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高爾夫,從25年前落地中國那刻起,正方反方爭論不斷。有人說是高雅的,有人說是脫離大眾的;有人認定此為卓越的社交工具,也有人說只是有錢人附庸風雅……誰也不能說服誰。高爾夫在爭議中躋身奧運家族。無人辯駁,從此金貴的高爾夫,更顯身價。而中國土地上的這一場關于高爾夫的辯駁,需要被答疑解惑。
求自保不得不貴
提到高爾夫,“貴”是第一印象,要揮這根桿打上幾個球,金錢數字是最有效的杠桿。據業內人士介紹,從頭開始學高爾夫,包括普通的球桿、教練費用、球場費用等等,加起來一般在3000到5000元左右。入門之后換高級一點的球桿,配備球鞋手套,平時場地費用,每年也要萬元以上;而不少高級俱樂部推出的年卡價格更是高達幾十萬元。據稱,北京千萬元會費的精英高爾夫俱樂部也在籌劃中。
與之相對應的,是另一組數字。2008年度上海城鎮居民可支配年收入26695元,位于全國之首。讓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的人,花三五千元學球、再花幾萬元打球,顯然是個超過承受能力的奢侈項目。換言之,高爾夫也因為高門檻,注定了難以普及,只得小眾化。
但高爾夫,也有著自己的煩惱。明明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中心,可是卻不得不上繳高價的娛樂稅。過去對高爾夫球經營的稅收一直采用彈性稅,營業稅的稅率在5%至20%之間浮動。2001年4月,國家調整了娛樂業營業稅的有關政策,變浮動為定稅,統一按照20%的標準收取,高爾夫球、保齡球、臺球等也被列入調整范圍內,從此高爾夫球進入“娛樂圈”。如今臺球、保齡球的稅率已經下調,“重歸”體育行業,而高爾夫球仍然深陷在“娛樂業”中無法自拔。眼下高爾夫營業收入的23%納稅,已造成全國90%的球場虧損。為求自保,高爾夫不得不貴。
為環境不得不為
在中國,非常普遍的一個論調就是:還有那么多人吃不飽,把地拿來種糧食多好,有必要開發高消費的高爾夫球場嗎?
這倒是大大地冤枉了高爾夫。從高爾夫運動的挑戰性來說,其球場并不需要占用耕地。我國土地性質大致分為三大類: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在高爾夫進入中國20年的時候,相關方面曾走訪全國許多家18洞標準高爾夫球場,其中超過90%的球場都是占用垃圾場,廢魚塘、灘地等未利用土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爾夫這片綠色的世界,實際上讓我們的土地變廢為寶。中國高爾夫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小寧很有感慨,“哪怕是為了環境著想,高爾夫也是必要的作為。”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高爾夫是扶持項目,政府將一些荒地、廢地無償給開發商投資興建球場,并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使許多垃圾死角變成了綠洲。
進奧運不得不練
奧運項目,一級關注。高爾夫登堂入室奧運舞臺,世界排名第二的米克爾森對此有著很深的認識:“我到中國幾年之后,我認識到中國人準備要做什么事情,他們便一定能做到。當他們準備要做奧運會以及其他的比賽項目時,他們很快便會在這些項目中成為領先者。”
運動員,練技巧,求成績。而對于普通百姓來說,走在水波流動、綠草茵茵的高爾夫球場,不僅呼吸“純氧”,還能有效強身健體。“我們城郊重大的社區規劃當中都要有綠地,我們就可以建迷你球場,國外這種小球場很多。通過這樣讓更多人參與,把我們的消費門檻降低。”可以肯定的是,把小眾的高爾夫向普通市民普及,需要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倒是中國職業球手們,或許能夠更早地揮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高爾夫,并非中國的文化。高爾夫,如今也不可能成為百姓的運動。高爾夫的根植,還摻雜著太多難以統一的矛盾。但中國,還是選擇戀上高爾夫。25年之后,亞洲第一項世錦賽落戶上海。這是一個姿態,一個信號――在中國,高爾夫已扎實根基且加速前進。
本報記者華心怡實習生張騁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