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復的玉河緊挨著胡同。本報通訊員江峻攝
出土元代鎮水獸等文物
昨天,被掩埋了半個世紀的元代古玉河河道重見天日:河水清澈、鮮花綠樹環繞兩岸。這標志著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之一——玉河歷史文化保護項目經過7年的修復后竣工,京城再現“水穿街巷”的歷史景觀。
玉河是元代以漕運為主的通惠河的一段,明朝開始稱為玉河,由郭守敬于1293年修建完畢。從1918年開始玉河逐漸斷水,最終于1956年被填埋在路面以下。
2002年,東城區開始研究使掩埋了近半個世紀的玉河重見天日。2005年,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程作為北京市六片文保試點項目之一正式獲批立項。一年后,保護工程正式啟動。
■修復
部分河道重現通什剎海水系
此次復建過程中,從什剎海至平安大街這一段,按古河道原有的走向進行重新修復。復建完成后,平均寬18米、水深1米左右,全長480米。玉河的其余部分,則仍然被回填至地下。
作為玉河極具歷史價值的重要節點,平安大街路邊的玉河庵及玉河庵碑,橫跨玉河上的雨兒橋和萬寧橋也進行了重點修復。修復后,玉河西接什剎海,東連南鑼鼓巷,南通皇城根遺址文化公園。
■發現
元代倆鎮水獸伏臥堤岸兩側
2007年,玉河修復工程施工一開始,工人就在東不壓橋和玉河庵等地發現了眾多元明時期的歷史遺跡。
在萬寧橋下方,兩只鎮水獸伏臥在橋下堤岸兩側。其中,北側的鎮水獸與其伏臥的大石渾然一體,石上銘刻有至元八年等字樣,據考為元代鎮水獸。專家稱,該鎮水獸與北海團城上的瀆山大玉海石雕,可并稱為傳世的大都雙寶。
■新貌
鋪設循環水管建造明清圍墻
為了保證汩汩清流四季常清,玉河內特別安裝了水循環過濾系統,河底則鋪設了循環水管,每6天循環一次。一旦逢雨季什剎海的水位過高時,通過水循環系統,還能夠將什剎海的水流引入玉河內,起到分洪的作用。
為了讓河岸景觀與古河道遙相呼應,河道兩側建起了明清風格的圍墻,兩岸栽種了45種花卉及綠植。河道內種上了睡蓮和蘆葦。
■重溫歷史
當年糧食大多從玉河進城
著名文物保護專家徐萍芳介紹,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與元大都同時建成,主要用于漕運,當年北京城的糧食絕大多數都從這里進城。忽必烈曾經贊嘆過玉河船只川流不息的美景。明代之后,由于水源缺少,河道逐漸由40米寬變為30米左右,到解放前變成了一條臭水溝。而后,河道被蓋板鋪設排水管線變成了地下暗河。這條河道恢復原貌意義重大,不僅重現了河道穿街巷胡同而過的美景,還展現出了元明北京城的歷史風貌。(記者易靖)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