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9日,矗立在三沙市永興島的永興島主權碑。 本報記者 宋國強 攝
陳綿濃1995年5月與朋友在西沙水警區石碑前合影。 許歡 攝
影像里的 三沙之變
開欄的話:
綠樹銀灘風光如畫,遼闊海疆珍寶無窮。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正式掛牌成立。三年間,曾經的邊陲群島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軍民團結魚水情深。
三沙設市三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本報今起推出“影像里的三沙之變”專欄,以圖文并茂、新舊對比的方式帶領讀者近距離感受三沙市的變化。
■ 本報記者 陳蔚林 趙優
“還有幾天,就能再見‘西沙辦事處’了……哦,我還是改不了口,現在的永興島已經是三沙市政府所在地了!”7月19日下午,74歲的陳綿濃老人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專訪,言語間帶著的是“老西沙人”的自豪與豁達。
這位在1978年至1997年間無數次駕駛“瓊沙號”和“瓊沙2號”輪,為永興島運輸生活生產物資的老船長,剛剛受邀決定參加三沙市設市3周年紀念活動。在退休后的第18年,他終于要回到那片闊別已久卻始終牽腸掛肚的深藍。
陳綿濃曾在永興島的許多角落留下足跡,也拍攝留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他時常坐在電視機前,拿著這些泛黃的老照片比對新聞上的三沙新貌,感慨萬千——筆直寬闊的水泥路,婀娜多姿的椰子林,醫院、郵局、銀行、咖啡廳、廣播電臺依次排開……在這度假小鎮一般的景觀里。
往來于三沙市永興島的海軍某水警區的人們大概難以想象:這里的戰士們曾經堅守的是一座荒蕪孤苦的海島。“聽老同志們說,以前的水警區除了營房幾乎沒有其他建筑。去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條窄小坎坷的土路,別說開車,人走著都費勁。”國旗數十年如一日飄揚在水警區廣場上空,正在站崗的戰士施康雄介紹,如今,除了西沙海洋博物館、西沙軍史館、哨兵之家,水警區旁還建起了中國最南端的電視臺——哨兵電視臺,“戰士們晚上可以在操場上舉辦各類體育娛樂活動,從前‘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的枯燥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在陳綿濃遙遠的記憶里,水警區廣場可不是這個樣子。從他提供的幾張照片可以看出,當時的永興島上,大多是雜草叢生的荒地無從下腳,低矮破舊的小樓難敵風雨,只有一塊寫著“中國·西沙永興島”幾個大字的石碑刷著嶄新的紅漆,顯出生機勃勃的樣子。
“這張照片是1995年拍的,那會兒島上條件已經好多了。”陳綿濃告訴記者,由于孤懸海外,永興島的物資補給一直是個大問題。每當遇到臺風,木帆船、鐵殼船等簡陋的船舶根本無法靠岸,駐島的水警區官兵只能一邊苦苦等待,一邊用罐頭配米飯填肚子。直到1976年,“瓊沙號”輪被正式用于永興島和海南本島之間的交通往來,這樣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每到船期,島上的人們就像過節一樣興奮。”陳綿濃記得,每次船還沒有靠岸,他就能遠遠見到官兵們排著整齊的隊列,站在碼頭翹首以盼。“瓊沙號”一靠岸,隊伍就亂了,人人都爭搶著登船取家書、搬物資,不時發出雀躍歡呼。
年輕的施康雄無疑是幸運的。由于“瓊沙3號”輪、“三沙1號”輪等常態化補給船先后投入使用,官兵們幾乎每頓飯都能保證“六菜一湯”,就連從前被視為“奢侈品”的蔬菜水果也得到了保障。也是因為常態化補給船的往來頻繁,永興島上的各項工程才能順利推進,不斷刷新“三沙速度”。
這些天,三沙市設市三周年紀念活動啟動在即,永興島上更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節日氣氛。曾在設市之初就曾提出“希望能坐上最先進的輪船去看看新的西沙”的陳綿濃離夢想越來越近。談話中,他幾次笑著提醒記者:“不要叫我陳老師,叫我船長吧。”就要與“老朋友”重逢的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本報海口7月19日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