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回顧
知名度辨識度不足
產業基礎薄弱
價格被低估
海南特色小吃
走出家門底氣不足
何時才能名利雙收?
椰風海韻,是很多游客心中對海南最為鮮明的符號。而相比獨樹一幟的風景,海南特色小吃就像是一片尚未被開發的藍海,如何讓游客對其流連忘返,在心中烙下深刻印象,正是所有致力于發展海南特色小吃的人士們所共同研究的命題。
目前,海南在政策方面相對疲軟,預期的扶持也頻頻落空,使得海南粉等本地特色小吃的產業化多被外界看空。有市場觀察人士提出,海南特色小吃需要樹立一個統一的標志性符號來引領全行業的發展,同時還應積極用上旅游產業的發展動能,實現餐飲文化與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快速走上產業化發展的大道通途。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王子遙
海南粉(網絡圖片)
現狀 海南粉10年前引起關注
海南粉品牌化發展的嘗試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致公黨海南省委員會就已經向海南省政協提案,建議打造海南粉“非遺”品牌,提升海南旅游文化品位,其中便著重提及了海南粉的市場價值以及制作工藝標準化的必要性。
當時的省工商部門(現為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答復稱,將計劃引導行業協會等相關組織向國家工商總局(現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商標局申請注冊海南粉文字及圖形的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以便于海南粉品牌的打造和管理,形成拳頭商品和規模經濟效益。同時,還將指導申請人制定《“海南粉”集體商標使用管理規則》,促進海南粉生產,維護和提高“海南粉”集體商標或者證明商標在國內外市場的聲譽。但這一計劃,最終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成行。
2018年,海南啟動首批海南老字號認定活動,再度引起了省內海南粉產業人士的關注。然而由于沒有符合相關評審標準的海南粉“老字號”,最終沒有海南粉生產企業得到認定,得不到相應的扶持。
預期的政策措施頻頻落空,也讓部分市場從業人士略感悲觀。“作為企業,要做的肯定是市場,不可能把希望依托于政府,所以說我們把大量的精力用來做品牌和產品。”特色海南粉易小滿品牌負責人李辰說。
不只是海南粉,諸多海南特色小吃也面臨著這種問題。海南省酒店與餐飲協會一會員單位負責人王先生直言,目前海南多數市縣還是停留在建美食街、商業街,開展名菜、名點、名廚評選,以及舉辦風情節、美食節等活動的階段,這些活動雖然為海南的美食文化夯實了基礎,但是多數屬于商業性質,對小吃乃至某個單品小吃的推廣度并不明顯。
建議 企業和行業協會應出力加碼
在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來,海南粉等海南地方特色小吃的產業化之路還沒有到政府該真正“出手”的時候。他認為,現在的海南粉還處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而在市場體制中,企業和行業協會還是應該進一步出力加碼。
“首先應該擺正海南粉的市場定位,在真正開拓市場前,必須在產品生產工藝的標準化上面下硬功夫。”他的觀點與致公黨海南省委員會的提案一致:生產企業及行業協會必須把海南粉的各類食材在各環節的生產工藝標準進行規范化,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產工藝流程后,著手進行品牌的打造和標識的確定。
宋向清提出,海南粉應該進行統一的形象打造,要有一致的標志性符號,零散的海南粉經營企業及商家只要能夠按照此前已經制定好的海南粉生產工藝流程來生產及銷售海南粉,就可以免費使用這一品牌形象及符號,共同營造壯大這一規范化的品牌。
“當形成了一定規模后,就可以開始引入資本,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出面牽頭,通過如公開招標的形式募集具有實力的經營團隊為海南粉進行資本推廣及管理,授權其通過連鎖店模式等進行品牌運營,不斷開拓市場。”宋向清說,“到產業基本成型時,政府需要站出來,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政策,通過公關、站臺等形式的宣傳,為海南粉燒上‘最后一把火’,做最后的助推者。”
探索 爭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據了解,目前海南市縣已經開始了推進特色小吃發展的嘗試。去年8月,儋州市政府出臺了《扶持特色產品和特色小吃專營店獎勵暫行辦法》,對在國內各大型旅游景區及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認可的部分景區及超市開設儋州特色產品和小吃專柜的,也將按照標準予以獎勵。
儋州此舉旨在推動儋州市特色產品和特色小吃規模化和標準化以及品牌化發展,加強特色產品和特色小吃與市場的對接。在業界看來,鼓勵對景點景區進行設點覆蓋,也是力求讓特色小吃產業與旅游產業進行融合的具體體現。
“如何把海南的這些飲食文化搭配到旅游產業發展上,形成文化理念的輸入和品牌IP的建設,打造一個大的品牌產業鏈,應該是政府相關部門著手去關注的事。”李辰說。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有關部門可將一些具有真正民間手藝、經營環境較好的海南粉經營門店作為“形象店”進行包裝宣發,組織來海南的游客到此品嘗本土小吃。
當真正地把海南旅游放到國際平臺上,把餐飲文化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將特色海鮮美食與包括海南粉在內的濃郁鄉情風味小吃組合起來,既可提升海南的旅游文化品位,亦可原汁原味地立體化地表現出海南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土壤,實現產業間的互相促進。
椰時評
破解品牌化發展困境 讓“海南小吃”風靡全球
寇振寧
海南粉、清補涼、椰子雞、文昌雞……海南特色小吃豐富多樣。然而,相比螺螄粉等小吃的火爆,海南特色小吃知名度和辨識度還不足,產業基礎尚薄弱,價值被大大地低估。
我們知道,海南特色小吃雖豐富多樣,且口味令人回味無窮,頗受游客喜愛,與那些風靡全國的“爆款”產品相比,口感質量都不遑多讓,卻依然藏在深閨無人識,這不免令人感到遺憾。細究起來,造成品牌知名度低的原因不外乎這幾點:
文化包裝欠缺。縱觀北京烤鴨、四川火鍋等特色小吃,之所以能享譽全球,其背后是文化元素的不斷積淀和文化內涵的充分凸顯。海南特色小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每一款特色小吃背后其實都有可以挖掘的故事和可以打上的文化烙印。從現實看,海南特色小吃少有與本地文化結合,更遑論凸顯海南歷史文化內涵。
產業基礎薄弱。海南工業起步晚、底子薄,尤其是和特色小吃配套的工業基礎薄弱,還無法滿足走品牌化路線的需要。比如報道中提到的海南做米粉的廠家不多,要么技術達不到,要么衛生條件達不到,這極大地制約了企業打響品牌的努力,因為技術條件達不到,生產加工不得不轉移省外,這又無形中加重了品牌推廣和生產經營的成本。
行業標準不夠。依照法律法規規定,企業應按所生產食品的類別相應的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并取得食品生產許可,產品才能合法上市銷售。盡管按照有關規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但現實是,海南特色小吃尚沒有國標,沒有合法身份,這也嚴重制約了特色小吃走出去的步伐。
原標題:關注海南本地小吃品牌化發展系列報道③ 政策疲軟扶持預期落空 探索“旅游+符號”路徑 加速彎道超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