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傳統美食“糯米糍”是用糯米包裹椰子加糖制作的美食。(資料圖片)
“海口其實有很多小吃,可以讓游客從早吃到晚,而且美味無比,可為什么總是感覺深藏巷中,沒有熟人帶路,難以尋覓,實在是可惜了。”來自湖北的劉女士在海口住了一年半,仍然感覺海口有許多小吃沒有嘗遍。
“吃住行,游購玩”,在旅游六要素中,“吃”排第一位,也是游客對一個旅游城市的享受和考驗之處,如果能在這方面滿足游客的探奇心理的需要,將給游客極大的滿足,也會通過游客的口耳相傳,迅速地擴大海南的旅游名氣。
集中經營形成小吃街
“建一條特色小吃街”,這是記者在采訪時,聽到對海口小吃最多的建議,無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游客,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海口的小吃再不保護就太可惜了。
“海口的玩和住都不錯,可惜就是小吃太難找。”來自湖北的劉小姐每到休息時間,總是拜托海口本地的朋友帶她去找好吃的小吃。劉小姐說,海南人很講究吃,看似簡單的一碗海南粉,細看卻有十幾種食材,而消夏佳品清補涼里,一口能吃好幾種食材,還可以包含西瓜、菠蘿等水果,不僅好吃,賣相也好,但這樣的好東西卻大都深藏在海口的老居民區、老街小巷里,新建的城區難覓蹤影。
網友“Loli菲”認為,應該在海口建小吃一條街,將海南省的特色小吃都納入其中,進行統一管理,集中經營,既可以減輕城管的負擔,也是一種保留傳統小吃的方式。小吃街應建成具有海口特色的步行街形式,以方便行人游覽。
標準化制作推向全國
解放西的豬血湯、鹽灶路的海南粉、博愛南的海鮮粥和清補涼……細數海口的小吃,市民錢小姐總是垂涎欲滴,但錢小姐也指出,目前海口的小吃還沒有規模化,只能在海南小打小鬧,無法向全國推廣,像福建的沙縣小吃、蘭州的拉面,幾乎在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這些小吃店的風格比較統一,店內食品的種類、做法都比較統一,易于推廣。
錢小姐指出,反觀海口的小吃,做法大多掌握在師傅、店主的手里,旁人很難掌握,也很難廣泛傳播,如果也能制作出一些標準的作法加以推廣,打造品牌,不僅在海口能迅速形成氣候,也可以讓全國各地的人品嘗到海口的美食,這對海口的城市形象也是一種宣傳。
特色食品保持干凈衛生
網友“伊戀清YU”最愛海南粉,每次從內地回海口,總要上街狂掃海口的小吃,有次帶上外地的朋友一起品嘗時,朋友卻指出海口的小吃看起來“有點臟”。“伊戀清YU”建議,為了讓食客吃得放心,每個小吃店的從業人員都統一辦理并配戴健康證,游客吃起來會放心很多。此外,小吃店的環境多注意些衛生,就算是外地旅游客來了也會很愿意去吃。這樣對建設旅游島很有幫助。“要是能把海南的小吃搞成像特產那樣有口碑的話,外地人就算回去了也會宣傳的。”“伊戀清YU”說道。
這名網友還說,如果把各種小吃都規劃在一條街上,環衛工人也不用跟著小販到處跑。
有容乃大匯聚各地美味名食
“海口經常搞中華美食節等活動,不僅匯集了海口、海南的美食,甚至全國各地有名的小吃也加入其中,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能一直開著就好了。”海口市民張先生說道。
張先生建議,要留住游客,美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除了要建海口小吃街,還可以將小吃的內涵擴大些,小吃街里不僅有海口的小吃,像海南的四大名菜,其他市縣的小吃,甚至全國各地的小吃也可以加入其中,讓食客“來一處,吃全國”。
張先生說,建成這樣一條小吃街,不僅可以解決許多家庭的生計問題,也可以成為海口市民夜間的一個好去處,更為海口夜游增加了一個好景點,讓海口的美食與全國各地的美食“同場競技”,不搞地方保護主義,更體現了海口“有容乃大”氣魄。
大力推廣形成旅游線路
“海口的小吃全天都可以吃。”來自東北的林小姐對海口小吃十分著迷,她舉例說,早上可以吃海南粉、抱羅粉、后安粉、伊面等,中午飯可以吃豬腳飯、牛腩飯、燒鴨飯等,下午有空可以去喝老爸茶或者吃綠豆、糖水芋頭等甜品,老爸茶店里還有煎堆、酥餅、炸餃等各種小吃,晚飯可以去品嘗文昌雞飯、牛尾砂鍋火鍋、魚煲等,還可以去新埠島船上吃海鮮大餐,晚上還有海鮮燒烤、清補涼、海鮮粥等夜宵可以享用。林小姐說,這樣一系列下來,都可以弄成一條專門的旅游小吃線路,中間再加一些可以幫助消化的散步的景點,相信這樣的旅游線路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市民陶小姐說,如果暫時不能建成小吃街,在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在車站、機場散發“小吃地圖”等,讓游客按圖索“吃”,或者可以在政府旅游網站上進行全面的介紹,開辟論壇讓網友參與發掘、推薦、展示美食,外地的游客可以通過正規渠道了解美食信息,讓旅游服務更加貼心。
他山之石
地方美食標準化
集中經營一條街
天津:遼寧路是天津小吃文化的發源地之一,2009年4月盛裝開街,50多家店鋪推出了50余種小吃品種。改造一新的小吃街各商鋪使用統一標準的墻面、地板、柜臺,整齊劃一,衛生規范。小吃品種不光有天津人熟悉的小吃和老字號,還有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小吃。
成都:成都錦里小吃街是外地游客到成都的必游之處。錦里小吃街的部分小吃是經過改良的,一些小吃做得像快餐一樣,從之前的需要坐在店里吃改為使用餐盒隨身攜帶食用。為了防止商家的“同質化”,該公司在對商家的審批時會維持各種品類最初設定的比例。
福建:福建省沙縣從從業人員的素質入手,從2004年開始,當地連續舉辦了18期小吃技能培訓班,著力實現小吃業主向現代餐飲業經理人的轉變。與此同時,沙縣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已完成扁肉、燒麥、拌面、芋餃、豆干等八個品種的企業標準,并培育了1500家標準門面店,推動沙縣小吃配料生產和經營有序發展。
上海:位于上海市黃浦區的云南南路美食街以“老字號”作為其特色,具有117年歷史的伊斯蘭風格的洪長興、150年歷史的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五芳齋、111年歷史的具有海派風格的德大西菜咖啡餐廳……這條美食街上老字號店鋪有9家,此外,炭燒店、火鍋店以及海鮮店等多種經營形式共存。
浙江:在浙江嵊州市,為了提升小籠包制作質量,2007年在全國出臺了首個關于小籠包制作標準--《嵊州小籠包》行業標準,確保了三萬家鄉人靠嵊州小籠包這門技藝獨闖天下,創下每年賺回六個億的驕人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