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歡樂節,尚需挖掘文化內涵、展現民族特色。海口晚報記者 黃一冰 攝
從2000年至今,中國海南島歡樂節已連續舉辦了10屆,從內容到形式不斷豐富,已成為海南的旅游文化節慶品牌,在海南旅游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歡樂節是不是真的讓市民感受到歡樂了呢?它的作用是否還能繼續?這個問題得到了省政協委員們的關注。
現狀:群眾參與程度不高
許多國家都有傳統狂歡節日,化裝舞會、彩車游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巴西的狂歡節,100多年來逐步由鬧劇、上層社會的豪華假面舞會,變成了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生動、熱鬧的慶典活動。
反觀海南,雖然也有自己的歡樂節,但群眾參與程度不高,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發掘不夠,舉辦的活動缺少本地特色,仍然停留在花錢請超女快男、知名影視明星、外國風情表演,舉行花車巡游的層面,沒有多少民族特色的節目。
建議1 利用節日宣傳旅游島
省政協委員王毅武指出,應該將“海南歡樂節”改為“海南國際旅游節”,利用這個節日向世界宣傳海南國際旅游島。
王毅武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好幾個地方的節日也叫歡樂節,海南再叫“歡樂節”就重復了;而海南應該向世人展示生態、熱帶、海島等元素,針對的是內陸、寒冷地區的游客,所以,借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影響順勢把“歡樂節”改為“國際旅游節”順理成章;在博鰲開辦“國際旅游發展論壇”的同時,配之以“國際旅游節”恰到好處;此外,海南的特色是島嶼、熱帶與生態,發展國際旅游是必由之路。
除了改名字,還要增加節日的內涵。王毅武建議,利用“海南國際旅游節”宣傳海南國際旅游島,既讓外國游客認識海南島,也讓國內的游客不出國門就可以享受到國際化一流水平的服務;節日的活動形式應該更加靈活多樣,可以組織本島居民舉辦自行車賽、短途行走、冬泳、車友會等,調動百姓參與的積極性;節日活動的時間可以拉長,至少一周,在這一周里,商場、酒店、飯店都可以以更加優惠的消費方式來吸引游客,讓消費者和商家實現雙贏。
建議2 開辦“歡樂節市場”
如何辦好“歡樂節”,省政協委員畢華認為,可以學習西方國家,在節日前夕舉辦一個“歡樂節市場”,讓這個市場成為百姓能廣泛參與的盛會。
畢華指出,“歡樂節”的時間應該拉長,讓百姓都能參與,至少應該延長至半個月,“歡樂節市場”可以設在交通方便的公共場所,發揮商會的作用,政府參與,除了銷售綜合性的節日用品,還可以加入海南特產,如小吃、旅游產品、民俗表演等;同時商品要比平日的市場價格更優惠、便宜,讓“超低價”成為吸引游客、市民的賣點。
建議3 整合活動增加內涵
省政協委員陳祎平認為,我省歡樂節活動缺乏內涵,其中一大原因在于缺乏一整套有效的載體,因此需創新,體現海南人文元素和強調全民參與。可將海南椰文化、黎苗風情、蘇東坡和冼夫人文化等通過歡樂節活動進行整合。
陳祎平建議,舉辦自行車嘉年華或者車迷節,并開發沙灘自行車賽、雙人自行車賽等趣味賽,自行車表演隊可表演各種車技,讓男女老少參與其中。自行車賽還可以把海南東、西、中三線串連起來,把全省各市縣的活動連接在一起。
還可將花車游行改成化裝大游行,可以把參與者化裝成本土的古代人物,也可以邀請外國表演隊參加游行。為了鼓勵創新,可評選游行隊伍的創意獎等。節慶期間,鼓勵民眾穿上島服或奇裝異服,形成一個多彩服裝的海洋。
建議4 挖掘特色展示民俗
民進海南省委員會認為,每一個成功的節慶,都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只有具備地域性,才能擁有自己節慶的特色。比如西方的萬圣節、巴西狂歡節、德國啤酒節還有我國云南的潑水節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海南有很多特色都可以挖掘,比如興隆的“孔明燈節”、黎苗族的“三月三”、海南傳統的“換花節”、“賽龍舟”、“冬至”等,還有各個地方“公期”不同的傳統儀式等等,這些都具有濃濃的地域特色,在歡樂節期間在各個傳統地區展示,不僅可以吸引游客、展示民俗,還可以將歡樂節的歡樂氣氛在全省各個地方鋪開。
建議5 改設“海南生態節”
省政協委員邢增儀曾三次提交政協提案,建議取消“歡樂節”或改為兩年一次。她認為,創立地方節日,一定要有地理、環境、歷史和人文的依據。縱觀海南歷史,遍查海南典藏,難以找到一個和歡樂節有關的依據,許多人不明白海南“歡樂節”從何而來,無本之源的節日難以持久。
邢增儀指出,今年,國家批準了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并提出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把“生態”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生態也是海南能強省、富省的資本,因此建議將歡樂節改設為“生態節”,可以作自然生態文章,作旅游生態文章,作文化生態文章,還可作海洋生態文章……這樣更符合海南的省情、民情和大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