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機里傳出悅耳的瓊劇唱腔,畫面上的舞臺、人物著裝美不勝收。現年已100歲的林愛英眼盯著屏幕,她是鐵桿的瓊劇迷,能看上半天一動不動。一旁的孫女只是偶爾瞄一下屏幕,對幼小的她來說,瓊劇顯然沒有動畫片那么有吸引力。
整個瓊劇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300多年來,在一代代瓊劇藝人的繼承、弘揚下,瓊劇不斷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如今又迎來了瓊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高潮。也許老人無法理解這些,她只知道,電視里的瓊劇越來越動人了,她和孫女搶電視看的矛盾也似乎永無止境。
19日,海口市瓊劇團2009年春節慰問歸僑僑眷瓊劇專場演出在濱海社區舉行。 本報記者 秦彥 攝
瓊劇表演藝術家陳素珍扮相俊美
有繼承有創新才能有發展
說到瓊劇表演藝術家陳育明,海南的“瓊戲”迷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人們只知道他在舞臺上唱腔好聽、動作優美,卻不知他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陳育明1952年入門瓊劇,師從鄭長和、韓文華、王秀明、李長城。他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把兄弟劇種的長處為我所用,終于在唱腔藝術上走出了一條新路。他回憶當初學藝,一段瓊劇唱腔里優美旋律的形成要經過反復研究、思考,一遍遍地唱,然后從中挑出最優美的、最能代表人物思想感情的旋律來。瓊劇《林攀桂》中“三年同窗誰與誰”唱段、《兩附馬》中的“以身報國氣軒昂”唱段、《淚血櫻花》中的“思櫻枝”唱段、《三看御妹》中的“難描你”古腔、《紅樓夢》中寶玉唱段和“曾憶當初”中的迭板、《狗銜金釵》中的梅茂芳古腔“誰料烏云把日遮”、《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山伯臨終清音、樓臺會中的中板等,都是陳育明的代表作。“這些唱段是在繼承前輩的前提下,揉進了我自己的理解,經過抑揚頓挫的處理,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名師破格為“地方軍”培養人才
陳育明以前收過不少徒弟,培養了許多主創、唱腔、舞美等方面的瓊劇人才。弟子人數雖然不少,但沒一個人來自民營劇團。
這一收徒規矩在2009年1月14日被打破。當天,陳育明在大致坡鎮舉辦收徒儀式,民營劇團的徐德強、陳德彬、符祥輝3名演員正式成為其徒弟。陳育明說:“從民營劇團收徒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轉變、意識上的創新,目的是改變人們對民營劇團的看法和評價,促進瓊劇藝術的發展。”
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如今被稱為瓊劇鎮,駐扎著14個民營瓊劇團,瓊劇演員超過400人,省內10多個劇團在這里設立聯系點。在這里收徒弟,影響十分深遠。“瓊劇團有國營、集體和民營幾種體制,要共同發展才能達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目的。”陳育明表示,大致坡集中有全省各地的民營劇團,天天都在演出,滿足了城鄉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傳承弘揚瓊劇藝術、培養觀眾做出了貢獻,我們不能小看瓊劇中的地方軍。“學藝首先要學做人,我希望后來人接過瓊劇藝術這個班,青出于藍勝于藍,特別是唱腔藝術要跟上形勢發展,要有創新的觀念、注入現代的意識,符合觀眾的欣賞要求。”
為年輕觀眾打造瓊劇“大片”
一場瓊劇演下來,觀眾之中找不到幾個年輕人,這種現象已引起有識之士的擔憂。“瓊劇藝術的希望在年輕人,這里的年輕人指的不僅是演員,還有瓊劇觀眾。”陳育明認為,瓊劇文化有商品屬性,需要市場才能生存;年輕的觀眾是未來市場的主體,要讓年輕人愛看戲、看懂戲,瓊劇就不能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傳播下去,才能有生命力。
“在吸引更多觀眾方面,海口市瓊劇團近年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兩年,瓊劇走出了低谷,有經濟發展、群眾需要文化生活的原因,也是劇團努力改革創新、迎合觀眾欣賞水平提高的結果。”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著名瓊劇演員、海口市瓊劇團團長陳素珍這樣表示。
近年,人們看海口市瓊劇團的大型演出的時候,發現舞臺燈光、舞美、道具、服裝、化妝、音響等都有了質的飛躍,有點瓊劇“大片”的味道。“時代變了,交響樂都運用到京劇中去了,瓊劇藝術如果不與時俱進,就會離觀眾的要求越來越遠,因此資金的投入,人才的培養是免不了的。”陳素珍介紹,有些東西是“逼”出來的。曾參加全國展演獲得成功的《百年蒼翠》,每演出一次,就要從外地請來化妝師,每次花費在兩萬元左右,化妝再不能像以前那樣對著鏡子描兩下就行了。從那時起,劇團就有了培養自己優秀人才的計劃,派人到外地學習燈光、舞美、音響、化妝等方面的知識,回來后應用到瓊劇藝術中。“在保留瓊劇唱腔特色的前提下,沒有什么是不能變的,《百年蒼翠》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吸收了諸多新的戲劇元素,應用了現代科技,在燈光、舞美、音樂、服裝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適應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讓村里人也看上瓊劇精品
《18雙繡花鞋》是海口市瓊劇團精心排練的一出戲,內容有關如何搞好婆媳關系等家庭倫理道德建設。下鄉演出后,鎮村干部都說這個戲太及時了,農民看了都很受教育,對建設和睦家庭很有幫助,比我們鎮村干部苦口婆心講政策還管用,而且農民還很樂意去看,這種教育方式就是好。
“文化藝術能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所產生的作用無法替代。”陳素珍說,這幾年,海口市瓊劇團努力打造精品瓊劇藝術,代表作除《百年蒼翠》外,還有《遼宮月》等,觀眾反映好,城里人、農村人都愛看。
瓊劇的廣闊市場在農村,而演出場地不完善又限制了劇團水平的發揮。針對這一現象,在今年1月召開的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陳素珍提出了關于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的建議。“一臺好的節目,需要一個設施齊全的舞臺才能把瓊劇藝術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陳素珍說,為了瓊劇舞臺的創新,近兩年團里花巨資購買了12套電腦舞臺燈,還花了20多萬元改進了劇團的明星影劇院,在實際應用中,傳統的舞臺燈光效果根本沒法比。然而目前全省能應用先進設備的舞臺并不多,即使是高水平的海口市瓊劇團,一年中的演出大部分在鄉下,在舞臺設施不完善的情況下,也只能因陋就簡,這就影響了整體效果。(記者 黎光)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