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新一輪的開發建設熱潮使得土地再度成為奇缺的資源。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以及填海造地相對低廉的成本,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拓展空間的眼光放到了海上,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因此,昨天,陵水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建議,要求嚴格控制填海造地和加強海島生態保護。
陵水代表團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旅游的重要優勢,保護好生態環境也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先決條件。
《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海南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過程中,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但近年來,新一輪的開發建設熱潮使得土地再度成為奇缺的資源。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以及填海造地相對低廉的成本,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拓展空間的眼光放到了海上,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他們認為,填海造地是改造自然的活動,本身就對海岸的自然環境,對周圍水源、大氣環境都會造成影響。不科學的、大面積的填海造地盡管增加了土地資源,但在獲得巨大經濟價值的同時會對海洋生態資源造成破壞。
不科學的填海造地歷史上已有過教訓。可是,在獲得巨大收益的同時,大肆填海造地發展經濟也給日本帶來了海洋污染、生態退化、航道淤塞等巨大的后遺癥。
由于目前國際上對生態保護和海洋經濟觀念上認識的不斷成熟,其它一些海洋大國也在逐年減少圍海造地的面積。比如,荷蘭在保障抵御海潮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研究退灘還水方案,實施與自然和諧的海洋工程計劃,不再將海域直接圍成新的陸地,而是盡量保留海域。
面對土地與環境的突出矛盾,國家海洋局也提出,沿海地區應該科學設計、統籌引導,提高海洋功能區劃編制水平,實現工業和城鎮建設用海區的科學選劃,最大程度降低圍填海給海洋環境帶來的影響。
與陸地相比,海島面積狹小,地理環境獨特,生態脆弱。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加強生態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確保海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在合理有序開發陸地國土資源的同時,對海洋國土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珍惜。
因此他們建議:由人大常委會組織對填海造地工程進行專項調研和海洋生態保護執法檢查,對因填海造地造成周邊海域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由有關部門組織進行生態修復;建立科學嚴格的海洋生態保護制度,慎重審批和嚴格控制填海造地工程,在滿足建設用地的同時,確保藍色國土的安全。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