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代表認真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對國際旅游島建設積極建言獻策。 本報記者 黃一冰 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海口將“努力打造綠色低碳示范市”,并將其作為今年市政府2010年八個重點工作之一。
報告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既是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又是更高層次推進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重要內容。政府工作報告將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提到了重要位置,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高度關注。大家一致認為,海口加強打造綠色低碳示范市建設,就應該按照報告提出的措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快生態環保工程建設,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報告摘要:抓住中央鼓勵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機遇,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積極發展和利用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圍繞戶外有氧運動和循環經濟項目,規劃建設國際旅游小鎮和低碳產業示范鎮。
“報告提出的發展清潔能源非常有必要。我認為海口應該設立低碳產業目錄,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快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推廣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綜合應用,尤其是光電、風電、節電。”市環保局局長陳超同時建議,海口應該加快制定《海口低碳城市發展規劃》,進一步細化建設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他認為,發展清潔能源應該成為建設低碳城市的工作重點。
市農業局局長甘運明介紹,在很多農村地區能源嚴重不足之際,海口的沼氣綜合利用,解決了農民生活用能。據統計,海口市農村居民生活用能有60%以上采用薪柴、秸稈,利用率低,室內外污染大。通過發展農村沼氣建設,以豬場排放的糞尿經厭氧處理產生沼氣,解決了村民煮飯、照明的生活用能,且便捷省錢。目前,全市使用沼氣的農戶達1.6萬多戶,每年每戶僅節省薪柴開支達1200元,每年節省林木的砍伐約8萬多噸。
甘運明介紹,該局正在起草海口市發展低碳農業建設項目建議書。其中就提出了要發展“豬-沼-作物”生態循環農業,在農村發展清潔能源和循環農業。通過積極探索我市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使節能減排、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海口市農業的競爭力,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加快生態環保工程建設
報告摘要: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廣運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檢測網絡。完善長流污水處理廠、桂林洋污水處理廠配套設施和中心城區污水管網。編制海口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加強城市綠化工作,抓好水環境綜合整治。
政協委員劉芳芳對報告提出的大力推廣運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十分贊同,認為海口發展旅游地產時,要貫徹生態優先原則,樹立低碳經濟理念,而推廣綠色建筑,是引導公眾主動踐行低碳生活,發展低碳經濟的一種最好方式。據介紹,“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海口應該加快哪些生態環保工程建設?甘運明介紹,該局正在起草的海口市發展低碳農業建設項目建議書就建議,2010~2012年我市應該建設10大低碳農業建設重點項目。包括新建生態養殖小區、大中型沼氣工程、農村戶用沼氣池、南渡江兩岸植樹造林等。陳超則建議,在加快生態環保工程建設方面,海口應該建設低碳示范園區。重點引進和集聚低碳產業及減排技術開發企業,逐漸形成低碳產業集群,發展低碳工業園區。
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
報告摘要:堅持把生態環保、低碳經濟的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完善各項規劃,探索綠色發展模式。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確保全面完成“十一五”的減排任務。增強全社會節能環保意識,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市人大代表張慧君認為,海口應該著力宣傳低碳經濟,使消費者明白與每個人的生活與環境密切相關,每個消費者都可以為推行低碳經濟做出較大貢獻。
市人大代表王愛松也認為,報告提出堅持把生態環保、低碳經濟的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十分必要。建議海口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減少更多汽車尾氣排放。
政協委員黃健認為,應該將海口建設成具有亞熱帶城市風格景觀特征和節能環保的典范城市。建議將建筑固定外遮陽納入我市建筑工程規劃審批內容以推動此項工作進行,以改變目前游客對我市建筑沒有地方特色的印象,并促進節能降耗。
政協委員黃行榮建議,海口應該實施機動車排放物檢測公報制度。同時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強制在全市推行每月無車日,每年無車周并嚴格監督執行,開全國類似活動的先河。如果有可能,在全市或全省統一使用高標號(97#)汽油。高標號汽油能夠減少排放物的有毒成分,可降低對大氣的危害程度。
市民李先生也認為,海口應該推進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加大低碳經濟管理和引導。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市民和廣大游客增強生態環保意識,把生態理念轉化為全市人民的自覺行動。
■相關鏈接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