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市場旅游工藝品一條街,每天傍晚華燈初上,眾多游客便來到這里挑選海南特色工藝品。
解放路步行街,一家店鋪掛滿了珍珠項鏈等多種旅游工藝品。
“千眼菩提子”深受游客的青睞。
市內一家旅游工藝品店鋪,不少游客興致勃勃參與“千眼菩提子”的打磨加工。
圖:產自海南某地的“天然肉石”,購買的游客不多。
本報記者 鄧金培 實習生 陳鈺寶/文 袁永東/圖■ 核心提示
旅游工藝紀念品由于承載著游客在旅游地的回憶而具有紀念意義和保存價值,三亞的旅游工藝品市場自上世紀萌芽至今已經發展很多年了,近年來隨著三亞接待旅游人數的增長,作為體現三亞獨特風土人情的旅游工藝品市場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旅游工藝品設計單一,創新不足,缺乏精品意識,往往不能滿足游客需求,加之研發資金有限,產品質量不高,使得產品呈現附加值低、發展不足的現狀。
本土旅游工藝品有哪些特色和優勢呢?從購買游客到銷售攤主、設計生產制作商再到關注行業發展的專家學者,本文試圖通過多方視角,一窺三亞旅游工藝品市場現狀、問題和它可能的發展方向。
3月26日晚上6點,年輕的攤主小彭已經開始忙碌起來,她和家人一起熟練地支起小攤,擺好大大小小的工藝品,等候客人來挑選、討價還價。每天晚上,走進解放路第一市場夜市,總能看見熙熙攘攘的人群圍繞這條擺成長龍的旅游工藝品一條街,從椰子殼制品到貝殼、珍珠、花梨……這里集中展示了三亞方方面面的旅游紀念工藝品,已然成為三亞一個知名購物點。
現狀
產品缺少創新與文化、包裝理念
游客:想買點別的地方買不到的紀念品
在第一市場,記者碰到正在挑選小工藝品的四川游客王雷和女友,“專門上網搜到這個地方,本來以為會收獲不小的。”挑了半天,卻一無所獲。王雷說,雖然小攤物品多,讓人目不暇接,但細看其實大同小異,不少商品制作相對粗糙,最重要的是,“現在哪兒不能買到這些椰殼、水晶、貝殼啊,來這里就是想買些別的地方買不到的有紀念價值的東西。”
記者隨機采訪一些游客,不少人針對工藝品的原料、工藝、包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多數認為這些工藝品“不夠特別”。“還有據說來自景德鎮的小陶人,有不知道什么地方的肉石,但是這些跟三亞有什么聯系啊。”哈爾濱游客楊女士說。
“現場自己磨菩提子挺特別的,但問過店主知道這材料不是三亞的。”在一個現場DIY禮物的小攤前,王雷停住腳步,隨后又搖搖頭走開。
小攤主:加包裝就得加成本
當晚,一位客人在小彭攤前挑了幾個大海螺,小彭麻利地扯下一個塑料袋準備裝袋,“沒有好點的包裝盒嗎,我可打算送人的。”看著粗陋的包裝,客人皺著眉頭問,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放下東西走了。
“真沒有包裝,大家都一樣,我要加包裝就得加成本,這樣就比別家賣得貴,游客又不會買賬了。”看著一單不小的生意丟了,小彭無奈地攤開手說。“聯系過廠家,這些螺大小不一不好做,成本又高,買珍珠還可以加個盒子,這些大的就沒有了。”
小彭告訴記者,她們一家來這里做工藝品生意已經10多年,如今,她越來越感受到這塊市場的狹窄,除了包裝的問題,還有不少客人挑來挑去覺得質量不怎么樣最終什么也不買就走了,有客人專門來找“跟別家不一樣的有特色的紀念品”,最終空手走了。“有生意好的時候,但現在生意整體來說不怎么樣,看的多買的少。”
生產商:很難持續開發原創作品
在集中了工藝品批發的解放路躍進街,街道兩旁分門別類開滿了水晶、珍珠、花梨、椰殼、貝殼等品種的店鋪,記者走進一家名為古椰坊的店鋪,這里主要經營椰殼、貝殼、黃蠟石等原料的旅游工藝品,幾位店員正在手工穿制一些小部件,兩位客人拿出進貨單,要走了一些椰殼工藝品。
說起本土旅游工藝品現狀,店主余賢棟與小彭有類似的困惑,比如工藝品包裝的問題,他說,由于加工出來的工藝品沒有一定之規,一直在變化,工藝品的包裝也順應著不斷變化以適應市場。很多包裝的設計公司,沒有產品專門設計的隊伍,“最喜歡問的就是你有樣品沒,他們沒有創新設計的功能。”
作為原創作品的生產者,余賢棟還苦惱著一件事——無論研發多么辛苦,產品面世沒多久就會有仿冒品。“你比較一下這兩件的不同。”他拿出兩個模樣相仿的椰殼汽車掛件說,記者注意到,其中一件明顯更精致,在細節和原材料上都顯得更有質感,而另一件除了大樣一致,細節處十分粗糙。
“雖然我們下了很多工夫,但顧客不買賬啊,他不知道這其中的講究,明明看著樣子差不多,你的憑什么就貴了一兩塊。”余賢棟認為,盜版行為極大傷害了原創產品開發者的利益和積極性。
原因
沒有文化支撐和專利保障,難以形成品牌
低層次重復開發,人文內涵挖掘不夠
三亞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區,本土的椰殼、貝殼、珍珠、花梨木、橡膠樹等材料都是制作工藝品的獨特原材料,但在這些材料做出的旅游工藝品中,能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由于商品營銷觀念和手段相對陳舊,生產包裝工藝欠缺等原因,在商品市場化競爭激勵的今天,許多產品個性不足,無法形成品牌,缺乏競爭力。
在之前結束的三亞市兩會上,政協委員魏惠琴在提案《關于拓展國際旅游島特色紀念品的建議》中也探索了三亞旅游工藝品質量無法保證的原因,“缺乏文化內涵,商業化濃重。大多是低層次的重復開發,沒有突出海南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內涵。因此,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研發力量薄弱是目前制約海南旅游商品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專利得不到保護,傷害行業原創性
作為從事這項本土文化產業生產10余年的海南人,余賢棟與本土工藝品結緣始于1992年大學畢業之后,美術專業畢業的他常與同樣喜愛把玩椰子殼的大學同學一起探討,他們預計到海南未來的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前景,便結合自己的專業,從1999年的椰殼開始入手做有海南特色的工藝品。“那時候的市場幾乎都賣原螺。”他告訴記者,海南工藝品最早當追溯到上世紀70、80年代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椰雕,當初的工藝品制作更多的是依據個人的喜好,并沒有形成專門的產業鏈。
眼下,海南工藝品逐漸形成一個行業,從產品的研發設計,打樣到投入生產,成為產品,進一步到銷售,再到市場競爭和管理。余賢棟說,從原料到產品的過程要耗費很多精力和時間。“人工費成本很高,一個新產品要花費的實在太多了。”這樣的過程一旦被仿冒者破壞,對行業帶來的傷害是極大的,生產者因此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動力去研發產品,創新更是無從談起。他認為,真正在做產品的人沒有得到保護,仿制者讓首創者所投入的心血被破壞。
如今,問題已經明朗,余賢棟更關注的是一個本土特色工藝品的生存狀態和發展遠景。
產業鏈條缺失,無法吸引游客
除了每天都生產大量供應市場的工藝品,古椰坊還針對酒店、景區等市場開發一些特色產品。在與市場打交道的過程中,余賢棟意識到游客的訴求所對應的產業鏈的相關缺失。在與一些景區合作過程中,“一些購買者本身就不夠尊重我們的工藝品,最終會體現在價格上。”
魏惠琴在提案中說,“由于缺乏資金和專業的設計人才,沒有形成專門的產業鏈,有好的原材料但制作水平粗糙,品種單一,無法吸引游客的眼球,激起他們購買的欲望,這是旅游紀念品銷售的弊端。”
針對工藝品的包裝這塊,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也提到,現階段的產品極其不穩定,工藝品是由改變外觀來不斷變化適應社會需要的,每一次變動都意味著成本和風險,工藝品的包裝也極不穩定。所以,產品的款式、樣式雖多,卻沒有一樣主打的精品。
探索
三亞材料+三亞文化+三亞生產
一塊材料到一個工藝品,需要經過什么?產品設計、機器設備、人員培訓、材料組織、生產、銷售、市場競爭等等。
在去年5月份深圳舉行的第九屆文博會上,余賢棟也帶著自己設計的工藝品前往參展,他告訴記者,“當時出席博覽會的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蘇曾提到三句話:我們工藝品的開發必須要依托三亞的文化傳說;使用三亞的特色材料;培育三亞的企業生產。”這讓他頗為振奮,本土旅游工藝品的發展方向似乎更加明朗。
魏惠琴認為,“旅游紀念品不單單是簡單的外形和設計,很多更是包含了當地的民族、宗教以及文化色彩。應加大人文內涵的挖掘力度,使得游客購買商品時會聯想到旅游地的文化及風俗,寄物思情,例如:三亞的鹿回頭、黃道婆的工藝雕像等。目前,更多的旅游紀念品開發者和經營者更看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制作紀念品的手法和技術較為粗糙,缺少人文內涵的低層次紀念品則會喪失其原有的內在價值和深遠意義。”
比如專利保護,“生產者、銷售者以及相關部門能否達成一個一致共識,制定一個法律法規,去保護好工藝品生產。”余賢棟認為,如今有意做三亞旅游工藝品的企業正處于文化發力的時候,更需要各方的支持,這個支持里就包括政府資金、政策扶持,大眾對文化的理解和版權的重視等,最終達到一個良好的氛圍,這樣,無論是企業上的戰略聯盟還是更多后續的工作,都將水到渠成。
在去年底舉行的天涯海角婚慶節上,就有一個吉祥物、徽標設計大賽,面向社會征求創意。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原創設計開始得到重視的一個現象。“三亞那么多知名景點,大小洞天、亞龍灣、呀諾達……每個景點都需要文化創意產品,市場很大。”
此外,海南省旅游商品研究基地相關研究員陳水雄曾就海南工藝品的出路談到,“除了規劃和打造平臺,再一個就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海南的人才培養有一個問題,現在政府要幫助這些工藝雕刻人員、制作人員申請職稱。”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民進海南省委旅游委主任羅健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工藝品的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他認為,政府要在人才培養上面拿出一些指導性的意見,甚至在一些大學或職業學校開設相關專業。
未來
三亞工藝品市場前景可期
三亞工藝品的存在意義是什么?簡單說來,它是融入了三亞風土人情及三亞特色的物質材料所開發出的產品,游客透過這些工藝品,在日后能常常回想起三亞的椰林海景、花草樹木,為游客延續當時的回憶。
余賢棟認為,三亞做旅游工藝品的大環境穩定,不管銷售模式還是產品研發,有廣大的空間發展。“很多景區都有開發本景區文化紀念品的意愿,多數酒店內部都有商店,幾乎都有銷售本地工藝品的意愿,加上游客有消費意愿,這兩個大的市場很有利于銷售渠道的拓展。”
一直做工藝品批發的店主阿清說,雖然很多人批評海南的工藝品太低端了,但應該給些鼓勵和時間。他認為,關于這個市場具體應該怎么走,未來會做得怎么樣,還與業內人士的努力有很大關系。“可以建立一個便于交流的專業協會,給這個空間的企業人士一個提升的平臺,彼此探討問題交流看法。”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有人做椰殼,有的人做陶瓷,有人做珍珠、貝殼……三亞的工藝品市場在一個完善有序的環境下各自發展、豐富,獲得認可,真正繁榮起來。”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