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瑞納酒店是一家本土酒店,它的大堂像是一幅風景畫。海南日報記者 蘇建強 攝
從中國首家度假酒店落戶三亞至今,密集的度假酒店群一直是三亞旅游的一道耀眼光環。
在局外人眼中,爭相搶灘三亞的國際品牌酒店似乎占盡了三亞酒店業的所有光芒:“世姐之家”、國內“最貴”酒店、海邊天堂……然而,在光環背后,一批土生土長的民族品牌酒店始終是三亞酒店業的中流砥柱。
十分之九:本土酒店遍三亞 在三亞酒店分布的四大區域———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和市區,國際品牌酒店無疑占據了最佳的資源:80%的亞龍灣一線海景酒店均屬國際酒店管理集團麾下。然而,本土品牌酒店在三亞無處不在。三亞185家酒店中,除18家為國際品牌之外,絕大部分均是扎根三亞、成長壯大的本土自創品牌酒店。
三亞五星級酒店里,本土品牌占了半壁江山。三、四星級酒店中,本土酒店更是壓倒性多數。本土品牌酒店不僅占據了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游客接待量、市場份額上也是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
大東海是三亞本土品牌酒店的集中區域,銀泰、山海天、珠江花園、寶宏等酒店被俄羅斯游客譽為“度假天堂”,不僅境外市場份額與國際酒店勢均力敵,在國內中高端市場上也被一些國際連鎖酒店視為“強勁對手”。在市區和三亞灣,天福源、玉海國際、勝意海景、金鳳凰等本土品牌牢牢掌握了中低端市場的大蛋糕。而在亞龍灣,雖然麗思卡爾頓、希爾頓等國際頂級酒店意欲壟斷高端客戶資源,但天域、紅樹林等在三亞起家的品牌酒店仍搶占了可觀的市場份額。
三亞本土酒店早已不再是“靠團隊吃飯”的二、三流酒店。通過借鑒國際品牌的管理體制,借助發達的網絡營銷手段,三亞本土酒店的影響力已經深入各地游人心中。
二分之一:品牌營銷靠法寶 對酒店業來說,口碑和品牌至關重要。在競爭激烈的三亞酒店業,本土品牌如何在國際頂級品牌光環下搶市場,樹立自己的口碑?
“非典”危機后,三亞國際品牌酒店在春節等黃金周率先開啟了漲價的先河。當“逢節猛漲”成為三亞酒店業的“規矩”時,面對豐厚的利潤,一部分本土酒店盲目跟風丟了市場,甚至牌子。
另一批本土酒店卻很冷靜地“走自己的路”。銀泰、珠江花園等酒店管理者認為,雖然漲價是市場趨勢,但是與號稱百年老店的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相比,只有十多年歷史的三亞本土酒店經不起“折騰”,必須穩扎穩打維護好口碑。這些酒店一直秉承著這種理念:“酒店得一分利,客戶也要分一分利。讓利才能贏取顧客的心。”
在這種“二分之一”的經營理念下,一些本土酒店發揮管理靈活的特點,鼓勵營銷創新,大膽開拓新市場。起初,俄羅斯市場并沒被國際品牌酒店看好,而銀泰、珠江花園等本土酒店搶灘境外市場,頭一回讓國際酒店“被動跟風”。幾年前,當暑期入住率低至3成以下時,亞龍灣國際酒店仍固守著高房價。而本土品牌酒店整合優勢資源,聯合景區和旅行社,強勢讓利推出新套餐產品,令暑期淡季成了“第二個旺季”。
在三亞市旅游協會的營銷論壇上,一些旅行社老總曾笑言,以前,主動登門謀求合作的只有本土酒店。現在,國際酒店也不得不向本土酒店學習,合作拓展空間。
N分之一:走出三亞要連鎖 三亞已開業的18家國際酒店中,無一例外都是集團管理模式下的連鎖酒店。經歷了多年的摸索與發展,三亞本土酒店也走向連鎖之路。
近日,從亞龍灣打拼出來的紅樹林酒店成立了紅樹林酒店管理集團,青島紅樹林度假酒店已經開建,三亞灣紅樹林酒店也在運作中。三亞灣天福源酒店在博鰲也有了姊妹店,銀泰、天域等酒店都在考慮或正在將自己的品牌推向全國。
雖然真正有實力走向連鎖的三亞酒店屈指可數,但酒店業精英們躊躇滿志:要將三亞本土品牌的一粒種子變成全國N家連鎖店。
曾在三亞本土酒店打拼多年的職業經理人劉凱強坦言,三亞酒店不僅是全國酒店業的前沿陣地,也是人才培養基地。但本土酒店業的擴張發展需要學習國際酒店系統化、程序化的管理,細節上的耐心服務,以及令人敬佩的執行力。品牌的提升需要潛移默化的持續努力。
在三亞本土酒店謀劃走出去的同時,國際頂級品牌酒店仍在向三亞集結,高端市場的競爭壓力正在加大。內地經濟連鎖酒店也正大舉進軍三亞旅游的中低端市場。
“不管走多遠,三亞都是大本營。”三亞本土酒店的管理者們紛紛表示,中國的度假酒店是從三亞起步,三亞的民族酒店也將立足天涯、放眼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