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度假休閑游新地標
———海棠灣“國家海岸”以規劃引領頂級發展
本報記者劉貢
三亞海棠灣鐵爐港風光。本報記者張杰攝
三亞海棠灣,疍家漁民在勞作。 本報記者張杰攝
三亞市海棠灣蜈支洲島旅游景區一角。 本報記者張杰攝
三亞海棠灣小景。本報記者張杰攝
新千年的日出喚醒了沉睡的一灣海水。海棠灣,這顆鑲嵌在瓊島東南方上的璀璨明珠,因為寧靜,而沉寂了千年的美麗。
如今,她初醒了,卻要一舉承擔起“國家責任”———國家海岸。
一個東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樂章正在這里激情上演。當歷史的榮光雕刻成歲月的底紋,擁有稀缺資源的國家海岸,必將以她巨大的懷抱,迎接新的紀元。
造引擎,醞釀世界級的度假天堂
一條河可以是“母親河”,一條路也可以給冠上偉人的名字。但這片海灣,何以稱為“國家海岸”?
三亞是這個故事的主講者。三亞是一個以旅游為主導的城市,建市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旅游城市定位不動搖。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三亞打造了一個很好的樣板:一個國內、國際上獨特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設計所副所長鄧東親眼目睹了國內許多城市走過的彎路,但他對三亞評價極高:“很多城市拼命追求GDP,三亞的堅守難能可貴。”
接下來該如何實現城市的跨越式發展?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過海口、三亞南北兩頭帶動中部落后地區。瓊南發展責無旁貸落在了三亞身上,而海棠灣屬于三亞的“東翼”———海棠灣進入了決策者的視野。
2005年5月起,三亞市政府舉辦海棠灣概念性總體規劃國際咨詢活動,邀請美國SASAKI設計事務所、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英國阿特金斯設計公司、美國霍克設計公司等四家國際著名規劃設計單位參加。從此,海南開始描繪海棠灣的藍圖。
當年8月,三亞召開了海棠灣概念性總體規劃評審會,集中聽取四家設計公司的理念。由鄒德慈院士擔任專家組長的評審會,還邀請和黃、盈科、恒基、家化、保利和海航等多家企業與會,四家規劃設計單位向專家和領導介紹了各自方案。
四家規劃單位各具特色。但美國霍克公司拋出全新的“國家海岸”概念令人眼前一亮。
專家們表示,本次國際咨詢規劃方案有四大特點值得肯定。一是大家均將海棠灣規劃定位具有國際一流的濱海旅游度假區;二是注重配套旅游度假產業設施和項目,使三亞旅游度假產品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三是規劃方案對海棠灣地區的水資源、田園資源及沙灘等資源進行分析論證,并提出了比較超前的規劃理念,強調生態保護;四是注重考慮海棠灣的整體攻堅結構,強調區域協同性和空間整體性,各規劃功能分區較為明確。
隨后,從省委省政府到三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的調研隨即展開。三亞同時組織開展綜合方案編制,8月15日,世界知名的一流設計公司,同時也是項目設計牽頭單位和評委單位的美國EDSA設計公司,開始進行方案綜合編制。
2006年4月,省規委原則通過概念性總體規劃綜合方案。5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棠灣分區規劃項目組正式進入現場,分區規劃工作全面展開。
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準將海棠灣總體定位為“國家海岸”國際休閑度假區,賦予了海棠灣國際休閑度假、世界旅游度假天堂、多元化熱帶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和國家海洋科研、教育、博覽等綜合功能。
這些功能,決定了海棠灣在中國濱海度假中的戰略地位。
作規劃,保護與開發并行
2007年7月海棠灣全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完成。“國家海岸”立即成為國內外的焦點———海棠灣將建成世界級的旅游休閑度假區成了共識。
中規院展開了對海棠灣居住環境和居住人口的細致調查,包括對上百個權屬用地進行摸底,發現對于土地資源與海岸類型,海棠灣的內容是多么豐富:海洋、沙壩、山體、濕地、瀉湖、溫泉、河塘、海岸線,可謂風光旖旎。山、林、濕地,生態和諧;河、海、溫泉,水脈通達;椰子洲島、蜈支洲島,風情獨具;伊斯蘭古墓群,鄭和下西洋,文明積淀厚重。
至此,“國家海岸”的意義進一步清晰起來:一、強調保持生態,包括恢復和修復生態。如大小藤橋河、椰子洲島、鐵爐港、山脈動植物、紅樹林、海岸線三層沙壩等生態本底。二、國家海岸結合國家利益進行維護。海棠灣作為國家稀缺資源,應該參與國際,是為國家戰略。三、有國際品牌的進入。如鐵爐港可成為國際游艇社區,海邊打造國際高檔酒店群。
最終,海棠灣“一點、一帶、三區、六片、五楔”的總體結構里對生態保護處處體現。
一點:蜈支洲島,規劃定位為海島熱帶雨林公園。
一帶:沙壩地帶,規劃定位為世界頂級酒店帶。
三區:南、中、北三個區。南區,南起鐵爐港,北至林旺高速聯絡線,定位為綜合休閑游憩板塊;中區,包括大小龍江塘和指狀濕地范圍,定位為高端休閑度假板塊;北區,南起指狀濕地,北至三亞市界,包括藤橋鎮、椰洲、風塘等多個場地單元,定位為多元文化旅游板塊。
六片:鐵爐港片區、林旺片區、龍江塘片區、風塘片區、椰洲片區和土福片區。鐵爐港片區定位為區域公共服務休閑中心,林旺片區將會建設成為現代旅游服務小鎮區,龍江塘片區定位為高端品牌休閑度假區,風塘片區定位為國際主題度假社區,椰洲片區將建設成為集小鎮、溫泉、椰洲于一體的綜合觀光休閑度假區,土福片區則結合設置為海洋主題科教博覽區。
五楔:各個功能片區被生態綠地所包圍,五條主要生態綠楔順應山勢從基地中部穿過,直通海濱,形成從場地通山達海,聯系內部瀉湖、河流、濕地的綠化開敞通廊,成為保障區內的重要生態綠化屏障。
承載著中國熱帶濱海旅游新形象、新品牌的海棠灣,最終以規劃的方式確定了開發模式。“她將引誘游人一步一步深入,越靠近大海越美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設計所副所長鄧東如此形容。
打基礎,建造一座“國家海岸新城”
海棠灣規劃總用地面積98.7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51.6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為25萬人,幾乎相當于再建一個三亞城。
海棠灣規劃區內將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分別是濱海多元社區、濕地生態保護區和綜合旅游度假區,而區域開發時序安排為由南向北逐次推進。規劃還擬定,開發建設從海棠灣南部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范圍起步。起步區的開發以旅游度假為主,建成包括游艇港、度假酒店、度假公寓、度假別墅等度假休閑項目在內的高端旅游產品匯集區域。
藍圖已經描就。三亞市政府隨即著手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路橋、公共設施及居民安置區,成為政府打基礎的三大重點。從近期建設的情況看,海棠灣采用了品牌項目帶動,分片同步啟動實施計劃。重點是對外交通聯絡線、場地內水系整理和特色安置區建設,區內主要道路和基礎設施(環保、電信、供水、供電、供氣等)根據項目進展分段實施。
在北部的藤橋、中部的林旺區和南部的青田村,將設置3處集中安置區,強化安置區的特色小鎮建設。藤橋將建設成為以旅游特色服務、溫泉度假、農產品貿易為主要功能的傳統溫泉度假小鎮,林旺將建成以旅游特色服務、旅游小商品加工為主要功能的現代旅游服務小鎮;青田將建成具有黎族苗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示范社區。
設計師規劃的海棠灣路網交通也一步步變成現實。在近百平方公里的范圍里,規劃有“三縱九橫”。三縱分別為組團間聯系道路、濱海景觀大道、濱海步行觀光路;九橫垂直于東線高速公路,或垂直于海榆東線通向海濱。依此,沙壩景觀帶、濱水景觀帶和農田景觀帶清晰呈現。
“國家海岸”的概念深入人心,海棠灣的土地出讓價格也一路走高。從最初的97萬每畝,一路沖到233萬元。短短的二三年時間,海棠灣的土地價格已漲了二倍多,國內外企業仍趨之若鶩。
在政府打基礎的同時,進駐企業也打下了深深的基礎。首批入駐的企業均是清一色的高端酒店,包括凱賓斯基、朗豪、索菲特、康萊德、逸林希爾頓、菲爾蒙、君悅、喜來登、豪華精選、香格里拉、萬麗等。
經過長時間的商談,2009年8月1日,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在海棠灣舉行工程開工儀式。這是解放軍總醫院56年來該院首次在地方設立分院。分院總投資13.2億元,建成后將有500多個病床位,總體布局為醫療區、療養區和服務保障區三個區域。
分院的建成對加快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服務海南人民、提高海南醫療保障水平,提升海棠灣國家海岸的品牌形象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揚風帆,東方文明方舟起航
六百多年前,和平使者鄭和帶領兩萬七千八百人的龐大船隊從中國出發,揭開了七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序幕。今天,同樣在南中國海畔,一艘承載著新時代中華文明的超級航母,蓄勢待發。
2008年8月28日,中共三亞市海棠灣工委正式成立,工委、管委會、鎮委、鎮政府人員交叉任職,一種全新的體制順應了海棠灣的開發。由政府主導的開發,清理了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許多障礙:政府主導規劃編制,政府主導征地、拆遷、安置,政府主導土地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政府主導招商引資。
不到兩年,海棠灣開發建設項目就達48個,其中政府投資項目35個,社會投資項目13個,計劃總投資240.8億元。濱海帶已有13家超五星級酒店開工建設。
接下來,海棠灣有17個政府投資的市政配套續建項目建設正全速推進,20多個政府投資的市政配套新項目也要上馬開工,這些總計投資額達50多億元。還有5個超五星酒店即將動工建設,百年奧運的奧林匹克灣項目以及3個高爾夫球場項目等等。
萬科、深圳華僑城、招商地產、上海家化聯合體、中國民生銀行、山西華宇集團和平安保險集團等大企業大財團對參與海棠灣開發表現了濃厚的興趣,本地企業也積極要求參與海棠灣開發建設。
為實現海棠灣“三年打基礎,五年樹形象,十年成規模”跨越性發展戰略目標,海棠灣管委會秉承以“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套班子干到底、市級審批不出區、工作順暢不扯皮”的工作思路,正全力打造海棠灣精神、創新海棠灣模式、創造海棠灣速度。
三亞是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排頭兵,海棠灣又是“三亞最后一塊寶藏”。當時代的浪潮滾滾涌來,重現海上絲路也好,營造傳奇和風情也好,海棠灣高水準定位和高品質目標已吸引國內外的熱切關注。
海棠灣,她站在祖國的南大門,巍巍豎起標桿,即將揚風起航。
相關鏈接
海棠灣名字的由來
海棠灣———詩畫一般的地名。
“海棠灣”原來俗稱“后海”。“后海”概指東起藤橋三合港口,西止琊瑯灣角這一域淺海。這里灣寬波平海晏,灘岸緩坦,漁船可以憑小艇靠岸,進行漁貨交易。而那兒的海灘邊,正好有一棵茂盛的海棠樹。漁船上的漁民們(包括拖網漁民),可以在樹下休憩、用餐、乘涼,并從事賣魚活動。大家自然而然地叫出地名“海棠頭”。海南話說“海棠頭”,即海棠樹下的意思(因為樹頭在根部)。上世紀五十年代,“海棠頭”是三亞周邊一個很出名的地方。漁汛季節,十分熱鬧,人們一般都不太使用“后海”的土名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三亞市政府調整方案確定要在此一帶海灣大開發,因此順理成章地將它命名為海棠灣。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