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十一中秋假日旅游市場預測”認為,本次黃金周期間出境旅游人數將達約600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預計將超過2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10月8日《東方早報》)
《重慶商報》在7日發布調查結果稱,有49.5%的人長假期間花掉一個月工資,9.3%的花費超過5000元,花費2000元的占14.1%,花費1000元左右占32.1%。
以這個開銷標準推算,較之1000億顯然只多不少。
如此龐大的旅游收入,對于各類景點、旅行社、酒店、商場、交通運輸企業等來說,自然是笑逐顏開。但對于廣大消費者,這1000億的“性價比”是否真的稱心如意呢?在黃金周前夕,全國各地許多景區刮起一股“漲價風”,少的漲價20%,多的達到70%。這種背景下,“旅游收入同比增長25%”,究竟有多少屬于旅游本身的增長和國民福祉的提高,數字并不能說明一切。
在經濟收入背后,社會付出的“成本”對黃金周的成色和內在質地,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黃金周帶來的環境成本,對景區自然生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對游客來說,“見人不見景”的無奈觀感,也大大降低了游覽的質量。
再如,安全、秩序成本。較之往年,今年國慶黃金周的安保措施空前強化,所取得的安全效果也相當可觀。但重大安全事故仍未能完全避免,如10月2日湖南祁陽縣發生17人死亡的特大車禍,10月7日安徽滁州又發生一起8人死亡、35人受傷的交通事故。
最后,還有個人的身心健康成本。“感覺放假比上班還累得多,一想到要上班,就緊張焦慮起來”,成為不少市民的普遍感受,“放假放得我腰酸背疼,白天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卻睡不著”,這是典型的“長假綜合征”表現。當全社會一起放長假,一起感染此癥,然后又一起恢復調養,巨大的集中效應所產生、釋放出的社會性健康成本,顯然不可低估。
黃金周制度實施整整十年了,如何科學、準確地評價這一制度,以及是從什么樣的角度、立場來認識它,是從增加旅游收入、凸顯經濟消費功能著眼,還是從增進國民福祉、改善生活質量入手?值此“史上最長黃金周”結束之際,我們不妨再次認真思考和細加體味。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