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鄭石喜:一個疍家人 的文化回望
鄭石喜:一個疍家人 的文化回望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林可婷    2013-11-11
   

 

  疍家人把鮮魚曬成魚干后,可以保存更長時間。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張茂 攝

  

 

  鄭石喜籌建的三亞疍家人文化陳列館。展臺上有疍家人不同時代使用的漁船模型。 武威 攝

  

 

  鄭石喜向記者介紹疍家人放網捕魚時標志網頭位置的叮當架。   武威 攝

  文\見習記者 趙優

  疍家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漢的古越族,早在宋末元初,便有來自閩粵地區的水上居民———“疍家人”聚居三亞海濱,到清代時,他們依舊過著以船為家、捕魚為業的生活,“世世水為鄉,代代舟為家;沉浮江海里,世代海江南”是老一代疍家人生活狀況的寫照。

  時至今日,不少疍家人“洗腳上岸”,逐漸成為都市社區的居民。而離開了大海的疍家文化如何保存與傳承?許多人在尋找答案。鄭石喜就是其中一位。

  時光飛逝,隨著三亞的迅猛發展,三亞疍家人的生活悄然間起了變化,越來越多的疍家人離開了水面,遷居到三亞港、紅沙港、新村港等地,在岸上做起了水產品生意,成了新一代的“陸上疍家人”。

  如今三亞的疍家人主要分布在三亞河入海河道兩岸的榆港和南海兩大社區。在榆港社區臨街超市的二樓,海南日報記者見到了正在為籌建三亞疍家人文化陳列館而忙碌的社區居委會書記鄭石喜,陳列館正是在他的帶領下發起和建設的。

  老物件展示疍家人智慧

  榆港社區一幢臨街小樓二樓上,就是鄭石喜正籌建的“三亞疍家人文化陳列館”,房間內的疍家物品讓人應接不暇:墻上的泛黃老照片、不同時代的疍家漁船、各式各樣的漁網、麻繩、斗笠……無聲地展示著疍家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疍家人不僅是逐浪捕魚,征服海洋的高手,也是海上生產生活的藝術家。木制的水鐘鐘口中空,敲擊水面發出巨大的聲響,把想要從網口逃出的魚群嚇退回網中;叮當架用十字形的木棍加線繩系上貝殼,懸在倒扣的瓷碗四周,聞風而響,聲音清脆明亮,在海上順流放網捕魚的時候,放置在起網之處,收網之時,循聲而去,順利找到網頭收網;帶有小口袋的魚形風向標掛在帆船的桅桿頂端,口袋隨風而動,疍家人就靠著它在茫茫大海上辨別風向和方向。還有那些椰殼碗、螺殼勺等等,不一而足,讓人連連稱奇。采訪中,鄭石喜耐心地講解、演示,叮當架清脆的聲音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遼闊無垠的蒼茫大海。

  舊社會生產條件落后,疍家人就地取材,砍木削板造船,割藤取麻織網。他們用曲麻藤、野菠蘿根、竹皮等,浸泡之后砸軟,取出纖維軋線,編制成結實耐用的纜繩;用石頭和木、鐵等原料,根據不同海產的特性,制作專門的捕撈工具,馬鮫網、鯊魚綱、螃蟹籠,魷魚釣、鯨鯊釵……名目數量之繁多,讓人不得不敬佩疍家人的生活智慧。

  在鄭石喜眼中,這些物件可稱得上寶貝。“好多物品都是從老漁民家里收集來的,以后慢慢就找不到了。”鄭石喜感嘆道,“漁村變化很大,河邊海邊的高腳棚變成了樓房,許多人都把老物件當垃圾扔掉了,疍家部分傳統習俗也不復存在了。”

  保存疍家文化迫在眉睫

  “我是疍家人,是漁民的兒子。”今年57歲的鄭石喜,語氣中透露著濃濃的疍家情結。早些年,疍家人的社會地位并不高,“出海三分命,岸上低頭行”是他們的真實寫照。近些年,勤勞的疍家人逐漸上岸轉了行,有的做起了水產生意,有的開起了餐館,經濟條件改善不少。“以前能解決溫飽就很滿足了,現在生活好了,就需要找回我們的文化。”鄭石喜告訴記者,許多疍家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文化,有的人認為能識字就是有文化。

  前些年,三亞疍家人聚居地之一的水居巷進行舊城改造,大部分疍家人都搬遷到別處,愈發分散。“從那時起我覺得保存疍家文化迫在眉睫。”鄭石喜說。

  2005年鄭石喜提議建造疍家文化陳

  列館,許多疍家人很不理解,“他們說疍家人哪有什么文化?我說,疍家人如何生產如何生活就是我們的文化!”說到這里,鄭石喜的音調因激動而變得高昂,“疍家的部分傳統已經慢慢遺失了,疍家人文化陳列館不僅要做,更要做好,讓我們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

  鄭石喜告訴記者,大家都知道三亞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的濱海旅游城市,但很少有人了解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疍家人,現在海南的疍家人大都已上岸了,新一代的年輕人早已對出海打魚失去興趣,有些孩子甚至不會游泳。

  “疍家人那種海上漂泊生活,可能就逐漸終結了。”鄭石喜的語氣里透著傷感和無奈,頓了一會兒,他抬起頭,臉上恢復了神采,“我認為,和黎族苗族文化一樣,疍家文化也是三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被遺忘,更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里遺失。”

  周末變身制模木工

  2006年,鄭石喜著手準備建造文化陳列館。

  苦于資金和場地限制,疍家人文化陳列館當時無法啟動,但他并沒有放棄。在社區征求廣泛意見之后,鄭石喜跑到廣東等地考察學習,并著手收集本地疍家物品。2010年9月,陳列館正式啟動籌建,一群熱心保護疍家文化的人士湊到一起,搜集圖片和老物件、整理文字資料。為了省錢,除了自己做木工,鄭石喜還號召自己的同學朋友來做義工,組織社區里的文化人,進行明確分工,誰負責收集生產工具,誰負責老照片等。

  “疍家人文化陳列館就是疍家人生活的縮影,一定要把疍家的文化留給子孫后代,讓他們記得祖輩的生活。”鄭石喜的疍家文化夢愈發強烈。

  在陳列館的一個小工作臺上,一個機拖船的模型還未完工。“上世紀70年代時我進了榆港大隊的船廠,正好是漁船改朝換代的時候,對新舊漁船比較了解。”鄭石喜憑著自己的記憶將船的尺寸、模型畫在紙上,經過社區老漁民的指點修改后,請造船的老師傅做成模型。展示臺上的各式疍家船精致逼真,收網用的滾筒、鐵制的船錨,甚至連船舵都可以擺動,甲板上細小而繁多的作業工具顯示,要詳實反映疍家人水上生產方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造船師傅對疍家工具不熟悉,這個船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這些東西就靠我自己慢慢做,周末換下襯衫皮鞋,我就是個木工。”這位社區居委會書記笑著說,他的身后是擺放著電鉆、虎頭鉗等工具的簡易工作臺。

  對于陳列館的未來,鄭石喜有很多展望,他想象著在社區原先的自有土地上建立一個集三亞疍家風俗文化展示、旅游、娛樂和疍家傳統美食街為一體的疍家文化園,讓古老的疍家文化能用更加貼近三亞城市旅游發展的風貌保存和傳承下去。

  從陳列館出來已是傍晚,三亞河的水道上,疍家漁船和豪華游艇毗鄰而立,咸咸的海風吹來,裹挾著悠遠的三亞疍家人的海上遺韻。

相關推薦
最熱評論
驗證碼:發表評論
熱新聞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国产自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九九久久99精品影院| 91精品国产综合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精品72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国产福利专区精品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性色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伊人久久伊人电影| 校园春色国产精品|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 99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四虎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香蕉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97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羞羞麻豆国产精品1区2区3区|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 99re这里只有精品热久久|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69精品人人人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chinese精品男同志浪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