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雞
文昌雞——號稱“海南傳統四大名菜之首”。因產于文昌而得名,而且還是馳名中外的一道名菜。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該市潭牛鎮天賜村,村外多榕樹,樹上古枝參天,濃蔭遮日,樹上綠草如茵,雞雛成群,雞食榕籽、覓昆蟲,追逐嬉戲,繁衍生棲,文昌雞的特點是個體不大,重約1.5千克左右,毛色鮮艷,翅短腳矮,身圓股平,皮薄滑爽,肉質肥美。一般現在當地人養雞方法:將純種雞苗交給農戶放牧飼養120天,回收后喂大米、番薯、花生餅、椰蓉等熟飼料,集中育肥50天。
關于文昌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相傳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為官,回京時帶了幾只文昌雞請皇帝品嘗。皇帝品嘗后稱贊道:“雞出文化之鄉,人杰地靈,文化昌盛,雞亦香甜,真乃文昌雞也!”文昌雞由此得名,譽滿天下。因村野之雞受皇上天子賜名,村舍榮光,該村得名天賜村。天賜村中最早養雞人姓蔡,故文昌雞亦稱蔡氏雞。
在海南素有“沒有文昌雞不成席”之說。海南人吃文昌雞,傳統的吃法是白斬(也叫“白切”),是中國最佳食用型雞種之一,最能體現文昌雞鮮美嫩滑的原質原味。如果你夾一塊金黃色的雞肉放入你的口中,一定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捧!”同時配以雞油,雞湯精煮的米飯,俗稱“雞飯”。 吃文昌雞的佐料很講究,蒜泥+醬油+桔子汁,海南人沒有吃醋的習慣,桔子汁是必不可少的。白斬文昌雞在海南不論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場。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出備受推崇,名氣頗盛。
加積鴨
加積鴨盛產于海南瓊海市加積鎮,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相傳加積鴨是300多年前由華僑從馬來西亞引進的良種鴨,故稱“番鴨”。其長相別于本地的草鴨和北京鴨。它形體扁平,紅冠黃蹶,羽毛黑白相間。由于加積地區飼養番鴨的方法與其他地方殊異,故其脯大、皮薄、骨軟、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膩,營養價值高,故人們把加積飼養的番鴨稱為加積鴨。據測定,加積鴨肉含蛋白質34%,比雞和豬,牛肉含量都高,脂肪則占12%左右,比北京鴨的含量少8%,比鵝和草鴨更少;而胸、腿的肌肉占全部肉量的六成左右,是一種肥美多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健康美食,可補虛暖胃,強筋壯骨,活血行氣。
民間把加積鴨視為補虛勞之食,取冬蟲草一起燉食,滋補之功更大,如與糯米煮鴨粥食之,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效。講到了享受加積鴨,佐料也特別講究:用滾鴨湯沖入蒜茸,姜茸,擠入酸桔汁,加精鹽,白糖,辣椒醬調成。那么這令人垂涎三尺的加積鴨是如何喂養的呢?這以瓊海市嘉種填肥鴨最為出眾,它的特點在于:從小給小鴨仔喂養淡水小魚蝦或蚯蚓、蟑螂,養到70天左右時開始填肥,也就是“填鴨”把米飯,米糠,豆餅等揉和成團,往其嘴里塞,一天三次。經過20多天的填肥,這時鴨的嘴腳變白,脂肪滲入肌肉,肉肥香嫩,以這種方式喂養的加積鴨,稱為“正宗加積鴨”一般加積鴨有白斬、板鴨、烤鴨三種食法,但以“白斬”最能體現原汁原味,固而最為出名。
東山羊
東山羊自宋朝以來就已享有盛名,并是“貢品”,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
東山羊產于萬寧市東山嶺,毛色烏黑,肉肥湯濃,膩而不膻。東山羊通體呈黑色,它的性成熟較早,三至六月齡即性成熟,母羊5至8月齡即可配種,公羊十至十一月齡可開始利用。母羊年產1至2胎,產羔率150%-200%。東山羊適應性很好, 既可以適應放牧, 也可以適應舍飼。尤其對溫熱條件比較適合, 它主要適合在我國的南方, 氣候比較溫暖的地方飼養,尤其是在長江以南地區飼養 .
東山羊是在海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下而形成的一個地方優良肉用品種.在體型外貌方面, 它在山羊當中是屬于體型比較大的一種. 成年體重可達40到50公斤, 外貌特點是它的公羊母羊都有角都有胡須, 頸部比較細長, 體質比較結實,毛色短而發亮。
東山羊的食法多樣,有紅燜、清湯、椰汁、干煸及火鍋涮等多種吃法,配以各種香料、味料,經過滾、炸、紋、蒸、扣等多種烹調。每種吃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但總地來說,就是好吃。
我們吃了以后,都張口叫絕, 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和樂蟹
和樂蟹是海南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之一,與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并稱為“海南四大名菜”。和樂蟹產于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和樂蟹得烹調方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其以“清蒸為佳,既保持了其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清蒸和樂蟹”的特點是:突出了和樂蟹的原汁原味,其蟹肉鮮嫩,蟹膏為黃色,似咸蛋黃,配姜醋佐料而食,味極鮮美,極富營養。而且,它還有“補骨髓,滋肝陰,充胃液,舒筋活血,治疽愈核”的藥用功效。對人體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臨高烤乳豬
臨高乳豬因產地于海南北部的臨高縣,故名。它以皮脆、肉細、骨酥、味香而聞名,不管是烤、燜、炒、蒸皆可口,但以燒烤最佳。烤臨高乳豬是很有講究的,豬不能太重,一般每只約二十斤以內。師傅將屠宰好的乳豬剖開、碎骨,上好佐料,然后放在炭火之上用文火烘烤。一邊不停地翻動,一邊不時地往豬身上涂花生油,據說這樣可以使烤出來的乳豬皮脆而不起泡,增色又增味。
烤一只乳豬約四五個小時,烤出來的乳豬要全身焦黃、油光可鑒、散發著濃郁香味,那才算高手。這樣的烤乳豬排在你面前,看之聞之,色香味俱全,讓人不禁食指大動。夾一塊入口,輕輕一嚼,脆響的“咔哧”聲,聲聲伴耳,吃下后,仍留滿口余香,令人回味無窮。
在臨高地區,每逢有親朋好友前往,都要以臨高乳豬招待的。不過,在當地不會經常吃烤乳豬,吃蒸乳豬,卻常常成為他們的早餐。不管是蒸還是烤,這些乳豬肉都會有著獨特的香味。
定安骨頭湯
定安骨頭湯在海口很出名.所以來海南的客人一定要品嘗新鮮的農家豬骨頭與五指山野菜的完美結合:湯濃郁味美,野菜清新清口去燥。
黎家竹筒飯
海南黎族傳統美食。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黎族民同,多于山區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現經烹調師在傳統基礎上改進提高,使之擺上宴席餐桌,聲譽甚高,成為海南著名風味美食。
曲口灣位于海口東寨港,出產青蟹、血蚶、蠔、對蝦為最佳。所產青蟹一般每只重達0.5公斤,似和樂蟹。
曲口海鮮
曲口的海鮮蠔是全海南最靚的蠔,在別處還沒有吃到如此鮮美無比的蠔呢!蠔的食法炸、燒皆宜,而鐵板生蠔更有風味。血鱔是一種特別的鰻類,無骨無刺,渾身是血,肉細湯濃,蠔為牡蠣之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食法可清蒸可油炸。還有藥用價值,煮湯似奶汁。
曲口海鮮的對蝦有墨吉對蝦和斑節對蝦,以體大、味美而著稱。蠔的食法炸、燒皆宜,而鐵板生蠔更有風味。
曲口海鮮除8--9月因母蟹排卵期而少見青蟹外,其余10個月均產蟹,尤以清明和冬至前后為最好。青蟹食法是多樣的,多為清蒸。民間所制蟹餅,甜脆清香,別具風味。血蚶體內有汁似血,開水稍燙即食,味甚甘美,還有化痰、治胃酸過多之效。
民間有用炭火烤的食法,叫做“原味血蚶”。一些人家有大年初一吃血蚶的習俗。人們把蚶殼當作兩扇“門”,蚶肉視為“元寶”。大年初一吃蚶就是新春伊始,開“門”見“寶”。蠔為牡蠣之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有藥用價值,煮湯似奶汁,素有“海底”之稱。
五指山野菜
五指山野菜生產于海南五指山腹地,日降霧時間長、水質好,屬天然無公害、無污染的食品。,沒有季節的限制,好種好管,是當地農民常食用的菜肴,它以其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們的喜愛。在戰爭年代是瓊縱戰士的家常菜,故名革命菜。作為一種無污染、易生長的本地特色野菜系列之一;是海南目前以“天然、野生、綠色、無公害”為主題推出的系列野菜;也是清熱解毒的良藥。
目前.正宗五指山野菜有樹仔菜、四棱豆、野生粉蕉、百花菜、野南瓜花、野空心菜等。五指山野菜已成功打進北京、上海及東北、港澳等地市場,消費者對海南五指山野菜叫好不迭。荷蘭、日本方面已派人實地驗證海南五指山野菜的生長環境,對其打入國外市場很有信心。
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米粉大家族中的鼻祖。它是米粉與十幾種色味獨特的佐料腌制而成的。海南粉源始于福建閩南。相傳明末有一位陳姓的住戶遷居澄邁老城,以加工米粉為業。由于生意好,拜師學藝者眾多,海南粉便遍布全島。《正德瓊臺志》記載,當時全島共有121個較大的墟市,都設有海南粉加工作坊和小攤。歲月悠悠,遍布各地的海南粉也換上了當地名字,唯有海口仍保留舊稱。
以往,海南粉是海府地區傳統小吃。當地人將海南粉當早餐吃,當正餐吃;平常吃,過節吃;自己吃,待客吃。就象廣州人請朋友上自家時常說:“到我家飲湯!”一樣,海府人說的是:“上我家吃粉!”。
一般來說,海南粉還包括靈山粗粉(即抱羅粉),陵水酸粉,澄邁粉, 加積牛腩粉 等等。粗粉的配料比較簡單,只在粗粉中加進滾熱的酸菜牛肉湯,撒少許蝦醬,嫩椒、蔥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粗粉湯”,而細粉則比較講究,要用多種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攪拌腌著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這類“腌粉”。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