宋子文,與廣東省軍政要員余漢謀、陳策等政府官員一行抵瓊,專門考察海南島的交通建設和港口,提出了修建環島鐵路的設想。
宋子文返京后,在商議重新修筑浙贛鐵道時,就打算利用浙贛鐵路抽下來的舊軌移作環瓊鐵道使用。民國26年(1937年),民國政府鐵道部派人來瓊勘察,訂立了瓊崖建設計劃大綱,經勘測決定先修筑東岸線,起點從臨高縣的馬裊港經過澄邁、瓊山,抵達海口,再出文昌,經加積、陵水而至榆林,全長361公里。另一條從西岸線經過福山、和舍到那大,全長67.2公里,統稱環島鐵路。
遺憾的是,彼時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日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使中國遭受深重災難,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海南鐵路的發展則更舉步維艱。抗日戰爭爆發,修建海南鐵路的計劃被無限期擱置下來,瓊崖鐵路工程局尚未正式掛牌,即已煙消云逝。
1945年日本投降后,海南鐵路由民國政府派員接收。因石八線原屬礦山的專用線,民國政府決定由經濟部派員接收,但榆北線由交通部指令粵漢鐵路派員來接收。國民政府官員接收后,對鐵路運輸設備也缺乏管理和維修保養,這使得原已破損設備達到了更為嚴重的破損狀態,石八線處于停運。八所至三亞線路枕木也腐朽嚴重,達到9萬多根。“當時,因礦山生產停頓,沿線人口稀少,并且周邊也沒有其他廠礦,來往客貨運輸非常冷淡,加上機車用煤短缺,礦山3至5天才開行一趟列車。”楊永才說。
1946年9月,海南遭遇兩次強臺風襲擊,引起鐵路沿線山洪暴發,多處地段路基被沖毀,全線16座橋涵被沖壞,17座橋墩被洪水沖垮,鋼梁倒落江中,石八線鐵路再度全線中斷。
11月,國民政府交通部指令粵漢鐵路局負責修復海南西環線毀壞路段,并為此成立了海南鐵路修復工程處,工程擬分三期施工。第一期榆林(三亞)至崖州(崖城);第二期崖州至佛羅;第三期佛羅至北黎。
1947年4月,為加快恢復工程進度,工程處又擴大機構,設立榆林、黃流、北黎三個工程總段,下設7個分段同時展開施工。5月又遇臺風,路基數處被沖壞。3個月后勉強修復了榆林———三亞———黃流路段。期間,很多橋梁架設的枕木排架,使用扣軌梁臨時通車;線路枕木原計劃補充9萬根,但實際也只草草補充了3萬根。
在這樣的條件下,粵漢鐵路局無力負擔海南鐵路繼續修復的工程任務,未完工的情況下草率宣稱完工,以應付通車。
1948年8月23日至9月3日,海南西部又先后兩次遭臺風襲擊,使得海南西環鐵路路基、軌道、橋涵、房屋及通訊設施遭到嚴重損毀。同在這個時刻,國民政府面臨崩潰,對此無力顧及,至此,海南西環鐵路完全癱瘓。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