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的蘇式建筑———番茅大隊舊址。 李英挺 攝
番茅村是一個少有的“大寨式”少數民族村寨,全村見不到一間茅草房。 李英挺 攝
上世紀70年代,陳永貴(頭包白巾)視察番茅大隊。 尹秋艷翻拍
近日,中央民族大學的一份研究生調查報告令五指山市番茅村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份報告稱,番茅村“是新中國鄉村60年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建議將番茅進行改造,建成一座生態博物館。
何謂生態博物館?這個對許多人來說還略顯陌生的名詞緣何與蕃茅村聯系在一起?
走進番茅,全村看不到一間茅草房,卻見一排排斑駁的蘇式平房。而這個看似不太傳統的黎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迎來過葉劍英、陳永貴等中央領導,和一大批朝鮮、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國際友人。
文海南日報記者 黃晶 特約記者 尹秋艷
繞行在海南島的中部山區,沿南圣河蜿蜒而下,有一座靜謐的小山村隱藏在半山腰上,掌燈時分,炊煙裊裊,空氣中彌漫著山蘭酒香,耳邊仿佛響起了黎族樂器叮咚的曼妙曲聲……
這里就是五指山市沖山鎮番茅村。
深山黎村的輝煌歷史
長期以來,番茅村的歷史地位未能引起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或許是它躲在大山深處,抑或是它與生俱來的低調。近日,中央民族大學的一份研究生調查報告動議在此建立一座生態博物館,讓這個原本平靜的小鄉村成為矚目的焦點。
事實上,番茅村是中國第一個由原始的“合畝制”社會(顧名思義,全村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共同抵御風險,共同分享勞動成果)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黎族村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全國農業學大寨的前夕,番茅村的變革就已經開始,1954年該村成立了黎族地區第一個農業合作社,村中至今保留著黎族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的蘇式建筑—————番茅大隊舊址。
今年77歲的符林際老人,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廣東省的農業科技專家指導番茅村科學種田,推廣三犁三耙的深耕種植技術,將一年一季稻變為一年二季稻,一舉解決了貧困山區黎村百姓的吃飯難題。
符林際說,番茅村脫貧后,成為遠近聞名的“樣板村”,慕名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葉劍英、陳永貴等中央領導曾前來視察,朝鮮、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國際友人也曾來此參觀。
黎族地區第一個橡膠種植園、第一個菠蘿種植場……那時的番茅村每天都在發生巨變,先進的理念,大膽地嘗試,讓番茅村成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改革的試驗田,被黎族同胞認定為成功改革的范例。
番茅村的歷史地位不僅僅因為其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還有其大膽革新,帶頭打破落后的迷信禁忌,第一時間迎來思想的解放。
番茅村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農業合作社的第一任社長王元昌很受村里人敬仰,他率先打破“畝頭”禁忌,帶領黎村百姓科學種田。
符林際解釋道,所謂“畝頭”禁忌是指黎村百姓每逢插秧、割稻前都要請村中最有威望的人選定良辰吉日,不吃鹽、不睡覺,口念咒語,第一個下地勞動后,其他村民才能繼續耕種,有時會因為所謂的吉日未到而耽誤耕種。當年,王元昌第一個沖破禁忌,隨后越來越多的村民勇敢跟上,打破迷信的枷鎖。
擬建海南首家生態博物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番茅村大概只有百余戶人家,如今番茅村所轄福建、番茂、番芭三個自然村,居住著300多戶老老小小,較好地保留了民風民俗,延續著黎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
中央民族大學的研究生在調查報告中這樣寫道:“番茅村是一個‘大寨式’的少數民族村寨,它不僅是黎族地區鄉村,也是新中國鄉村60年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具有典型意義,建議將鄉村進行合理改造,建成一座黎族鄉村博物館。”
海南日報記者為此采訪了海南省文物局副局長王亦平,他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也會從政策上給予支持。
王亦平介紹,五指山市擬建的黎族鄉村博物館,從博物館學角度定義應為生態博物館。這種形式的博物館在歐美地區廣泛盛行,在我國現處于探索階段。
生態博物館的核心理念是在文化的原生地保護文化,并且由文化的主人保護自己,只有文化的主人真正成為事實上的主人,生態博物館才能鞏固下去。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外就開始試驗生態博物館建設,博物館學界通常認為生態博物館有兩個起源,一是拉丁美洲起源,強調博物館的政治和社會目的,另一個是法國起源,強調保持社區記憶。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生態博物館概念,并于1995年在貴州省建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即六枝特區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它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重點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王亦平建議,首先要為番茅村的文物遺存申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番茅村有建生態博物館的諸多優勢,既有物質文化遺存,例如番茂大隊舊址,又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織錦、釀酒工藝依然保留;生態博物館具備傳統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又豐富了傳統博物館的內涵,擴展了傳統博物館的外延,一舉兩得,對于有著悠久歷史的黎族村寨來說不失為一種最佳的保存方式。
保護黎村的最佳方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黎族人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紡織文化、服飾文化、獨木文化……可以說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座博物館。
沖山鎮委書記黃石卿說,黎族特色文化傳統歷經3000年發展,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力保人類生活的永久活力,而如今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喪失與生態多樣性的喪失一樣,人們很難加以復制,因此保護黎族文化成為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
黃石卿認為,在五指山腹地建立生態博物館,可以加快海南中西部地區的旅游開發,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把保護民族文化與海南島中西部開發二者結合,既能避免生態環境惡化,又能豐富旅游內涵。
黃石卿設想,建生態博物館前首先要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搜集各種文本資料,采用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非文本資料,保護村民口述史料、歌謠,以及民俗、建筑、碑刻、工藝品等,通過現代化的博物館陳列理念,解讀番茅村久已塵封的歷史,總結番茅村乃至中國鄉村發展的經驗教訓,探索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促進黎族村寨科學發展。
海南至今還未建成一座生態博物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一個極具現代理念的生態博物館扎根五指山區,這里有黎族姑娘織錦、釀酒,也有黎族老人吟唱歌謠,更有黎族青年傳承黎學的不停求索……
五指山區濃縮了海南中部旅游精華。 李幸璜 攝
番茅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織錦傳承人劉香蘭(左)在展示黎族龍被。 海南日報記者 李英挺 攝
五指山市番茅村擬建生態博物館的消息一經傳出,引起多方關注。
番茅村能否最終建成生態博物館,還須時間的等待和檢驗。但在民族生態文化日顯脆弱的今天,探索這樣一種立足于區域性的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方式,讓人們倍感欣喜。畢竟,保護民族文化需要實實在在的作為和一點一滴的努力。
長期以來,海南島的旅游開發集中在東部沿海,從海口的火山文化,到瓊海博鰲亞洲論壇會址,再到萬寧興隆的溫泉度假,最后是美麗三亞浪漫天涯……殊不知獨具海島風情的少數民族集中在瓊島的中部山區,五指山市番茅村就是一個典型的黎族村寨———這里至今完整保留了古樸的民風民俗,是不可多得的民族風情旅游開發地。
近日,五指山市擬建番茅村生態博物館的消息一經傳出,引起多方關注。
村民是生態博物館的直接受益者
在番茅村聽老人講古,“憶苦思甜展覽館”是老人們最常談起的話題,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番茅村傳出的一段佳話。
當時,一位叫王進義的村民在如今的番茅大隊舊址開辟一個展覽館,親手制作了黎族特色的木鼓泥塑,展出了黎族打柴舞、拾螺舞的道具,還制作了縮微的茅草屋反襯剛剛建好的磚瓦房,讓番茅村的村民從實物、照片中,憶苦思甜,珍惜美好生活,又不忘民族傳統。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展覽館逐漸破落了,當今天人們又提議建設生態博物館時,村里的老人甭提多高興了。
事實上,生態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有著諸多不同:傳統博物館強調藏品,生態博物館強調的是文化遺產;傳統博物館往往強調建筑載體,生態博物館強調的是一個社區所包括的區域;傳統博物館強調要有觀眾,生態博物館強調的是社區居民;傳統博物館強調宣傳科學知識,生態博物館強調的則是一種文化記憶……
省文體廳文化處處長陳良說,建設生態博物館的原則是政府主導、專家指導、村民參與,既要保護文化,又要發展經濟,如果不和村民的脫貧致富發生聯系,是不會得到村民的擁護。
在市場經濟下,生態博物館內的村民就生活在經濟利益下,商品交換悄然改變著村民的傳統價值觀念,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條件是村民的強烈愿望,因此找準市場,適度開發旅游商品,例如傳統的黎族織錦、自釀山蘭酒等,從而帶動村民集體致富。
不僅如此,生態博物館的規劃建設立足長遠,首先會對番茅村進行現代化改造,諸如排水設施、電網改造、路政建設等,還會結合日后的旅游開發,投資新建、改建縣鄉公路,興建旅游接待賓館、餐飲設施,大力整治周邊環境,完善配套設施,這些都會使番茅村的村民從中受益,改善生活條件,提升居住、出行質量。
“雙保”路線為旅游注入活力
翻看國內外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成功案例,不論是著名的法國勒克索生態博物館、加拿大的魁北克生態博物館,還是國內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云南西雙版納布朗族生態博物館,無一例外都同時保護了自然、文化兩種遺產,社區居民繼續生活其中,過去的自然文化遺產繼續保留在社區之中。生態博物館生存在傳統與現代之中,讓社區居民,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村民成為了旅游市場開發的主體。
陳良說,生態博物館的“雙保”路線,一方面保護社區的古民居等建筑遺跡,另一方面保護社區居民的民風民俗,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論是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存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離不開社區居民的參與,而這些恰恰是吸引游客參觀旅游的價值亮點。
生態博物館一般建設在少數民族生活的社區,民族民間文化大量存在于民族社區之中,生態博物館建設勢必會打破原有社區的封閉狀況,民族民間文化面臨著市場經濟的嚴峻考驗,口頭文化一天天地消失,民間藝人門庭冷落,人亡藝絕并非鮮見。如何留住人,讓社區居民真正融入文化傳承中,至關重要。
一般而言,生態博物館以自然村寨為基礎,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村寨景觀成為民族文化載體,這些不可復制的村寨景觀從經濟、社會、環境角度構建了村民的家園。
社區內的古民居動輒有上百年的歷史,因為人的居住才有了生命力,事實上這些民居或是因為不通電路,或是沒有現代的排水管線,讓今人更愿意住在明窗凈幾的高樓大廈,沒了人氣,老屋很難保存。
如何讓居民安心生活在老屋,延續傳統民居的生命力,老屋內部設施進行適度現代化改造成為必然,或是居民繼續居住,或是改建為才藝展示的場所,或是民間工藝品的加工廠等。
居民的參與大多是生態博物館建設首當其沖的問題,居民參與不是多余的,而是項目開始的中心,是參與設計與日后旅游開發的不可或缺。
讓生態博物館與中部旅游開發對接
鄉村游的熱潮席卷全國若干年,現代人對鄉村游的依戀可以追溯到觀光農業的興起,現在,人們的旅游注意力已經開始從單純的觀光農業向自然村寨旅游過渡,摘農家菜、品農家飯、參與農家娛樂……
生態博物館社區居民世代沿襲的鄉土民居、生活方式、民俗工藝,他們是活生生的文化攜帶者,并通過民族特有的方式接觸著鄉村以外的世界,也以此吸引滿足了現代人的懷舊與獵奇心理,讓生態博物館成為漸漸興起的旅游目的地。
以云南西雙版納布朗族生態博物館為例,在其旅游開發初期,當地政府通過旅游聯誼、部門協調、經濟優惠政策等方式吸引游客,又多方聯系旅行社機構,使之成為固定旅游景點,游客的口碑宣傳與政府主導宣傳結合,讓人們逐漸認識這個景點的價值意義,實現由被動參觀到主動參觀的思想轉變。
番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運清認為,政府的扶持在生態博物館建設初期必不可少,包括政策傾斜、稅收優惠等一系列幫扶措施,之后就是政府對村寨居民、文物保護工作者、旅游者的科學引導。
具體來說,政府有義務幫助村寨居民認識自己文化的價值與潛力,自覺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真正成為村寨文化的主人,為民族文化延續注入活力,這也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科研平臺,對旅游者實行特定的約束,尊重民族習慣,合理調度旅游介入的時間與方式。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推進,必將迎來全省文化資源的整合、文化資產重組,位居海南島中部的五指山區當仁不讓地成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開發的重點區域。
番茅村有農業學大寨的輝煌歷史,也有帶領黎族村寨破舊革新的壯舉,更有新時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錦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的現實資源,番茅村已經具備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條件。
如今,這個昔日寧靜的小山村正期待人們將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理念一步步走向落實!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