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990年代,海棠灣的原始風光。特約記者 孫清 攝
圖:2014年9月,海棠灣建設日新月異。 本報記者 張杰 航拍
■ 本報記者 黃媛艷
開著轎車,三亞海棠灣鎮江林村“明星”村民黎子豪,今天又回到了讓他一夜成名的聯排低層別墅。
這位江林村大學生村官率先將分配給他的位于林旺南風情小鎮的200平方米自家別墅,今年以民宿的方式,出租給正依托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療養的遼寧籍夫婦,3個月賺了3萬元,一時在村里迅速傳開。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開業后,來我們這療養的北方老人越來越多,風情小鎮環境清幽,很受歡迎。”即便旅游淡季,但黎子豪一點也不擔心,“海棠灣旅游這兩年發展很快,許多島內外的朋友,都希望周末能租用我們的別墅,在海邊度假。”
9年的規劃開發建設,海棠灣故事至今仍讓當地村民津津樂道:以前低矮陰暗的瓦房,逐步過渡到寬敞明亮的別墅和公寓樓;大量村民因貧初中輟學的記憶,早已被一年村中誕生20余名大學新生的喜悅所沖淡;耕海牧漁的傳統漁家、農家生活,已被征地后現代化的市民生活所承接;農家樂和集市的陸續開張,不僅繁榮了海棠灣的夜生活,也讓失地農民轉產興業找到了方向。
走進黎子豪的兩層別墅,廚具、家具應有盡有。“我打算將屋子重新設計一下,弄些海棠樹等本土元素,變得更溫馨。村里許多人聽說民宿出租的事后,都上門取經。我們最近準備邀請15戶人家,通過在線營銷的方式,抱團闖市場。”26歲的黎子豪說,他這輩子就在海棠灣發展了。
海棠灣,這個昔日寂寂無聞的地方,2010年首家高端酒店開業,2012年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建成開診,2014年海棠灣免稅購物中心(下稱免稅店)開業運營,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不斷豐富。不到4年時間,10家一線海景高端度假酒店落戶海棠灣,年接待游客能力超過150萬人次,直逼已運營近20年的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旅游業發展迅速。
“以前長輩們或是風口浪尖地打漁討生活,或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種田養家,都是勉強糊口。現在旅游業發展起來,生活大不一樣了。”黎子豪笑言。
新開業的酒店和免稅店,必須同步不同比例吸納當地失業農民就業,提供就業者每人每月數千元的薪酬;整合風情小鎮部分別墅,旅行商統籌經營,利潤歸集體收入;組建海棠灣出租車營運隊伍,200名失地村民駕車當灣區旅游向導;出租別墅經營民宿,挖掘“林旺魚湯”等當地美食,開拓農家樂市場……如今,黎子豪和他的江林村鄉親們,“旅游飯”越吃越有味。
江林村,因有河有樹而得名。“兒時守著一大片海棠,只為揀樹果玩耍,現在看海棠,更像是一種精神寄托,海棠新區的建立,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黎子豪年輕的面龐上,寫滿了自信與驕傲。(本報三亞9月23日電)
海棠灣
昔
寂寂無聞的三亞五大灣區之一,以前當地百姓主要靠打漁、養殖水產、種植水稻生活,勉強糊口,守著茅草房,許多學子因貧不得已輟學
今
知名旅游灣區,當地百姓通過進入涉旅企業就業、開農家樂、辦民宿等方式,獲得多元化收入,住上現代化公寓與別墅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