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黃一冰 攝
10月的海口陰雨無盡纏綿,一場接一場地下著。府城的那些小巷也便時時籠罩在茫茫雨簾之中。這種若隱若現仿佛是現在府城古巷的一種隱喻———那些曾經的繁華與喧囂已經隨著歲月逐漸遠去,那些曾經見證歷史的建筑與古井正在消失,現代文明的實惠與改造越走越近。

打鐵巷 記者 黃一冰 攝 打鐵巷
古巷深處有古韻 10月20日,盡管細雨連綿,文莊路卻依舊是車水馬龍。順著文莊路,拐進打鐵巷,世界突然安靜了,似乎一切的喧囂都被那窄窄的巷口所遮蔽。
巷子里有的只是一輛輛不時駛過的摩托車輕微的馬達轟鳴聲。或許在很多懷舊人的心中,這里彌漫的本應是工具敲打金銀時發出的叮當聲。在老人們的記憶里,這里曾經是有幾家金銀首飾店鋪的。當鐵錘吻上金銀器具時,巷子里便傳來陣陣金屬的鳴響,于是得名打鐵巷。
隆隆行駛的歷史年輪總會在創造新的文明的同時,逐漸抹平昔日的遺跡。站在打鐵巷口,舉目遠望,整條街的路面被打磨平整的石板所覆蓋,昔日那刻滿市井故事與風情的老舊火山石不復存在。入內尋覓,一片水泥鋼筋的氣息。
打鐵巷13號的黃阿婆是此街的老居民,她說原來的古道雖令人懷念,但卻凹凸不平,像她這般年紀的老人時常會摔跤。
打鐵巷31號兩扇木門將古香古色的庭院與外界緊緊隔絕。黃黑色的木門上兩張門神格外醒目,一是關公,一是張飛,與全國通用的門神———秦瓊、尉遲敬德大不相同。“可能是海南人太崇拜官老爺的義薄云天與武神風采吧!”匆匆而過的張先生如此說道。
細雨落在打鐵巷前那高低不平的火山石古道上,將古道涂抹得油亮。20號的王宅是一處百年古宅。古舊的宅門上鐫刻著對聯“鳳紀日長微月令、麟書春煥仰奎光”。此等吉祥話刻于木門之上被稱為桃符。
此間主人王先生稱這棟房產是清光緒年間所置。當時,其祖爺在朝廷內當官,便置下了這份產業。這些門聯也是當時傳下來的,每到春節,王家便用油漆重新粉刷一番。這樣的對聯在王家隨處可見。宅門上書“守東本王招言為善最榮,遵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房門上刻“春來也魚龍變化、時至矣桃李芳菲”,“初月光風都有致、秋芳春穎谷生新”,“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圣貢有教修身可以濟家”。廊房上有“云呈五色文明盛、運際三陽氣象新”古人言君子遠庖廚,王家連廚房都有嘉聯點綴門上:右聯“芬芳日進盤中味”,左聯“甘脂時調席上珍”橫批“鼎樂調和”。
邁步進屋,王家處處古香古色。院內影壁上的“壽”字已經被歲月磨礪得幾近看不出。六盆鮮花雜陳于影壁之前。鏤空花盆高約半米,據說是民國初年的器物。屋內家具一色的古舊模樣。八仙桌上鏤空雕刻的麒麟連毛發的紋理都非常清晰,椅子上鏤空雕著蝙蝠等吉祥物。臥室內一張古床依舊硬朗。王先生說家中的家具都是老物件,都是當年祖母的嫁妝。在海口這樣的空氣里,這些家具歷經百年卻未曾腐朽,不禁令人驚奇。潔白的底盤,透明的燈管,暗紅的燈飾,堂屋的房梁上一盞老油燈一塵不染。王先生說每到逢年過節,這盞煤油燈將被點燃。

達士巷 記者 黃一冰 攝 達士巷
昔日名士今何在 穿過熙熙攘攘的馬鞍街,一個綠底白字的銘牌———達士巷便在眼前了。“一里出三賢”、“五里三進士”,府城向來是個文化璀璨、名人輩出之地。而達士巷里的名士風流更是府城人永遠也說不厭的驕傲。明代進士鄭廷鵠、鐘芳,清代進士吳典,晚清學者王國憲、清代大孝子鄭存禮,410米長的達士巷當年是何等的榮光。
在府城人的故事里,達官貴人曾經競相在此建宅,如今昔日的亭臺樓閣難見蹤影,有的是聳立的出租房和低矮的瓦房。時近中午,一群小學生放學了。“動畫片里誰跑得最快?”“喜洋洋,灰太狼都跑不過他。”“懶洋洋最懶。”孩子們說著感興趣的事,踩起滿地水花,歡快而去。而在百年前,乃至數百年前,達士巷里的名士們或許也在這條路上縱論天下,指點江山。歷史的車輪總在這新舊交替間不知疲倦地前進。
進得巷口十余米,康王馬皇廟即映入眼簾。康王、馬王皆是生而為人,死后為神的世俗神。康王本是宋代忠臣康保裔,力抗金人,戰死疆場,后人立碑紀傳,奉為真神。馬王爺原是西漢大臣金日磾。此人本為匈奴王子,歸附漢朝養馬,后人遂在農歷6月23日祭祀,祈求六畜興旺。世俗神的廟宇自然是世俗景。廟內雖然也是焰火繚繞,法相莊嚴,庭院里卻是市民的樂園———打牌、聊天,自得其樂。
古街古巷
府城草芽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北起忠介路,南至瓊山紡織廠,街巷全長約250米,原為石板路,現改成水泥路面。這條街巷中遺存著古廟、古井、古民居等古跡,清代海南人入翰林的第一人吳典故居就在草芽巷。記者 黃一冰 攝

府城縣前街、縣后街,明代建,瓊山縣署所在地。縣后街34號前面原有一座進士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四月。坐東向西,坊高4.65米。據瓊山縣志記載,鄉人為紀念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陳實而建。文革中被拆毀,現僅存半邊立柱鑲在墻中。記者 黃一冰 攝
塘圮巷始建于清初。巷內38號建于1939年的翁氏公館,據說是府城當時的最高樓。翁氏公館系文昌人翁迢奇所建,翁迢奇早年求學于上海政法大學,曾擔任國民政府律師。記者 黃一冰 攝
“珠崖義學”學堂遺址位于萬壽亭街4號。據史料記載,清代著名學者、海南人入翰林院的第一人吳典因父親去世辭官回家,在府城萬壽亭街創辦“珠崖義學”學堂免費教學。學堂占地約500平方米,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倒塌,該遺址僅存殘墻斷壁和刻有“珠崖義學”的石匾。記者 黃一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