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海南長臂猿保護區太聒噪 將封閉公路建生態廊道
海南長臂猿保護區太聒噪 將封閉公路建生態廊道
來源:     作者:黃蕾    2014-03-23
         十年夢猿·拯救·

  ■本報記者單憬崗 通訊員齊旭明 蔡篤磊

  拯救海南長臂猿,不只是因為它們雍容華貴,動作矯捷、姿態優美、歌聲嘹亮,通過對它們的研究,人類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學到美的元素;

  拯救海南長臂猿,也不只是因為它們是人類近親,基因相似、外形相像、血脈相近,通過對它們的研究,人類可以獲得回溯自身發展歷程的助力;

  拯救海南長臂猿,更因為它們是海南中部山區的旗艦物種,是雨林精靈、頂端生物、指示物種,對它們的保護,就是對整個雨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是對海南熱帶雨林保護成果的最佳呈現!

  問題

  棲息地被分割 近親繁殖

  對策

  恢復棲息地

  改造的棲息地里有足夠的食物,成為長臂猿的果園,它們自然會遷移過去,形成新群。

  它們在廣闊的雨林中騰躍,隨手摘取自己喜食的食物;它們可以隨意“搬家”,組建自己的部落;它們可以不必生活在那么高的山上,往低處去生活……

  “這樣的生活,才是長臂猿應有的生活。”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江海聲說:“要想拯救長臂猿,必須讓這些雨林精靈有屬于自己的樂園。”江海聲說,長臂猿對生存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只有在雨林中才能生存。

  但是,眼下的霸王嶺保護區內,卻存在諸多“難盡猿意”的地方。

  由于歷史上對森林砍伐利用方式等原因,長臂猿潛在棲息地被分割成36個斑塊,其中19個斑塊的面積小于10公頃。而目前長臂猿的現實棲息地僅為其中1塊,總面積為182公頃,占潛在棲息地總面積的5.2%。

  與此同時,海南長臂猿受植被條件限制,只能在海拔780米以上范圍內活動,而據香港嘉道理的專家分析,海南長臂猿的最佳活動范圍應在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區。保護區工作人員稱,曾發現長臂猿冒著被人類干擾的極大風險,來到低海拔的樹林邊緣活動取食,“這證實了專家的推測,它們其實愿意生活在較低海拔地帶。”該工作人員說。

  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周江說,由于被迫擠在這種小面積的“孤島”內,使得海南長臂猿沒有足夠的空間建立新群體,導致近親繁殖而影響到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進而影響到種群的生存力。

  恢復棲息地,勢在必行。

  2005年7月31日,原省林業局、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眾多人士,在霸王嶺自然保護區種下5棵重陽木,揭開了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改造工程的序幕。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主管陳輩樂說,當時計劃5年內種植15萬株海南鄉土樹種,包括長臂猿喜食樹種及高大喬木。

  “我們完成的任務已遠超當初計劃。”霸王嶺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曾新元說,自2005年到2008年,保護區對南七河腹地的人工松樹林進行改造,種植的各種長臂猿喜食鄉土樹種已有30多萬株。

  “然而,對于亟待擴大種群活動面積的長臂猿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國家林業局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王志臣認為,急需通過促進未成熟闊葉林向成熟闊葉林發展、更新和改造經濟林、荒山造林等手段,來恢復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

  曾新元說,棲息地植物種類應包括:長臂猿喜食植物、偶然取食植物和比較耐旱適合荒地種植的建群樹種,及其喜食的藤本植物或攀援灌木,“例如買麻滕、山橙等鄉土樹種。”

  記者曾親眼目睹長臂猿在斧頭嶺南坡的參天大樹上“進餐”,它們用靈活的上肢摘取樹上的果實,如果果實距離遠,它們就會用下肢將樹枝拽回,再用手掌將果實摘下。它們挑選的都是最香甜可口的果實或是嫩樹葉。監測隊員曾摘取幾顆猿猴喜食的果實給記者嘗,味道的確不錯。

  “讓新改造的棲息地中有足夠的食物,成為長臂猿的‘果園’,它們自然會遷移過去。”監測隊員陳慶對長臂猿的食譜如數家珍——“雨季果實豐富,他們一般只挑果實來吃。”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毛荔枝、野荔枝、假酸棗、獼猴桃等。

  “旱季果實少,它們就變成雜食動物,既吃果實又吃樹葉。”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則是肖蒲桃、竹葉松、雞毛松等果實和嫩葉。

  問題

  公路橫穿保護區 人來車往太聒噪

  對策

  建生態廊道

  將霸王嶺、鸚哥嶺、猴獼嶺、五指山、吊羅山等整個海南中南部大林區串起來,成為長臂猿生長的廣袤天地。

  噓,安靜!

  靜謐,這才是適合長臂猿生存的環境!

  拯救長臂猿,必須為它們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是,在霸王嶺保護區,卻有一條公路橫穿保護區核心區,把長臂猿的棲息地人為分隔開來。并且,這條路人來車往,讓長臂猿如何才能安靜的生活?

  “這條公路,成為霸王嶺長臂猿棲息地連貫起來的最大難題之一。”江海聲說。

  這條受到眾多專家高度關注的公路名為“東干線公路”,它把長臂猿棲息地斧頭嶺與黑嶺、雅加大嶺割裂開來,使長臂猿不得不困守斧頭嶺小山頭。這條公路從保護區核心區一側到另一側的東五路口路段,全長3公里。

  “這條公路是1960年代開通的,當時是為了伐木方便。”霸王嶺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說,由于這條公路的存在,至今每天仍有大量村民、林區工人和車輛從保護區的核心區穿過,對于海南長臂猿群間交流造成了阻隔,不利于長臂猿保護,對整個海南的野生動物保護也是一種缺憾。

  “要讓長臂猿有足夠適宜生活的環境,必須改變目前生境破碎化的局面,通過建設生態廊道來讓森林連片。”江海聲說。

  “生態廊道如今已成為保護大型動物的有效途徑。”王志臣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廊道是美洲生態廊道,計劃建成縱貫整個南北美洲大陸的廊道系統。而在國內最為成功的是四川臥龍-四姑娘山地區建立的大熊貓生態廊道,這從根本上改善了大熊貓野生種群的生存環境,使得目前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保持在1000只以上。

  “下一步計劃爭取資金,分近、中、遠三期進行海南長臂猿生態廊道工程建設,連接黑嶺、斧頭嶺及雅加大嶺,從根本上解決海南長臂猿棲息地面積過小的問題。”曾新元說。

  霸王嶺管理局已于2011年做出了一個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建設生態廊道的初步方案,即封閉東干線,修建遷移廊道和生境廊道。

  “東干線并非附近幾個村村民和林區工人的必經之路,迫切需要先將這條林區主要公路封閉,不然每天人來車往,長臂猿的生活會受到干擾。”洪小江表示,擬封閉東干線,再進行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植被恢復工作。

  東干線的首要造林路段將是穿越核心區的3公里路段。公路兩側50米范圍內定義為“海南長臂猿遷移廊道”,擬種植速生樹種大苗木和木質藤本植物,使之盡快覆蓋路面,為長臂猿“跨路搭橋”。在“海南長臂猿遷移廊道”兩側,100米范圍內定義為“海南長臂猿生境廊道”,主要通過人工撫育等手段促進植被恢復,種植長臂猿喜食的植物,以此招引長臂猿通過生境廊道向遷移廊道活動,最終“引渡”長臂猿“跨越”。

  洪小江認為,這個項目完成后,海南長臂猿潛在棲息地將變成面積分別為8525公頃和1295公頃的兩大斑塊和少數幾個小斑塊,而且兩個大斑塊通過海拔900以上的成熟、近成熟闊葉林,實際形成一個完整連片的熱帶森林,斧頭嶺、黑嶺、雅加大嶺將連成面積愈萬公頃的茫茫林海。

  “這還是第一步。如果成功實施,未來將建設更大范圍的生態廊道,將霸王嶺和鸚哥嶺、猴獼嶺、五指山、吊羅山等整個海南中南部大林區串起來,成為海南長臂猿生長的廣袤天地。”曾新元說。

  問題

  致危因子何在是個謎

  對策

  建研究中心

  長臂猿身上有太多不解之謎,唯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保護,但現在保護區卻很難招到高學歷的專業人才。

  “根據觀察,海南長臂猿成年雌性每2年產1仔,從1984年以來估計共產仔不少于30只,但現在霸王嶺只有23只長臂猿,這是怎么回事?該如何解釋數據差?”周江認為,其中仔猿的成活、發育、婚配、組群等行為,是否限制或影響了種群增長,還是一個謎。

  因此,急需開展海南長臂猿繁殖行為的研究,回答保護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組建研究中心顯得十分急迫。

  “研究它,才能拯救它。要了解長臂猿,必須分析各種監測數據,進行仔細研究。”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首席科學家、靈長類專家龍勇誠說,嚴謹的科學研究是保護靈長類動物的有效手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拯救辦法。

  據了解,對于海南長臂猿的研究,在1980年代以前主要是分類學內容,在1980和1990年代開展過一些種群生物學和種群數量的調查,到本世紀初,有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境外機構先后開展了一些研究。但在所有相關研究項目中,霸王嶺保護區都處于配合協助地位,無法掌控研究的節奏,從而難以形成對長臂猿的連續性研究。

  這成為眾多到霸王嶺開展長臂猿研究的專家們的痛。

  洪小江介紹說,由于保護區沒有完整的科研管理機構和機制、沒有穩定的研究和監測隊伍,各項研究內容或是重疊或是分散,沒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研究和監測計劃,加上科技體制等原因,各項科研成果難以“留下”和整合,難以應用到長臂猿的保護工作中。

  雖然近幾年來在香港嘉道理農場的支持下,保護區加大了對海南長臂猿的監測力度,積累了不少生態數據。但其種群繁殖甚至連性別特征變化等一些基礎的數據,仍是難解之謎。

  “加強對霸王嶺長臂猿種群的監測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盡速了解和掌握其致危因子已迫在眉睫。”洪小江說。

  據了解,為研究和保護長臂猿,美國、瑞土、英國都成立了長臂猿研究中心。在國內,2007年1月云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也成立了白眉長臂猿研究中心,開始了對白眉長臂猿的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果。

  “我們希望也能在霸王嶺保護區成立海南長臂猿研究中心。”洪小江說,成立這個中心可做的工作很多。

  “現有的棲息地究竟是不是海南長臂猿的最佳棲息地呢?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權威回答。”洪小江說,目前僅能在保護區核心區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圍觀察到海南長臂猿,該區域的海拔范圍700米-1100米,這個海拔范圍是否屬于海南長臂猿的原生分布海拔呢?這亟需通過開展長臂猿棲息地選擇行為的研究來解答。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如何吸引到高質量的研究者入駐霸王嶺并長期堅持下去,是個讓管理者頭痛的問題。

  據了解,從2010年開始霸王嶺曾赴內地招聘3輪,迄今才招到1個人。從保護區現有人員學歷水平結構看,僅有碩士2人,本科5人,大專5人,中專3人,此外的39名員工都是高中以下學歷。

  “待遇太差是一個主要問題,研究生1個月才2000多元,又在大山里,要吸引人才實在是難啊。”一位保護區工作人員有些悲涼地說。

  問題

  保護區經費少 難做科研難招人才

  對策

  基金會+專項資金

  每年不足100萬元的經費,絕大部分用于員工工資和工作經費,科研、監測費用所剩無幾。

  “拯救長臂猿,不能光靠愛心,也要花錢,需要很多資金,否則各項工作根本無法開展。”江海聲說,成立海南長臂猿保護基金會,是一個非常可行的辦法。“我認為應該發動社會力量,成立海南長臂猿保護基金會,通過基金會與媒體合作,提高社會對海南長臂猿的認知度,匯聚海南長臂猿保護力量。”

  做好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最關鍵的一點是需要足夠資金。無論是棲息地恢復、生態廊道建設、研究中心建設,還是開展社區工作,都離不開大量資金。

  然而,和全國其他保護區一樣,霸王嶺保護區也面臨著很大資金缺口。保護區日常管理經費每年不足100萬元,絕大部分需要用在最需要保障的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上,即使是這樣,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工資也維持在較低水平。其他正常經費開支嚴重不足,捉襟見肘、步履艱難。因而,落到長臂猿身上的科研與監測費用也就寥寥無幾了。

  因此,仿效大熊貓基金會等其他動物保護的成功做法,設立海南長臂猿保護基金會,就成為一個重要選擇。

  “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金會為例,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相關專家介紹,該基金自1987年成立以來,已先后資助大熊貓科研項目87項,其中42項成果分獲國家、省部與市級科技獎;支持興建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已繁育大熊貓159胎。這使得該基金成為保護大熊貓的一支主力軍。

  即使在長臂猿保護領域,也已在兄弟長臂猿保護區有了先例。2012年9月30日,中國靈長類專家組2012年會暨黑冠長臂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普洱市長臂猿保護協會宣告成立,成功募集到800余萬元資金。

  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英子表示,保護海南長臂猿,要有專家團隊、執行團隊和籌資團隊,目前該基金會也在與有關方面積極溝通,爭取及早設立海南長臂猿保護專項基金。

  “設立基金會的路子非常好,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多渠道籌措資金。”省林業廳副廳長劉艷玲說,設立長臂猿保護基金會,是一項對于長臂猿保護事業有重大推動力的好事情,應廣泛爭取國際、國內合作,以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廣籌保護資金。

  “籌集資金不能光靠民間、靠愛心支持,畢竟保護區建設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應堅持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為主。”劉艷玲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經費由保護區所在地的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各級政府要將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組織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所需資金要列入當地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以安排落實。

  據了解,霸王嶺保護區過去10年里,爭取到國家資金近1500萬元,投入到保護區建設,如長臂猿管護點、宣教館、定位監測站、野生動物觀測點等一系列基礎設施。

  長臂猿保護的建議也“飛”到了北京。我省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已提議,由中央和省財政建立海南長臂猿保護專項資金。劉艷玲認為:“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恢復、對當地社區的生態補償、監測科研等工程都需要大筆資金,需要由中央和海南省共同建立專項保護資金,確保必要的投入。”

  問題

  “偷山”仍存在 保護面臨威脅

  對策

  農民增收+社區環保

  窮的根源不除,威脅長臂猿生存的人為因素很難根除,因此在宣傳環保之余,必須幫扶周邊村民增收。

  “我們小時候,別說熱愛長臂猿,人們還會偷著獵殺長臂猿。”日前,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一符姓村民對記者說,現在的情況好多了,沒人會想到要去捕殺長臂猿,“就只有幾只了,殺完了怎么辦,要保護才行。”

  通過符先生質樸的話語可見,村民們保護長臂猿、保護霸王嶺的意識提高了很多。“我們都覺得很欣慰,覺得我們多年的工作取得了成效。”曾新元說。

  但霸王嶺所面臨的保護形勢仍然嚴峻,還是有極少數村民“偷山”。“靠山吃山”的思想在當地少數村民心中還是難免,采藥、采藤、砍柴免不了偷著往山上跑。長臂猿喜歡靜謐的環境,人類的“騷擾”對它們的生存造成了威脅。

  霸王嶺保護區周邊有3個鄉鎮,總人口超3萬人,人均年收入僅3000元—4000元,9成村民生活較貧困。當地村民的生活來源主要靠種植水稻、番薯、玉米和種植極少數果樹、橡膠等,生產、生活方式落后。

  “山里百姓每分錢都是從土中刨出來的,要他們放棄‘偷山’談何容易?”霸王嶺保護區一位工作人員說:“但我們怎么能放棄努力?一定要想辦法才行,不僅為我們保護區考慮,也要為周邊的老百姓考慮,畢竟他們也是為了生計!”

  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就是一個開展社區工作、宣講愛護動物取得成效的生動例子。這里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也曾是獵人的天堂。多年來,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與霸王嶺保護區合作,來這里進行了持續的社區宣教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從社區圖書館、長臂猿學習中心、長臂猿獎學金,到可持續生計培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村民們的動物保護意識提高了很多,偷獵、‘偷山’的行為少了很多。”青松鄉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但是,窮的根源不除,威脅長臂猿生存的人為因素很難根除,我們必須幫扶周邊村民增收。”曾新元說,為減輕周邊社區對保護區的壓力,保護區近年來致力于幫助社區發展生產建設,光是幫助農戶建節柴灶已有3530個,“這樣村民就不必用那么多的柴火。”

  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是全國保護區都要面臨的難題。“但霸王嶺地處深山,周邊的百姓實在太窮了。”曾新元感嘆。

  “必須找到符合霸王嶺山區實情的最佳產業結構模式。”洪小江也有同感,應發展符合生態產業要求的種養業、生態旅游等方式來促村民增收。

  “我家養的五腳豬,生豬每斤價格就有20元。”青松鄉村民符金清高興地說,霸王嶺保護區在青松鄉推進的養殖本地五腳豬的項目很好,出欄的豬全部售往海口,戶均收入上萬元。“在保護區的幫扶下,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很多人也不再打‘偷山’的主意,致富路也在轉型升級呢。”

  “政府方面也將加大對霸王嶺周邊社區的投入。”劉艷玲介紹說,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已越來越引起各界重視,今年全國兩會上,我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已建議國家加大對霸王嶺保護區的投入,建立健全相關法規,編制海南長臂猿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其中包括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本報海口3月20日訊)

相關推薦
最熱評論
驗證碼:發表評論
熱新聞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 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遮挡| 久久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国产|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午夜|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日韩精品无码AV成人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日本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国产乱人伦偷精精品视频|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久久精品美女视频| 国语自产拍精品香蕉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99久久99久久精品| 99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