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海南4月5日電(趙浩)從儋州市那大鎮出發,沿307省道往東行駛,進入蘭洋鎮不久,在路旁會看見一個寶塔狀標識,塔身繪滿黎族特色圖案,中間寫著“南羅村”三個紅色大字,這是一個別具特色的黎族村寨。
“我們村變化可大了!”南羅村村民邱立波說,南羅村去年被列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獲得政府資金支持,村里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建起了休閑廣場、運動廣場和文化圖書室,整個村莊煥然一新,但又保持了黎族特色。
在鸚哥嶺山腳下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羅帥村,每到周末或者假期,載著游客的大巴車、小轎車、越野車就會成群駛入這個藏于深山的美麗鄉村。曾經破舊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休閑度假的勝地。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羅帥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無論是黎族特色鮮明的南羅村,還是端起生態旅游“金飯碗”的羅帥村,都是海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縮影。海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如何讓民族特色在保護中實現長足發展,扮靚山鄉?海南探索走民族文化旅游強村之路:自2009年起,海南啟動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作為改善少數民族同胞生活條件、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有力載體。
海南經過不斷摸索,結合全省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方向逐漸清晰: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生態環保、民族團結、特色產業“五位一體”。
特色民居,是一個村莊給人的第一印象。8年來,全省新建及改建黎族、苗族風情元素的特色民居3323間,建成一批民族文化博覽館、黎族苗族風情展演場所。
特色文化,直觀體現著民族的內涵。海南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海南省擁有國家級少數民族非遺項目12項,省級項目33項,“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生態環保,是發展中要堅守的底線,說到底就是“不砍樹、不占田、做生態文章”,在改變村莊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保護了原有生態,又讓村民從生態中受益增收。
民族團結,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部分黎族、苗族村莊,依托互鄰而居的特點,每年都開展聯誼活動,加強民族村莊不同民族之間的來往,村民親如一家人。
特色產業,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支撐力。各市縣按照“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思路,扶持少數民族群眾發展種植綠橙、芒果、瓜菜和養殖黃牛、山羊等種養業,以“合作社+貧困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促進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使一個個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特色產業生根發芽、增收致富。
據海南省民宗委介紹,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建設完成5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今年還將選取自然條件較好、旅游功能較為齊全的少數民族貧困村莊作為重點,建設至少10個特色村寨,讓貧困群眾獲得更加持續穩定的脫貧增收能力,實現可持續脫貧。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