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0日,著名攝影家陳長芬在保亭三道中心小學采風。
臺灣攝影家黃子明。
攝影家宋剛明在保亭。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程范淦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2014兩岸筆會
對于攝影,有人說過這樣一句精辟語言: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此次來瓊參加兩岸筆會的海峽兩岸攝影大師們,用他們的鏡頭聚焦海南,記錄海南的一草一木,用影像編織兩岸交流的美好畫卷,在兩岸交流的歷史上又寫下不朽的篇章。
黃子明:
用鏡頭記錄生命韌性
臺灣著名攝影家黃子明是個瘦瘦的中年人。記者初次見到他時,他身著一件洗得有點泛白的藏藍色長袖保羅衫,一條軍綠色工裝褲,手上捧著一臺照相機。他言語不多,溫文爾雅,總是一邊看一邊思索,并不時地拿起相機捕捉畫面。
此次應邀來瓊參加兩岸筆會,除了與兩岸四地的名家們進行交流,黃子明還抱有一個特殊的愿望:打探海南慰安婦老人的下落,用鏡頭記錄下這段歷史。
多年來,黃子明以鏡頭捕捉遭受戰爭荼毒的臺灣人,關注的焦點從臺籍日本兵、823炮戰到慰安婦。他說,因為自己的三叔公曾戰死南洋,因此在從事媒體工作之余,他的興趣就是拍攝與戰爭有關的作品。
黃子明關注慰安婦問題從2000年開始,在不斷地穿梭于臺北、東京等地的慰安婦阿媽家、慰安婦藝術心理治療室,記錄下慰安婦老人們衰殘的身軀,以及力圖復原傷痕的鮮明身影。
“我想通過影像記錄這段戰爭的悲慘歷史,告訴人們戰爭的可怕和在受害者心中留下的久久不愈的創傷。”有一次,他與一位臺籍慰安婦老人一起乘飛機去東京出庭,當在飛機上用餐時,黃子明問老人要不要番茄醬,老人看到番茄醬后,表現出異乎常人的驚嚇舉動。原來幾十年過去了,所有的紅色液體,都會揭開老人在慰安所時經歷的傷痛。
在與慰安婦老人長時間的接觸中,義務拍攝的黃子明與這些老人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說,這些老人大多都是“老煙槍”,生命如風中殘燭,但在向日本討回公道的斗爭中,卻顯示出超乎常人的堅韌和毅力。
在慰安婦題材中,黃子明表示,已經拍攝了不少韓國、菲律賓的慰安婦,但中國的慰安婦卻只是很少一部分,聽說海南被日本占領后有慰安婦的問題,他希望借這個機會了解到更多信息,再找機會專門來拍攝一次,讓全世界更多的人通過影像了解這段戰爭悲劇。
攝影師名片:
黃子明,著名攝影家,1960年出生于臺灣臺南,現任臺灣《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臺海新聞攝影獎組委會兼評委。作品曾獲中國國際新聞攝影獎、中國精神新聞攝影獎等。多幅作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主要作品有《前日軍性奴隸臺籍慰安婦》、《在臺灣的外籍移工》等。
陳長芬:
做藝術的苦行僧
“20多年的感情積累,海南就像一顆掛在我胸口的綠色翡翠。”陳長芬,一個樸實、感性、執著的73歲老人,一位早就聞名中外的攝影大師,給人的感覺卻是那樣的和藹可親,沒有一點大師的架子。
說起陳長芬與海南的故事,恐怕三天三夜都講不完。20年前,陳長芬背著相機走遍海南的山山水水,黎族阿媽、珊瑚島、熱帶雨林……編織成他鏡頭下最美的海南畫卷。
在陳長芬拍攝海南的照片中,有一張照片讓他記憶深刻。那張照片拍攝于1993年的一個早晨。陳長芬到南山拍攝日出,太陽久久也不出來,但他一直耐心地等待。終于,太陽破霧而出,陳長芬按下快門,拍到了一張光芒萬丈的海上日出景觀。陳長芬把這幅照片取名為《靈隱》。
巧合的是,就在照片中光芒萬丈的地方,后來建造了一尊南海觀音。于是,16年后,2009年陳長芬再次來到海南的時候,拍攝南海觀音成為他的一大心愿。為了找到當年拍攝的角度,他一連跑了10多幢房子的高層,終于拍攝到陽光投射到觀音上的照片,在南山完成了一個故事的延續。
聊起陳長芬,人們常常把他與長城聯系在一起。陳長芬從1965年開始拍攝長城,近半個世紀以來堅持不懈,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拍攝長城第一人”。他曾經有一年到長城近200次的經歷,有半個月竟然連續去了13次。這種近乎癡迷的
執著,使陳長芬成為中國“影像長城”的代名詞。
“藝術已經把我逼到一個沒有退路的地方,我拍攝的每張長城的照片幾乎都是站在懸崖邊拍的。”陳長芬對藝術的執著讓人感動,令人震撼。他曾經為了等待最佳時機,抓拍一組長城的照片,寧可選擇了尿褲子;也曾經為了拍上一張照片,足足等上一年時間。陳長芬用自己一生的藝術經歷告訴人們:藝術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做藝術的苦行僧,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攝影家名片:
陳長芬,著名攝影家,現任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副主席。1965年開始拍攝長城,1989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攝影術發明150年來世界十大攝影名人之一,同年榮獲首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攝影作品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出版和被收藏。
宋剛明:
相機可以呈現靈魂
“什么人拍什么照,相機看上去是冰冷的東西,但是它可以呈現靈魂。”
在兩岸筆會的作品展示交流會上,著名攝影家宋剛明僅從一張照片,就可以分析出拍攝者的性格特征,從不一樣的視角來點評筆會期間攝影家們拍攝的作品。這種別具一格的點評,不光吸引了在場藝術名家們的關注,也讓會場里服務的工作人員都停下繁忙的腳步。
“陳長芬老師,應該是A型血吧?”宋剛明從陳長芬執著而精細的拍攝風格,干凈而完美的作品,以及不吃飯也要把拍攝這件事情做好的精神,推斷陳長芬是A型血。而結果證明他的推斷是正確的。
“從海南攝影家武進群老師的作品來看,這種充滿激情的作品風格,應該是B型血的特征。”又一次準確的推斷,讓人不禁稱奇。宋剛明說,“其實對于攝影來說,技術只要摸快門就可以,而作品真正的內涵卻是人生感受的外化,所有的藝術都是人生修養的再現。”
這個被攝影界稱為攝影“怪才”的攝影家宋剛明是武漢天興洲人。他上學的時候就喜歡寫寫畫畫,1974年高中畢業后,他去大興安嶺當了一名空軍雷達兵,后來部隊把他調到了政治處做宣傳工作,給宋剛明配了一臺海鷗雙反相機,希望他開辟“新戰場”,從那以后,他就搞起了攝影。
1988年他拍攝的《秋瀑》,獲首屆中國旅游攝影大賽一等獎———奔放的九寨溝瀑布與周圍的紅葉、馬匹構成一幅美麗畫卷。但這個后來被掛歷廠家盜版了無數次的經典照片,卻讓宋剛明迷失了:難道拍攝美,就是攝影的最高境界嗎?冥冥中他感覺應該不是,可到底該往何處去,他也無法回答。
后來,宋剛明轉業回到家鄉武漢,在《警笛》雜志做美術編輯兼攝影。他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思考攝影的意義。有近10年,他不參加比賽,少有作品發表。直到1996年的一天,他去湯遜湖一個女子戒毒所采訪。進門后他就被震撼了:“她們臉色慘白,眼光發直,像鬼魂一樣四處飄蕩。”從那以后,宋剛明開始關注戒毒女。
1997年,他出版了《戒毒女》專題畫冊。畫冊先后獲得第20屆全國攝影展記錄類三等獎、全國富士杯攝影大獎賽人文類一等獎、金盾文化工程圖書類一等獎……并成為各個地方戒毒宣傳的樣片。拍了戒毒女之后,宋剛明一下開悟了:“千年前的石頭,仍是石頭,它傳達不了情感,更無法言說思想,攝影最重要的是解說人。”
攝影家名片:
宋剛明,著名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藝委會委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U型影像傳感器發明人。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貢獻獎”一等獎、中國攝影金像獎。出版畫冊《戒毒女》、理論專著《影殤》。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