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國率先實行較完善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生態效益補償讓海南林茂民富
昌江推行生態補償富了村民綠了山林。該縣王下鄉積極引導農民立足本地水質好、樹多花多的優勢,發展養蜂業。目前已有幾十戶農民在林蔭中養蜂。本報記者陳德雄攝
我省規劃的1345.78萬畝生態公益林已全部納入中央、省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在全國率先實行較完善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省林業局局長關進平表示,生態公益林保護與海南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對國際旅游島建設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實現生態公益林補償全覆蓋,能加強熱帶雨林、天然林保護,更好地促進公益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益林的管理、營造和撫育;同時補償標準的提高也體現了受益者付費、建設者得益的公平原則,最大程度提高了生態保護區農民的收入。
王下試點經驗好
“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大山里,沒柴燒就上山砍樹。現在政府給補償金,有了生活保障,以后我們就不會再上山亂砍樹了。”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村民韓亞別高興地說。
王下鄉四面環山,是海南最偏僻的山區之一,被稱為“海南小西藏”。統計數字顯示,全鄉3000多人中,貧困人口一度占到了90%以上,過著“三個石頭一個灶”的艱苦生活。長期以來,由于地處深山王下鄉群眾一直以砍山種農作物為生。因此,環保與發展成為當地一個此消彼長的兩難問題。
昌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何順勁介紹說,為解決這一矛盾,昌江從2007年1月起,開始在王下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補助標準為每人每月33元。該鄉符合補助條件的共有2968人,每月補助金總計9.8萬元,全年共約118萬元。當年5月初,縣民政局在郵政儲蓄所為2968名王下群眾辦理了存折。首批生態補償金當年5月14日發放到農戶手中。為方便群眾,郵政儲蓄所將定期派出儲蓄員到王下鄉蹲點辦理取款業務。
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實施這一機制既幫助了王下鄉人民擺脫貧困,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為使這一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林業部門人員還通過座談會和流動宣傳的方式,深入到每家每戶進行宣傳,讓當地群眾了解森林生態補償,讓他們懂得森林保護的重要性,懂得護林比砍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高。
如此一來,昌江縣王下鄉人民的思想觀念逐漸有了明顯改變,他們不但不再砍林了,有些還自覺地做起了護林的工作,基本扭轉了王下鄉墾山種植的局面,使當地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
生態補償制度全國領先
走在海南中部山區,到處樹木蔥蘢,青山連綿,讓人流連忘返。
如此美麗的畫卷呈現在人們面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省在全國率先實行較完善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讓曾經就地取材、靠山吃山而致生態貧困的中部山區煥發出綠色生機,從靠山吃飯走向“生態富民”。
“我們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走在了全國前列。”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自豪的說。
借鑒王下鄉的生態補償試點經驗,我省開始普遍推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根據《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我省規劃公益林總面積1345.78萬畝,其中,國家重點公益林476.8萬畝,從2004年開始,中央財政按照每畝5元的標準安排補償基金,每年2384萬元;省級重點公益林390.53萬畝,從2006年起,省財政參照中央每畝5元的標準設立省級補償基金,每年安排1953萬元;其余478.5萬畝公益林列入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進行管理。
2008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關于建立完善中部山區生態補償機制試行辦法的通知》規定:從2008年-2012年,將我省現有1345.78萬畝公益林的補償基金標準從每年5元/畝提高到每年20元/畝,并用5年時間將我省現行財力性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在現有2000萬元的基礎上提高到6000萬元。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的建立及其補償標準的逐年提高,使全省公益林管護建設得到了有效的資金保障。
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標志著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生態公益林補償的全省覆蓋,為我國完善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加強公益林保護管理和建設,為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關系問題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
生態補償效益巨大
“好生態也能富民啊。”昌江七叉鎮金炳村村民符平大有感慨,在縣鄉兩級領導的大力扶持下,符平投資8萬元養蜂,僅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差不多全部收回成本。
何順勁介紹說,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于生態效益補償實施效果明顯,昌江縣生態進一步美化,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縣政府組織村民們開始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養蜂、養雞,將好生態變成了“搖錢樹”。昌江養蜂只是生態富民的一個例子,類似的例子在其他市縣也還有很多。
“生態效益補償還能解決一定的就業呢。”省林業局生態辦主任曾少山說。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后,各單位在安排補助資金時,堅持就近選聘的原則,將財政資金直接補助給重點公益林管護人員,得到了林農的擁護。部分山區農民通過參與公益林管護增加了收入,他們的基本待遇逐年提高,經濟收入明顯增加。據測算,2009年度通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專職管護人員的管護發生的相關費用累計達到每人每月2030.6元,管護人員工資(勞務費)及其社會保障等支出得到了充分保障。
曾少山說,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社會成效。一是全省公益林質量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二是重點公益林撫育力度加大,以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混交林為主體的森林群落結構正逐步形成,混交林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比重逐年上升。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全縣144.5萬畝熱帶天然林在涵養水源、制造氧氣、保持水土等方面發揮巨大的生態效益,每年可涵養水量11.6億噸,制造氧氣4047萬噸,攔截泥沙流失1163.5萬噸,生態效益值54.7億元。2008年,林業產值2.67億元,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5%。
“海南正在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推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關進平如是說。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