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主動融入國際旅游島建設紀實
本報記者 吳清雄 吳斌 華曉東
陽春三月,山花爛漫,七仙嶺的黛綠跳躍著嫵媚的靈動。
四面八方的游客,在三亞盡享海的浪漫后,很多人選擇北上,由中部山地旅游的“南大門”三道灣進入保亭,在原始森林、優質溫泉、石林奇峰、天然溶洞、黎苗風情的浸染中,讓身心得到另一種歡娛和滿足。
三亞的海,保亭的山,就這樣在無數游人腳步的穿引下,日益緊密而融洽地聯結在一起。
山海互補的旅游格局,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目標之一。這對擅唱山歌的保亭來說,無疑是百年不遇的歷史機遇。保亭聞潮聲而動,在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大坐標中準確定位——與民族文化相融,與綠色發展相融,與新農村建設相融,使得保亭的旅游,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如此充滿溫情,充滿色彩,充滿活力。
“麗江”保亭
在發展定位上融入國際旅游島建設,以特色自覺參與南部區域旅游經濟圈分工,實現旅游與文化相融合
海南的保亭,云南的麗江,相距2000公里。
然而,相似的文化氣質,卻讓它們超越地理阻隔,在文化的時空隧道里欣然相遇。
麗江是中國唯一集三項世界級遺產于一身的地方。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緊密結合,是麗江旅游的最大特色與優勢。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保亭,與麗江有著非常相似的資源稟賦。保亭不僅有神秘的熱帶雨林,更有獨具特色的海南黎族苗族文化,“黎錦紡織染繡技藝”、“鉆木取火”、“樹皮被制作工藝”、“黎族器樂”進入國家非遺名錄。
旅游業的發展貴在謀勢。一個大膽的構思在保亭縣委書記鄭作生的腦海里產生——保亭能不能成為海南的麗江?
保亭人知道,“山海互補”進入國家戰略,賦予了保亭難得的機遇,但機遇卻不為保亭一家獨享。三亞周邊其他市縣,在爭取和利用共同的對外門戶——三亞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關系。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背景下融入三亞大旅游圈,保亭必須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
鄭作生說,保亭是個小縣,不與其他市縣比總量,而是要把發展重點放在做特色、出精品上,其中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張揚本土黎族苗族文化,此謂一招鮮吃遍天!
“麗江戰略”由此定型,這是保亭決策層發展思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從“麗江戰略”出發,保亭對自身旅游資源進行了重新梳理,提出“構筑生態文明健康縣,打造黎苗文化品質城”。以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旅游特色全面規劃建設縣城街景;開工建設長達1.2公里的民俗風情特色一條街,同時以黎苗文化元素改造七仙文化廣場和街景;甘什嶺民俗文化村、黎醫黎藥養生保健項目正在加緊籌劃……
文化元素滲入保亭旅游的每一個細節。黎族人眼中吉祥物之一的“蟾蜍”形象,被設計成保城形象標志,將成為保亭的“LOGO”(標志、徽標)。在保亭縣城的墻體壁畫上,隨處可見“甘工鳥”和“人形紋”等取自黎錦上的圖案。在檳榔谷景區,黎族傳統建筑船形屋、黎錦“龍被”、繡面紋身阿婆,無不深深吸引著游客。在一年一度的嬉水節上,游客能體驗民族風情,能觀賞到多彩的民族體育競技比賽。在農家樂里,游人能用“黎苗菜譜”點菜,觀賞有黎苗韻味的歌舞,享受獨特的飲食文化……
外地游客由衷感嘆:“整個保亭,就像一座黎苗文化的展覽館!”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如果沒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嘗到了文化與旅游一體化發展甜頭的保亭,不斷拓展文化旅游的新形態:
雨林文化——以呀諾達景區為載體,籌劃建設世界雨林圖片長廊,創辦世界雨林,打造世界雨林年會,融入全省雨林游主題公園,著力把這一雨林文化節做成國際旅游島的特色經典品牌。引入“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倡導的七仙嶺神農谷項目,打造世界一流的南繁育種高技術產業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種文化旅游目的地。目前項目已完成部分征地,整體規劃正在編制中。
……
去年,保亭獲得“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最佳綠色旅游名縣”和“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三項殊榮。文化與旅游的一體化,大大提高旅游的文化內涵,促進了保亭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與旅游的融合中得到更廣泛的、更深度的保護、挖掘與傳播。
鄭作生說:“山地、雨林、溫泉……保亭的旅游資源孤立地來看,不是全島最好的。但是用文化這根紅線,將這些散落的旅游資源珍珠串起來,必然會成為一條靚麗的項鏈。”
低碳保亭
在發展目標上融入國際旅游島建設,先行先試打造低碳發展實驗區,實現旅游與綠色發展相融合
先行先試,提供示范,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精神實質所在。
對于保亭來說,對接國際旅游島建設,不僅是在政策與產業層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動力的承遞。
為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探索,做出示范,是海南國際旅游島肩負的“國家使命”。1月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委書記衛留成表示,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在提出申請成為國家的低碳經濟實驗區。
海南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在市縣層面尋找先行者,率先實驗,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新路。
“保亭要打造低碳發展實驗區,做綠色旅游低碳發展的排頭兵!”保亭提出了大膽的構想。
打造全省低碳發展實驗區,是承諾,是責任,更是一種敢吃螃蟹的勇氣。
那么,與兄弟市縣相比,當低碳“排頭兵”,保亭的底氣在哪里?
先看資源,保亭的雨林、溫泉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森林覆蓋率達到81.5%;再看產業,2009年,保亭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占三次產業比重的48.4%,高出第一產業8.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6.8%,高出第一產業39個百分點。保亭經濟已經實現了從傳統農業主導的低層次產業格局,越過工業化階段,直接進入了以旅游為支撐的第三產業主導發展的跨越式轉變。
鄭作生認為,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以及旅游業在全縣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使保亭有充分的條件在全省率先推行低碳旅游,率先建成低碳發展實驗區。
爭創全省低碳發展實驗區,是從保亭現實出發,最大限度地運用優勢,保護優勢,實現綠色發展的重大戰略抉擇,也將為中部探索一條發展與保護相得益彰的新路。同時,市縣層面的創建活動,也將為我省發展低碳經濟提供重要平臺,為海南創建國家的低碳經濟實驗區積累經驗。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在生態保護和經濟利益之間做出抉擇。保亭目前已探明的礦產有鉬、鐵、銅、金、鉛、鋅、水晶、大理石、花崗巖等10多種,其中石灰蘊藏量為1000多萬噸;大理石儲量達72.45萬立方米。這些都是保亭發展建材工業等資源型加工業的有利條件。然而,為了保住保亭的青山綠水,保亭關閉了全縣所有的水泥廠,割掉了制造污染的“毒瘤”。
保亭在全省低碳發展實驗區創建活動中,將嚴格的低碳旅游國際標準貫穿落實在旅游業的全領域、全環節、全過程。
吃的“低碳”,是低碳旅游的重要環節。針對三亞大旅游圈高端游客不斷遞升的趨勢和他們對低碳有機食品的巨大需求,保亭大力發展有機農業。記者在保亭中海高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看到,這里的有機小南瓜賣20元一個;圣女果10元一斤。近年來,該公司在什玲鎮建成有機瓜菜基地,先后生產出高檔瓜菜1500噸,培養65個特色品種,取得2個有機肥專利。有機農業還改變了當地農民的傳統觀念,使農民掌握了不靠化肥和農藥種植瓜菜的技術。
排的“低碳”是低碳旅游的又一重要環節。由于布點分散,農家樂、小酒店難以全部納入全縣排污管網,保亭縣與重慶大學合作,斥巨資引進“單體排污”技術,運用生物治污高科技手段,破解了農家樂、小酒店污染環境的治理難題。而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的公廁,由于引進高科技凈化設備,作到了節能、干凈、無異味。
低碳經濟,正在保亭的景區、酒店散發出迷人的縷縷清香。
笑容保亭
在發展模式上融入國際旅游島建設,在旅游開發中探索強縣與富民相統一的路子,實現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
這是難能可貴的全省“第一”——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872元,同比增長14.1%,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以旅游為支撐的第三產業成為全縣經濟主導產業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增速,彌足珍貴。它證明,旅游開發帶給老百姓的并不是貧富懸殊,強縣與富民完全可以在旅游業發展中實現辯證統一。
去年1月通過評審的保亭旅游發展總規,創造性地提出了“大區小鎮”模式,通過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開發,促進保城黎苗風情旅游小鎮建設,同時依托保城鎮開發旅游度假配套服務基地,使鄉鎮與景區得到共同發展。
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推進,一種“旅游+新農村”的新模式正在保亭大地吐露芬芳。
去年,保亭投放產業扶持資金2000萬元,扶持8家農家樂(當地稱為“農樂樂”)。發動農民充分利用自家的果園和魚塘,大量吸引游客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游田園風光和觀賞民俗文藝表演。在有條件的鄉鎮村莊推行“政府+企業+農戶”三位一體模式,建立農民與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家庭為單位,由企業投資,農民居家經營合作“2+1”方式(兩幢居房,一間廚房)農家風情旅館,分成增收,農民在家里就能自主經營創收。
農家變成了旅館,村莊變成了酒店。如果說“大區小鎮”模式是兩個合作主體之間的互利共贏,那么,“旅游+新農村”模式則是旅游開發與農民增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
走進保亭的農家樂,讓人感觸最深的不是如詩的田園風景,而是農家人那臉上的笑容。
在保城鎮毛介村委會,村民老黃去年2月在自家的檳榔園里搞起了農家樂,經營以保亭本地黎家特色菜肴為主的餐飲,游客還可以在三畝田地上體驗農事耕作,在池塘體驗釣魚的樂趣。開業以來,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都有上百人,吃旅游飯,讓他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倍的收入。
據統計,保亭目前直接從事旅游業的人數已達到了3100多人,人均年收入8400多元。在保亭縣的旅游開發建設中,部分農民的土地被征用,這些失地農民的就業被列為重中之重,基本都可以得到就近安置。該縣不久前開張的泰鑫酒店一次錄用了40多名新員工,解決了附近4個村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保亭既要做中外游客的度假勝地,也要建黎苗百姓的幸福家園。”縣長彭家典說。
在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起步之年,保亭旅游實現了“開門紅”。今年一月份,全縣接待游客22.45萬人次,同比增長61.4%,高端游客成為游客的主體。
實干開局,創新破題。保亭走出了一條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保持文化多樣性相和諧、發展與保護相促進、強縣與富民相統一的發展新路。
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版圖上,保亭旅游的未來已經被清晰勾畫——規劃建設的保亭至“國家海岸”海棠灣的高速路有如一條彩帶,將綠色的山林和藍色的大海連在一起。半小時車程的中部旅游大環線將由此形成,中部旅游將以保亭為集散中心實現全面突圍。
這是一條寫滿深情,令人神往的彩帶。
保亭的山,有如寬厚剛強的漢子;三亞的海,仿佛輕紗曼妙的少女。心,從未靠得如此之近;手,從未握得如此之緊,仿佛正在演繹著又一個“鹿回頭”的傳說。
這是山與海的眷戀,這是天與地的憧憬……(本報保城3月24日電)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