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南安書院碑記。(記者 宋國強 攝)
張岳崧,海南定安人,官至清代翰林院編修、提督陜甘學政,曾主持修建了鞏昌的南安書院,也就是現在的隴西師范學院的前身,其《南安書院碑記》記載的就是該書院的修建情況,演繹了一段海南才子的治學佳話。
2007年1月,海南省一位書畫收藏家李有骨回湖南探親,從朋友的收藏中發現了瓊州張岳崧《南安書院碑記》碑刻底稿冊頁,于是說服朋友將冊頁帶回海南,省博物館于今年8月成功收藏。
記者在省博物館看到,冊頁字芯縱23.3厘米、橫15.2厘米,楠木封皮,紙本24開。每開方格工書歐體24字,全冊共568字。冊頁的木封陳舊,包漿厚重,左行書“南安書院碑記”6字,冊頁內麻紙為芯、草紙拓底,色質米黃。
冊頁開篇記述道:“鞏,贏秦故壤也,祖龍置郡隴右,漢季易南安,割據沿革代不勝紀。闗隴巴蜀,背拊吭扼焉。”言明南安書院所處鞏昌位置及歷史沿革。
省博物館征集部主任章佩嵐介紹,碑記全篇僅五百余字,短小精悍,行文流暢,從南安書院的建制沿革、內部結構、外部環境,以及興辦書院之必要和書院辦成后的前景展望,全部交代清楚,不但體現了張岳崧對文章的出色駕馭力,還折射出他樂善好施、為官勤廉的高尚品德。
縱覽全篇,冊頁書法以歐體楷書為正,帖學特征明顯,是一件碑刻的原始底稿,石碑如今已不知去向,估計已經流失或已被毀,若是原碑已失,說是孤品也不足為過。
原省博物館館長、著名書畫家李元茂等專家就其材質、筆墨、包漿、風骨鑒定確認其為真跡。
從冊頁落款“賜進士第翰林院編修提督陜甘學政瓊州張岳崧撰并書丹篆額”可以看出,“撰”表明撰文,“書丹”表明書寫碑志(古人用朱筆寫在石上再刻碑稱“書丹”,后泛指書寫碑志),“篆額”即表明用篆字題寫碑名。說明《南安書院碑記》的碑文、碑志、碑名都是由張岳崧親自撰寫,該冊頁就是原碑刻碑用的原始手稿。
從冊頁押角所鈐收藏印來看,該冊頁至少歷經兩人收藏。第一位收藏者是鈐“養晦堂”印之堂主。經查,此人名叫劉蓉,又名劉容(1816--1873),字孟蓉,號霞仙,湖南湘鄉人,是曾國藩麾下的一名文官。棄甲歸田后在宅院建“養晦堂”,鈐以堂號收藏之。第二位收藏者是唐氏則趙,未查到名頭。但從所鈐之印既精又多來看,應為晚清或民國一小有名氣的藏家。冊頁流傳有序,有史可鑒。
《南安書院碑記》碑刻底稿冊頁,是近年來發現的唯一張岳崧碑版楷書真跡,碑記對研究清中晚期的教育分布情況和隴西地區文化建設情況以及張岳崧的生平考證,都有非常重要文史研究價值,這件流落異鄉200多年的海南之寶今朝終回故里。(記者 黃 晶)
張岳崧其人
張岳崧(1773-1842),字子駿,號覺庵,海南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人,是明清兩代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官至三品,歷任國史館協修官、會試同考官、文穎館纂修官、武英殿纂修、教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陜甘學政、文淵校理、翰林院侍講等職。
張岳崧是一位全才,是清代知名書畫家,尤以工書著稱,現代出版的《中國書畫家大辭典》、《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等書都有專門介紹張岳崧的條文。除了精通文章、書畫以外,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樣樣精通,一生著有《鈞心堂文集》、《鈞心堂詩集》等。海南人最為熟知的《瓊州府志》就是由張岳崧編纂的。他還曾主講過瓊州瓊臺書院,一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被歷代海南人譽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是海南“四絕”中以篤學不倦、精通書畫而著稱的“書絕”。(黃晶 輯)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