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沒砍房沒拆田沒占,瓊海各鎮奏響“城”“田”協奏曲
村民身份不變腦子變創業就業身兼多職
放牛喂豬變成旅游產品
大路鎮文頭坡村,65歲的甘緒棟老人沒想到,檳榔成林雞飛狗叫的農村也能成為旅游目的地,放牛喂豬也可以成為旅游體驗產品,地里的稻谷和玉米有那么多城里人搶。在萬泉鎮,水鄉風情吸引游客前往,一批漂泊在外的根雕藝人返鄉;在塔洋鎮,瓦灶塘周邊的7個村子串起“七星伴月”景區,農民有了自己的公園;在博鰲鎮,村民騰出空房開起了民宿……風情小鎮,農業公園,瓊海各鎮,千帆競發。
在這里,城鎮化的進程帶來的不是拆遷之痛,也不是離鄉后的迷失之傷;在這里,農民看見美麗和財富,愛護環境和經營環境的觀念萌芽成熟;在這里,農民擁抱并享受著城鎮化帶來的累累果實。“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寥寥數字,描繪的是田園城市的夢想。
南國都市報記者楊金運 張期望 實習生鐘海鵬/文 陳衛東/圖
塔洋鎮“七星伴月”公園。
大路鎮“田園夢想”農莊。
農業牽手旅游 村民身兼多職享受城鎮化
塔洋鎮魚良村,年過六旬的陳先生身兼多職。他把自家的香蕉地做成了采摘基地,游客來個電話就可以體驗采摘,他還把自家的樓房改成了民宿。
“七星伴月”景區在成為景區之前,是個挖泥做磚留下的瓦灶塘,周邊有7個村。聯先村委會村干部劉少民說,這里一兩年就變了樣,現在每天都有大批游客來,流連田園,沉浸波光。
“現在,村子里每個人都是導游,你隨便問一個人他都會熱情給你指路。”劉少民說,不但如此,外出人員見家鄉變化,紛紛回鄉蓋房子。蓋房子的數量,比往年翻了一番。
塔洋鎮改變了塔洋鎮黨委委員符標玲對農村的看法。來到塔洋鎮前,符標玲長期在城市工作,對于農村的印象是泥濘的道路,臟兮兮的廁所,隨處流淌的生活污水。但當她在2011年來到塔洋鎮,見證了這個小鎮的變化時,她覺得“這里的農村比城市還好”。
“城市人享受到的東西,農村也享受到了。但農村的風景,城市不一定有。”符標玲說的,是城鎮化進程中,服務的均等化讓農民享受到了交通的便利和設施的完善。
符標玲經常帶客人去“七星伴月”景區。她經常看到一些農民模樣的村民在湖邊。有一天,她終于忍不住問:“你是本地的嗎?”在她的印象中,農民一般都是忙于農耕,沒有休閑的習慣的。沒想到對方卻回答她:“干完活,來湖邊吹吹風。”
符標玲心中一震。“你會深切感受到,這是農民自己的公園。”她說。
在村里走一走,果然如此。村民說,政府沒有征他們的地,沒有砍他們的樹,沒有占他們的田,而是幫忙建好了景區的基礎設施,村里成立的景區合作社,7個自然村戶戶都入股,親手來打造和管理景區。景區的一個農家樂,每天都接待大批的前來消費的游客。
合作社股東、景區導游、服務員、商販……村里很多農民身兼多職。從農民的笑臉上,可以看到他們擁抱城鎮化時的喜悅。
田園變成潮流 放牛喂豬賣螢火蟲引游客
農村不一定代表落后。瓊海的很多農村在城里人看來很酷很潮。
車駛進大路鎮文頭坡村,里面停了不少游客的車。檳榔樹的蔭映中,田園風光如畫,蓑衣、斗笠、石磨的陳設,讓人有步入農耕文明的感覺的。“田園夢想”幸福莊園內,一棟瓦房被打扮的如花園般漂亮,一個架設在空中的吊腳“民宿”正待開張。
“最美的地方是家鄉。”前些年還“嫌棄”故鄉的蔣冠雄,現在已經迷醉在故鄉的懷里。他在海口工作了好多年,每年回家看老父親,道路泥濘,車子輪子陷進去,滑來滑去,村子里垃圾又多,“大年初二就跑了”。蔣冠雄沒想到自己50歲時“落葉歸根”了。
這兩年,政府投入硬化了村道,建設了一些設施,田園夢水到渠成。
一家電視臺播放了關于文頭坡村“田園夢想”的風景后,2013年3月8日,蔣冠雄的老家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下子來了200多名游客。幾輛大巴停在檳榔樹下,男男女女,被這里的鄉村風景迷住了。即使蔣冠雄的妹妹和父親跟他們解釋無法提供餐飲,其中十多個人依然希望留下來吃飯,“殺雞煎蛋做了一桌菜,也不知道收多少錢,對方給了600元。”自那之后,蔣冠雄便回到了家鄉,開始接待陸續來的游客。
游客來了這里,可以采摘玉米,可以砍甘蔗,可以吃農家菜,還可以住宿。去年9月,瓊海政府部門還組織青年干部來體驗了一把割水稻比賽。這種體驗,特別而有意義。
已退休的村民甘緒棟看到村里游客越來越多,便在莊園里開了一間小賣店,每個月能賣出2000多元的貨物。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村里越來越多的東西都變成了旅游產品,不但是割稻,就連放牛和喂豬也成為吸引游客的體驗產品。
去年,村里來了一批學生,分了幾個小組,有喂豬小組,有放牛小組,還有摘菜小組,砍甘蔗小組。這些體驗項目,都是先由莊園和村民溝通并支付費用開展的。“我們今后的田園夢想是,在村里做騎行,每位農戶根據自己擅長的項目經營本地特色小吃,我們做成騎行攻略,可以讓游客在農民家里吃到好東西。”
夏天將近,蔣冠雄在琢磨如何把夜間飛舞的螢火蟲推介出去。
水鄉風情正濃 木雕藝人紛紛踏上返鄉路
“不搞拆遷,就地城鎮化,如果我是當地人,我也接受。”來自河北的候鳥聶淑偉被瓊海萬泉鎮的水鄉風情迷住了,“萬泉河水清,兩岸風景也美,覺得在這里特別爽。”
聶淑偉說,她時常看到新聞和身邊都因為拆遷發生了一些矛盾。“但我在瓊海,沒有這種感覺,明顯感到這里的老百姓特別有滿足感和幸福感。”聶淑偉說,“即使游客多了,他們也不會和別的景區一樣追著賣東西給你。”
就地城鎮化,其實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發展方式,政府把城鎮化進程主人公的角色交給老百姓,從中為其投入資金,進行引導。“授之以漁”,自然水到渠成。
游客增加,萬泉小鎮10平米的鋪面,已經由原來500元每月沒人租,變成了1500元都很難租到。這些,得益于這里的美景,也得益于這兩年萬泉鎮的風情化改造。
“我們把萬泉鎮的特色挖掘出來,盤活小鎮的風情。”萬泉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說,萬泉的小吃,萬泉的河鮮,萬泉的民俗文化,萬泉的木雕,將通過挖掘重現光彩。
以木雕為例,萬泉鎮的木雕藝人有很多在外做生意,現在,他們陸續返鄉。
萬泉鎮南軒村委會干部梁其敬在鎮子上經營一家咖啡館,他對當地民眾受益于城鎮化發展深有感觸。“南軒村在傳統木雕這方面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但這些年很多師傅都跑到外地去了。現在,萬泉漂亮了,游客也多了,他們好多人都想回來。”梁其敬說:“村子1983人,過去有一千人在外打工,年輕人多數在外面,現在回來了四、五百人。”
陳其垠,一個當地的小伙子,在市區的酒店工作了3年。看到家鄉的發展后,他覺得“是一個機會”,便回到家鄉,在一間本土的新成立的旅游公司工作。“我們的18名員工以本地人為主,就地就業,利用原有的碼頭,搞游船項目。”
雖然剛剛起步,但陳其垠感覺,在家鄉工作心里感覺很踏實,“看到家鄉的發展我覺得很自豪。”
農村變成公園 農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
3月19日,瓊海龍壽國家農業公園內的龍壽洋花海,向日葵正開的茂盛,薰衣草、百日草和格桑花等的花期各不相同。種下這片花海進行經營管理的,正是當地農民。
“有田的出田,沒田的出錢或出力。”村民陸安民說,360畝地,去年10月份開始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花,在外面打工的人回來,看到這些花,高興得不得了,都說家鄉太美了。而村民們紛紛投入這一新鮮的創業項目中,雖然第一年由于技術不到位,一些花沒種好,游客相對還沒那么多,“門票20元一張,今年沒錢賺,但已經看到了希望。”
陸安民在省外工作的女兒小娜,通過網絡看到家鄉新貌后激動得不得了,恨不得快些回來,投入花海的懷抱。“以前年輕人不喜歡回來,現在都帶朋友回來了。”陸安民說。
在大路鎮,也可以感受到在城鎮化進程影響下,農民的耕種熱情。
鎮上農耕風情化的改造還在繼續。大路鎮的風情化改造被外界廣為看好。原因很簡單:這里有著絕佳的優勢。大路富硒原生米、大路蓮霧、大路番石榴、大路牛肉與大路粽子……這些農產品在過去多年已經積淀出聲名,正待再次升級。
鎮政府在鎮上開設了展銷館,用品牌化的思路去為農產品做增值。
胡育才,青天村委會村民,當天剛往市區送了1.5噸的大米。“5天送一次。”胡育才高興地說,城鎮化進程改變了村民的思想,去年,村民自己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民免費提供種子,給予技術指導,并以比市場價高5%至10%的價格收購稻谷。
“我們挑選優質的加工后售賣,可以賣比較好的價格。”胡育才說,這幾年來鎮子一年一變,游客越來越多,他們還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禮盒。農民的身份還沒有變,但經營的頭腦變了。農村沒有迷失,農民也沒有迷失。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