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敬字塔大多矗立在儋州北部的一些村莊里,它們歷史悠久,至今仍受到當地村民的敬拜,每當時間試圖抹去敬字塔上的文字,人們都會用大紅色的朱漆重新將這些字描上一遍,年復一年,敬字塔上的朱字不滅,儋州乃至海南的教育、文脈永存。
排浦鎮粟地村的敬字塔。 陳鐘鵬 攝
敬字塔見證儋州人對文化的堅守
在海南,歷來有“進士首儋尾亦儋”的說法,第一位海南籍的進士,蘇東坡的高足符確就是在儋州參加的鄉試,而截至晚清科舉制被廢除,海南籍的最后一位進士王云清也出自儋州。近千年文脈形成了儋州人重文教尚禮節的風氣,晚清以降,這里更是人才輩出,幾乎每一個家族、每一個鄉鎮都有以才學享譽一時的人物。
敬字塔所呈現出的正是儋州人民對文化的敬重。
作為瓊崖千載文脈,儋州出現敬字塔本不足為奇,但是,儋州人民對敬字塔愛得深沉,甚至把它寫進了民謠當中,所謂“八月八,燒寶塔”,“燒”的便是敬字塔。據說,在古代,儋州的學童們用過的字紙都不能隨便亂扔,要收集起來,待到八月初八,才拿到附近村邊的敬字塔一起燒掉。
其實,敬字塔并非海南獨有,其他地方諸如廣東揭陽惠來、湖北利川毛壩等地也都有類似的古跡遺存,有些敬字塔的形制規格還要遠超儋州。但是,如果論起敬字塔的保存情況,海南儋州可能是首屈一指,至今保存著近30座。一代代的儋州人民用自己的一生守護著瓊崖的文氣,這份堅守令人感動。
塔身上雕刻的紋路仍很清晰。 陳鐘鵬 攝
塔里供奉倉頡和孔子
與那些供奉保佑一方水土或者一行買賣神靈的塔不同,敬字塔里所供奉的是倉頡和孔子,在光村鎮的一處敬字塔塔身上,赫然寫著“千秋敬仲尼,萬古欽倉頡”,可見人們對這二位的敬重。所謂“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倉頡是遠古時期一位部落首領,他長著四只眼睛,用來體察世間萬物,并借萬物之形創造出了文字,倉頡創造出文字的當日,連上天都為之感動,粟谷像雨一樣落下,而曾經豪橫的鬼怪也因為人類創造了文字這種具有強大力量的工具而紛紛在夜里哭泣。在物質條件并不發達的古代,識字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通天人之際的媒介,做得一首好詩,更是能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而在民間有關敬惜字紙更是有著很多傳說,在《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中,作者對因字紙而來的果報大書特書,這些雖屬迷信,但是足以看出古人對文字的敬畏。儋州古人建敬字塔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蘇東坡在海南開創了文化的繁榮,后人就有義務將其好好保守,敬字塔就是東坡精神在儋州延綿不絕的明證。
儋州境內的敬字塔歷史悠久,存留至今的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嘉慶年間,而最晚的也是晚清宣統年間的留存,至于那些消散在歷史塵埃中的,則又不知道要追溯到哪朝哪代了。敬字塔的習俗起源于宋代,儋州的敬字塔最早是不是蘇東坡或者蘇東坡的門生修建已經無從查考,但是蘇門遺澤卻確確實實地通過敬字塔在海南代代相傳。
我們已經無法還原當初人們在敬字塔前焚燒字紙的場面,但請試想,每逢八月初八,椰林樹影中,一排排的學童整齊有序地捧著這一年攢下的字紙,恭恭敬敬地放入敬字塔中,并點上一把香火,可能嘴里還要念叨些什么祝詞。火光驟現,紙飛墨香都化成一把殘灰,而敬字塔上青煙裊裊不散,護佑焚字者能夠連中三元,這是怎樣壯觀而又嚴肅的景象。而及至狀元高第,則又要回到敬字塔前,焚香祝禱,一來感謝倉頡暗中相助,二來祈求此地文氣長留,于是,族中晚輩以此為洪范,發奮苦讀,懸梁刺股,于是文揚儋耳,學滿瓊崖,又是怎樣勵志的圖卷。
?
敬字塔上雕刻的吉祥物栩栩如生。 陳鐘鵬 攝
古塔承載千年文明
儋州的敬字塔規格宏偉,一般都有三四米高,最高的一座居然高達十多米。敬字塔的塔身呈長方形,分三、五、七層,內部雖有石板隔出層級,但整體貫通,也許,這正象征了中國古代文人中通外直的方正。修建敬字塔的材料也頗具海南地方風格,瓊北火山遍布,石料多為青黑色玄武巖,儋州人民就地取材,將玄武巖開鑿成巨大的巖條,層層累累,硬是將千斤巨石搭成了數層高塔,這不能不令人欽佩。而更加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塔身的雕刻,葫蘆、異獸、珍寶、祥云,人們把所有能想到象征吉祥的圖案都安放在了敬字塔上,這似乎在為來到塔下的后生晚輩們講述著一個道理,即“書中自有黃金屋”。從敬字塔的形制上,人們就能感受到儋州人民的淳樸,他們很實在地將讀書的目的告訴自己的子孫,讀書不僅能夠在精神層面陶鑄自己,還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他們不避諱孔方兄的俗,也不拔高士大夫的雅,既有文人志向,又有民間智慧,也許這正是蘇東坡為儋州留下的精神遺產——超脫、高潔而又時刻連接地氣。
更讓人撫掌稱絕的,是敬字塔上的文字,敬字塔本就為文字而生,那些刻在塔身上的文字則更是令人敬畏。儋州敬字塔塔身文字多以楹聯的形式成對出現,文章整飭、立意高遠,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說,都可稱得上是上品。例如“圣績侔天地,文光射斗牛”“百代圣賢高仰止,千秋文字發馨香”“幸有六經藏魯壁,休將一炬認秦坑”等等,都顯示出了人們對文化的敬重,而另一幅“雙字皆開前圣力,余灰宜博后人心”則更是點明了修塔的目的,繼前圣、啟后人、開萬世太平,這正是千古文人的終極理想。多少年來,守護著敬字塔的村民們恭恭敬敬地一筆一畫用朱漆為舊字句添著新顏色,也用自己的行動告慰著住在塔里的倉頡圣靈、文章魂魄。千古文脈已經深深扎進了儋州人民的心中,即使是那些不甚通曉文墨的人們經過這些古塔,也會駐足瞻仰,念著那些刻在塔身上的文字,他們會把古塔的故事帶向四方。
如今,儋州仍然傳承著先祖對文化的重視,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如果驅車行駛在儋州的公路上,就會看到沿途村口高搭的竹制牌坊,人們將本村本族今年考上大學的子弟的姓名和錄取院校寫在大紅條幅上高高掛起,一路上村村如此,蔚為壯觀,可謂是儋州人文之一景。
百年古塔守望千載文脈,如今,在自貿港建設的時代語境下,海南的教育也在飛速地發展,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塔也將煥發新的生機,為人文海南注入新的活力。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