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海棠灣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李萬豪在位于海南省三亞市的藤橋墓群內介紹情況。
在三亞海棠灣,五星級酒店林立海邊,演繹著這一國際濱海度假旅游城市的現代一面。而在相隔不遠的陵水灣一片林地里,深藏著數十座穆斯林古墓,它們面朝大海,見證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新華網海南頻道6月30日電(記者張鐘凱夏冠男朱東陽)在三亞海棠灣,五星級酒店林立海邊,演繹著這一國際濱海度假旅游城市的現代一面。而在相隔不遠的陵水灣一片林地里,深藏著數十座穆斯林古墓,它們面朝大海,見證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藤橋墓群”位于海棠灣鎮東溪村東三公里處的一片林地,2006年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撥開密實的樹枝,低矮的珊瑚石墓碑在各處散落,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形制,墓碑上隱約能看到阿拉伯碑文,石碑前還殘留著民眾祈禱時留下的祭品。
“在一些穆斯林看來,這里安葬的是他們的祖先,曾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經商路過,后來留在了這里。”海棠灣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李萬豪告訴記者。
經考證,這40多座古墓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橫跨唐、宋、元三代,是當時穆斯林商人的墓葬群,也是一處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墓地。
在唐代,作為中國和海外香料和絲綢海上運輸的需經之地,海南島南端漫長的海岸線就已經有穆斯林的活動。當時穆斯林商人從波斯、阿拉伯地區經海道進入中國廣州和泉州等地,陵水灣正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品補給站,他們經常在此休息甚至定居,有些在航海中去世的穆斯林商人也安葬在附近。到宋朝和元朝時期,陸續又有東南亞的穆斯林遷移到三亞。
藤橋古墓群現在已經成為三亞穆斯林及從三亞遷出海外的穆斯林尋根問祖和考察的重要基地和文化交流窗口。三亞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哈少林表示,近幾年來,約有4萬人次穆斯林專門到藤橋古墓群祈禱,其中不乏在國內經商的伊拉克、蘇丹、伊朗等國的穆斯林。
6月6日,海棠灣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李萬豪(右)在位于海南省三亞市的藤橋墓群內接受采訪。
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李萬豪說,藤橋墓群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通過大量可靠的實物證據,不僅能更好研究和了解古代海南的伊斯蘭文化和早期的穆斯林狀況,而且對研究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回族歷史及古代三亞的商貿史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藤橋古墓群見證了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寄托了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三亞回族的族源與古時來此的穆斯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亞市鳳凰鎮保留有回輝、回新兩個回族村,大約有1萬人。這里的回族與中國國其他地區的回族在語言上有著明顯差異。哈少林說,幾百年來,三亞回族穆斯林一直與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穆斯林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多回民都有親戚在馬來西亞,現在我們的一些方言跟馬來語有著很深的淵源”。
如今雙邊民間交往也越來越多。在回輝、回新兩個村,仍有20多名穆斯林在海外的沙特、阿聯酋、伊朗、約旦、馬來西亞等國的宗教學院學習,希望能夠取得阿訇資格。
回輝村的甫才霞將大女兒送到馬來西亞的大學讀書,她開辦了一家做穆斯林頭巾及民族服飾的加工廠,從馬來西亞進口原材料,在三亞加工,銷往島內島外,一年大約80萬元的交易額。
“其實從經濟意義上來講這個生意賺錢不多,但是能增進了雙邊的文化和情感交流。我還是會堅持做下去,也算是對祖先漂洋過海闖海上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甫才霞說。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