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古籍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太平御覽》是引用《珠崖傳》內容最多的古籍
民國出版的《海南叢書》,正是根據海南歷史上的古籍整理刊行。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瓊州古籍
“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精品展”、“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30年教學文獻展”、“聯合國成立初期珍貴文獻展”……近期,國內外有關文獻展覽的新聞接二連三。
“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南宋朱熹注解:“文,典籍也;獻,賢也。”文指典籍文章,獻指的是古代先賢的見聞、言論以及他們熟知的各種禮儀和個人經歷。
海南雖然孤懸海外,文教發軔較晚,但歷史上也誕生過不在少數的本土文獻資料,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各種人為因素,又使許多有關瓊州的文獻散佚殆盡,不知所蹤。
根據廣東海南兩地圖書館學專家的調查統計,目前已知館藏的民國以前的海南古籍共217種,其中將近一半藏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本島收藏數量最多者是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有9種,其中4種為獨有。
“海南地志,最先見于國史的,是《珠崖傳》。”澄邁籍國民黨將軍王家槐(1899-1973)赴臺后,與海南書局的創始人王夢云(1895-1994)一樣,也執著于海南地方文獻的搜集、研究和出版,“《隋書·藝文志》:《珠崖傳》、一卷,偽燕聘晉使蓋泓撰。而《唐書》、《新唐書》、《宋史》等藝文志,俱沒有載。想在唐末至五代之際,這傳已亡佚了。”
據初步考證,從東晉到清代的1600年間,海南共修郡、府、州、縣志書112部,散佚和遺存的一半一半——各占56部。《珠崖傳》是其中之一。
這亡失的56部只是志書,還有多少其他古籍難覓其蹤呢?
書不在,尚留點滴痕跡
中國文獻學家、方志學家劉緯毅考證,《珠崖傳》又名《朱崖傳》、《朱崖故事》,最早見于《隋書》的《經籍志》(王家槐所述應該有誤)。《珠崖傳》雖然已經失傳,但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找到該書的零星記載。
譬如唐代徐堅撰寫,取材于群經諸子、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零篇單句的《初學記》,就摘錄了《珠崖傳》里對海南島民的外貌描述:“男女皆椎紒,或被發徒跣。”男人女人都將頭發向上盤起,或者干脆披頭散發,光腳走路。
但是,王家槐認為,這是南方蠻族的一般習俗,不是珠崖民族的特征,珠崖自從漢元帝時罷郡至晉代,其間三國孫權討伐無功,島民憑海據守,與中原交通斷絕,蓋泓的記述,不過是道聽途說,所以說不出珠崖民族的特征來。
又如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的《太平御覽》,也引用了《珠崖傳》。如“朱崖大家有青銅鑊,多者五三百,積以為貨”“朱崖人出入著布或細纻布巾,巾四幅,其中內頭如領巾象”“果有龍眼”“朱崖果有余甘”,對海南古代的民風、民俗和物產都有涉獵。
可惜書已不存,后人難窺千年之前海南的自然和人文全貌。
那些撲朔迷離的古籍
在《珠崖傳》之后的海南古籍,是宋代趙汝廈所撰的16卷本《瓊管圖經》,《宋史》和清道光年間阮元所修的《廣東通志》(簡稱“阮通志”)都提到這部書。作者趙汝廈在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當過瓊州知州。阮通志稱“書已佚”。
阮通志中還提到《瓊州圖經》《瓊管志》兩種古籍,并注明《瓊州圖經》是宋人所撰,不知作者,書已亡佚,對《瓊管志》則未提作者,也不提書是否尚在。
王家槐在《海南文獻叢談》一文中寫道:《宋史》雖然沒有著錄這兩部書名,但阮通志屢屢引述,似乎在清代還有流傳。
而明代鄉賢唐胄纂修《瓊臺志》時,自序道:“唐人稱郡僻而無書,至宋《瓊管志》《萬州圖經》,元人又不能蓄。”
到了清代,定安探花張岳崧續修《瓊州府志》,也在自序中稱:“宋元之《瓊管志》《萬州圖經》,不可復見。”
王家槐認為:海南地氣卑濕,圖書不能久藏,自是事實,但“萬州”之名,始于明代洪武年間升瓊州為“府”之后,宋人著述圖經,不至于用明人的建置之名,這可能是刊載之誤。“然而刊載都誤在一個‘萬’字,似乎太巧了。”
《宋史》還提及18卷本的《海南集》,作者不明,阮通志稱其已失傳。1249年成書的《郡齋讀書志》如此介紹《海南集》:“在海外瓊管之集也。于中可見丁晉公(丁謂)、蘇長公(蘇軾)、趙豐公(趙鼎)、折仲古(折彥質)、李泰發(李光)、胡邦衡(胡銓)諸公之筆。”
在海南亡佚的古籍當中,有兩種(有可能是四種)很有意思——《瓊州府瓊臺郡志》和《瓊州府圖經》。
這兩部書在《明史》和《廣東通志》中都沒有記載,卻見于《永樂大典》。王家槐推斷它們應該誕生于朱元璋升瓊州為府之后,而在朱棣纂修《永樂大典》之前,在短短的30余年之間,就有兩種志書出現,可見明初人們對地方志的重視。
不過,“文淵閣”《四庫全書》所輯錄的書目中,又載有《瓊州府瓊郡志》和《瓊州府圖志》兩種,與《永樂大典》所載的名稱稍有差異,一部沒有“臺”字,一部是“經”字與“志”字之別。
王家槐懷疑這四種書,其實可能就是兩種而已,只是今人看不到這些書,不好憑空臆斷,不過“瓊臺郡”這一名稱,明人最是愛用,而且亂用,意思重復的情況并不少見,直到明代中葉以后,“瓊州府志”之名定下來之后,奇奇怪怪的地志名稱才不再出現。
幾部消失了的先賢著作
在已經消失的與海南有關的古代文獻中,迄今可知有4種是瓊州先賢的著作,即王佐的《瓊臺外紀》、《珠崖錄》、鐘芳的《崖州志略》和鄭廷鵠的《瓊志稿》。
在明代的鄉賢中,對海南掌故最為諳熟的當屬王佐,他一生著述豐富,《瓊臺外紀》、《珠崖錄》尤其著名。唐胄修《瓊臺志》,就采用《瓊臺外紀》以備舊志,自是不必多說。
對于《珠崖錄》,王佐自稱為一冊,未分卷,但《廣東通志》稱其有三卷,《明史》則說是五卷,后人看不到書,自然不得而知。然而,顧炎武應該看過該書,他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認為王佐的《珠崖錄》,根本論點是裁撤“土官”政策。
明代瓊南進士鐘芳曾撰寫一部《崖州志略》,僅在《瓊州府志》中有其書名,還是引自《廣東通志》的,內容則一無所知。
另一位明代進士鄭廷鵠,寫過一部《瓊志稿》,也未能傳世。《古今圖書集成》提及崖州方言時,引用了《瓊志稿》:“崖州有邁俗、客俗、黎俗。邁人不知所恥,語音與廣州相似。客俗、閩人也,語音與潮陽相似。椰根、永寧二處,邁俗、客俗、黎俗。”
王家槐對此表示質疑,因為鄭廷鵠的書既然以“瓊志”命名,按著述的體例,不會記載崖州方言,是否誤引了鐘芳的《崖州志略》,有待找到崖縣志書后再下定論。
海南日報記者查看了光緒《崖州志》,果然發現有與之幾乎一致的記載,看來王家槐的猜測是正確的。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