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報記者胡林
中國溫泉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浮丘與軒帝”的時代,北宋元符進士夏津縣令凌唐佐所寫《黃山湯泉》,記述了中國人文之祖軒轅黃帝曾在黃山湯泉浸泉七日,皺紋消除,返老還童,最后在黃山羽化成仙的故事。從正史來看,中國溫泉利用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農”時代,而溫泉較大規模的利用源于秦,盛于唐。
泡湯二三事
在芳華絕代的盛唐,白居易用他的不朽長詩《長恨歌》,記載了唐明皇與楊貴妃一起在華清池共沐天倫的盛況。“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因為李隆基和楊玉環在此一濯芳澤蜚聲天下。據說,楊貴妃能“三千寵愛集一身”,唐玄宗六七十歲仍風流倜儻,與長期泡湯沐浴不無關系。
“貴妃出浴圖”還屬于人類主觀能動性構思出的唯美畫卷,但溫泉的保健理療功能就有著實打實的科學依據做支撐。《水經注》中載有溫泉31個,按溫度分從低到高有5個等級,依次為“暖”、“熱”、“炎熱特甚”、“炎熱倍甚”和“炎熱奇毒”。書中還對各個溫泉的特點、礦物質、生物性等指標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有的溫泉有硫磺氣,有的有鹽氣,有的有魚等。這大概是人類對溫泉科學屬性的最早記載。《水經注》還多次提到溫泉的保健作用:“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么自在,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大融山石出溫湯,療治百病”……酈道元對溫泉的分析論證科學、態度嚴謹,說明早在北魏時期,我國人民對溫泉的醫療價值已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和研究。
自古以來,泡溫泉就是一件既時尚又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溫泉之戀惺惺相惜,唐太宗以他的親身體受為溫泉的實用價值樹碑立傳。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在驪山溫泉營建“湯泉宮”,親筆御書《溫泉銘》來頌揚驪山溫泉的神奇功效:“朕以憂勞積慮,風疾屢嬰,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時而獲損。”原來李世民患風濕病多年,正是在驪山泡溫泉得以治愈。
明代李時珍將我國的溫泉分為熱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國最早的溫泉分類學者之一,闡述了溫泉治療方法與適應癥,并指出溫泉治療應結合自然環境、藥物的治療和營養,才能獲得最佳效果。據記載,明清時期皇帝洗礦泉浴、藥浴、蒸氣浴等已較廣泛。清朝皇帝對湯泉也甚為酷愛,康熙皇帝曾多次到位于遵化市西北湯泉村東的“福泉”湯泉沐浴,以溫泉礦泉水療疾健體并題詩作賦,還建造了別具一格的流杯亭。
在世界范圍內,現代人漸漸把泡溫泉作為休閑養生、解除壓力甚至醫療保健的絕佳方法。日本人愛好溫泉的程度不必待言,三步一小湯,五步一大湯,泡湯在日本的意義相當于足球之于不列顛的影響。擁有悠久歷史的古羅馬人,發明了將泉水加熱再引流至浴場讓人們使用的洗浴方式,這一方式后來經土耳其的發揚光大,迅速風靡全球。
正確的泡湯“姿勢”
享受溫泉保健有“浸、淋、泳”三種方式,“浸”就是在不同溫度的池中反復浸泡,能承受高溫度的游客在攝氏40度的溫泉池中浸泡,感覺特別刺激,皮膚好像有千萬支細針進行針炙治療;“淋”是在溫泉花灑前由頭至腳全身噴淋,或者用木桶盛起溫泉水多次淋,“泳”就是在溫泉泳場中暢游,熱力按摩加上游泳鍛煉,肯定是一項較高強度的體育運動。
泡湯六步曲:
第一步,沖洗全身。在泡溫泉前先沐浴清潔全身,以便泡時皮膚能吸收溫泉中的礦物質。
第二步,探試池溫。先用手或腳探測泉水溫度是否合適,千萬不要一下子邁進或跳進溫泉池中。
第三步,由淺入深。腳先入池坐在池邊,伸出雙腳慢慢浸泡,然后用手不停地將溫泉水潑淋全身,最后時不時讓全身浸入到泉水中。
第四步,先暖后熱。溫泉區內設不同溫度的泳池,從低溫度泉到高溫度泉浸泡要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泉水溫度。
第五步,掌握時間。一般溫泉浴可分次反復浸泡,每次為20至30分鐘,如果感覺口干,胸悶,就上池邊歇一歇,做一做舒展體操運動,再喝一些蒸餾水以補充水分。有些人喜歡讓全身泡得通紅,但要注意是否會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的現象。
第六步,注意沖身。盡量少用洗發水或沐浴液,用清水沖身則可。
冬日泡湯飲食菜單
冬季泡溫泉與夏季不同,夏季炎熱使人容易流汗,最好選擇清淡、水分多、容易吸收的食物,一般多以蔬果為主題,以口味清爽的料理為首選,達到補充水分及營養均衡。但冬季時身體活動量減小,出汗少,講究的是補冬、調回身體本質。即使是色味俱佳的水果料理也要講究搭配,并要盡量食用時令果蔬。
泡溫泉時一定要記得多補充水分或是含有電解質的飲料,以免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熱衰竭或熱痙攣等現象。清茶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切記不要喝濃茶。此外,泡溫泉前后一定要適量吃些主食和水果,各種具有去火功效的水果,溫和滋補的粥類、湯類或面類最為適宜。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