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海南視窗評論員:海洋
近日,隨“海南國際旅游島采風行動”團游覽檳榔谷甘什嶺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覽區。引導我們的導游是位黎族姑娘,熱情質樸,人稱檳榔英英。
游覽節目臨近尾聲時,檳榔英英出乎意料地用黎語唱起黎家山歌、情歌來。采風團員“望洋而嘆”是這樣記錄他的聽后感的:“詞曲結合緊密,流暢的音韻與優美的旋律揉為一體,有點像吟唱,節奏舒緩,委婉動聽。阿英的嗓音較厚,聲線醇和,有些像洞簫又略微有點沙,很有韻味。娓娓唱來,不耍技巧,不玩深沉。就像在山路上林木間,忽見一泓山泉,汨汨而出,雖淺至一眼見底,卻清澈無滓,一掬入口,初覺平淡,細品微甜潤喉,漸漸沁入心脾,怎一個爽字了得。一曲歌罷,滿場叫好。采風團員都說,單憑此曲,便不虛此行。”
“單憑此曲,便不虛此行。”一個景區,游覽項目多多,而一位黎族導游小妹的隨口吟唱,竟有如此魅力,豈不是喧賓奪主了嗎?所幸本人就在現場,眼見為實,采風團員們均有同感,均興奮異常。
這就引發出采風團員一系列熱議的話題出來,諸如“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海南原生態文化的魅力”,“海南本土音樂的新生”等等,最后的聚焦便指向“黎族民歌的挖掘、保護與傳承”。
黎族民歌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黎族人民創造的民族文化瑰寶。由于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歌只能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傳承下來。黎族民歌既能代言,也能記事,還可以傳遞情感,傾訴苦衷。無論是在生產、生活、婚嫁、入宅,甚至連喪事等活動中,黎族人民都喜歡采用民歌的形式進行交流,民歌成為黎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紐帶,差不多男女老幼都會唱,因而得以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黎歌歌詞內容豐富,再配以形式多樣類似唱腔的曲調,有的優美抒情,有的激昂高亢。除了獨唱、對唱之外,還有齊唱、輪唱、合唱,并用黎族特有的樂器伴奏,往往音樂、舞蹈聯動,歌譜曲,曲載歌,舞伴樂,三者一體。黎歌擅長賦、比、興手法,想象豐富,比喻形象,語言生動,富有意境,易于上口流傳。
正因此,也引起了現代藝術家的極大興趣與關切。例如,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大部分音樂就是以黎族民歌為基本素材的,還有經久不衰的《萬泉河水清又清》、《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等亦不例外。黎族民歌以其特有的魅力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的侵蝕,隨著一些年老黎族歌手的逝世,原生態黎族民歌已遭到相當嚴重的破壞。以至于現在想要聽到原汁原味的黎族民歌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所以,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關于“搶救傳承原生態黎族民歌”的呼吁不絕于耳。但總起來的印象是,口號大于行動,成效不甚理想。
簡單說來,原生態黎族民歌的搶救傳承,其實可以有兩條主要路徑,一是“固化”,一是“活化”。
所謂“固化”,就是按照傳統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則、標準、手段,科學嚴謹地去挖掘、整理、保存,以讓黎族民歌珍貴的原生態面貌得以穩固地長久地保存下來。
所謂“活化”,一般的理解就是鼓勵現代音樂藝術自覺將豐富的黎族民歌寶庫作為現代音樂創作的源泉,以讓黎族民歌的生命在現代音樂的殿堂里升華(譬如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再則,就是讓黎族民歌借助時尚流行元素的傳播影響力,插足于社會時尚文化領地。可以設想,當黎族民歌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普羅大眾所欣賞時,人們也就越來越會認識到黎族民歌的傳承價值。
其實,面臨國際旅游島挑戰的大背景,黎族民歌的傳承活化還有一種值得張揚的途徑——即借助現代旅游的神奇威力。
既然游客們特別喜歡,既然國際旅游島的宏偉工程需要黎族文化的支撐,那么何不以原生態黎族民歌為主要元素來設計打造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呢!
有權威專家指出:海南是音樂文化的寶庫,黎族的民歌、樂器和舞蹈,不亞于任何一個省份,不亞于任何一個民族,就是推廣得太少!
談到國際旅游島,談到海南旅游的轉型升級,旅游界圈內圈外的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感嘆海南的旅游產品數量太少,形式單調,吸引力漸衰。
那么,試試與原生態黎族民歌(及舞蹈和樂器)聯姻,如何?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