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海南共同成長
——寫在海南日報創刊60周年之際
本報記者吳斌
宏偉的事業始于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60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回到人民手中的海口百廢待興。
在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里,舊式鉛字印刷機“唰唰”作響,劃破黎明的靜謐,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從這里飛遍大街小巷。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她就肩負起了傳遞黨的聲音、服務人民大眾的神圣使命。
60年后的今天,海南迎來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此時的海南日報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從最初只有兩個版的黑白報紙發展成為16版的彩印報紙,從當初“一報獨立”的“小舢板”,成長為擁有六報一網的傳媒“艦隊”,成為推動海南科學發展的輿論主陣地,創造出了“小省辦出大媒體”的“海南日報現象”。
海南人民的春天與海南日報的春天在歷史的坐標中欣然相逢。
4月27日,在海南日報即將迎來創刊60周年之際,省委書記衛留成來到海南日報調研,充分肯定黨報60年來取得的成績,并殷切囑托——“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這一囑托,是海南日報再出發的使命,是60年后再度啟程的航標。 一部寫滿輝煌的“海南日記”從創刊第一天開始,海南日報就與黨心相連、足相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堅持正確導向,筆錄海南歲月
“5000份報紙,一下子全賣光了。”
1950年5月7日,新創刊的《新海南報》剛走上海口街頭,便被市民們以驚喜的心情爭相購買和傳閱。時任海南軍管會新聞出版文教衛生部部長、《新海南報》代理主編的李英敏徹夜未眠,臥床方兩三個小時的他被叫醒后,當場拍板:加印1萬份。
“從創刊第一天開始,海南日報就與黨的事業同呼吸、共命運,與海南這片熱土肝膽相照、血脈相連。”海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王綏雄說,“在潮起潮落的風云變化中,海南日報與海南共同成長,筆錄海南歲月,成為一部寫滿輝煌的‘海南日記’。”
在這本“海南日記”里,我們看到海南一次次站在了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中的制高點上。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南日報縱情歡呼——“海南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海南人民踏上了通往理想境界的金光大道”;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日報大聲喝彩——“海南迎來第二次重大發展機遇”。
在這本“海南日記”里,我們看到海南歷屆黨委政府的一項項重大工作部署、戰略決策,從“一省兩地”戰略到“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從“生態省”建設到“小財政大民生”的和諧發展模式,從“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的定位到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通過海南日報的傳遞推進,都已化作海南人民的成功實踐。
在這本“海南日記”里,我們看到松濤水庫、大廣壩、東方化工城、昌江核電、高速公路、粵海輪渡、東環鐵路、文昌航天城……一個個大項目助推海南發展;洋浦經濟開發區設立、洋浦保稅港區封關,博鰲亞洲論壇成立、世界小姐總決賽舉辦、博鰲國際旅游論壇舉行……一樁樁喜事展現海南新氣象。
在這本“海南日記”里,我們看到潘愛蘭、官明華、陳歷昌、柯華文、王國雄、洪志功、郭力華……一個個先進人物的名字閃爍其間,熠熠生輝。他們的故事,很多是在海南日報的版面及圖片中率先鮮活起來的。
從舊社會到新社會,從落后封閉的海島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人民生活空前改善的美好家園,海南60年天翻地覆。
這是海南的輝煌!這是祖國的輝煌!這是歷史的輝煌!這又何嘗不是作為經歷者、記錄者、報道者和推動者的海南日報的榮光!
一張黨報就是一面旗幟,就是一個大局。60年的實踐充分表明,海南日報是地方黨委重要而優質的執政資源,是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力量,在促進海南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腳印,都伴隨著海南日報采編人員心系大局的思考軌跡。
第一批外資企業、第一批專業市場、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海南日報滿懷激情地記錄著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史上許許多多的“第一”,把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成長故事講給中國聽,講給世界聽。
1990年,海口罐頭廠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從新產品的銷售利潤中提取獎勵給開發該產品的科技人才,卻遇到了被指責為“巧立名目、私分國家財產”的告狀風波,海南日報的一篇《海罐重獎科技人員》的報道,為改革者撐腰。
每一個歷史重要轉折關頭,海南日報都能做到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風雨同舟。特別是在人們感到迷茫和躊躇的時候,海南日報像一個“瞭望哨”,讓人們看清了前進的方向。
1979年9月7日,針對群眾中出現的“談富色變”的現象,海南日報發表文章《為什么有些人“談富色變”》,倡導人們解放思想,放手發展個體經濟和多種生產經營方式。
1990年5月30日,針對社會上出現的把海南解放后的四十年與臺灣戰后的四十年比較,認為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海南沒有希望的思潮,海南日報發表長篇述評《怎樣看海南這四十年》,以精確的數據分析、宏大的歷史視野和縱橫開闔的筆法,闡述了這樣的基本認識:海南在極其薄弱的經濟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并取得巨大的成績。海南已經發生和正在經歷著偉大的歷史性轉變,我們對海南應充滿信心,海南會更好!這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文章,將不少大特區人心頭的陰霾驅散,被稱為上世紀“90年代第一春的報春花”。
每一個重大突發事件發生之際,海南日報報人總是沖在最前面,走向重災區,奔向制高點。
2000年,海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海南日報記者在沖鋒舟上寫出一篇篇報道;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疫情突如其來,海南日報記者迎難而上,現身疫情一線; 2005年“達維”臺風造成我省數十年不遇的嚴重災害,停電之夜,海南日報記者點上蠟燭寫出稿件;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地震,海南日報在第一時間飛兵入川,一篇《海南的救命恩人,讓我摸摸你們的臉》,打動無數國人,奪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每一個人民利益受到威脅、遭受損失的時刻,海南日報總是挺身而出,直擊時弊,伸張正義。
早在1952年,《新海南報》就發表《和抗拒批評、積壓讀者來信的現象作堅決斗爭》,展露出一張新生報紙輿論監督的鋒芒。
《公共海灘豈能設卡收費》、《陵水怪事:學童竟領教師工資》、《英文村的“戰斗堡壘”垮了》、《豬過拔毛——定安養豬戶運豬路上連番遭“劫”》、《省長送的慰問金3個多月還未收到》……一篇篇輿論監督報道痛快淋漓,發人深省。
去年6月,《夜幕下的海口街巷臟、臟、臟……》和《陽光下,海口垃圾死角羞、羞、羞……》的攝影專題報道在海南日報強勢推出,拉開了為期近半年的我省環境整治輿論監督序幕。這是海南日報歷時最長,占用版面最多,社會影響最廣泛的輿論監督報道,有力配合和推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
今年1月,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啟了海南發展新的篇章,也揭開了海南日報嶄新的一頁。
自省第五次黨代會以來,海南日報就圍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重大戰略思路和決策部署,主題宣傳濃墨重彩,欄目創新亮點頻出,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氛圍的營造、實踐的推動、戰略的提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海南日報都精心策劃了一次次采訪戰役,推出一個個主題報道,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宣傳高潮。“號外”第一時間將國際旅游島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喜訊傳遍千家萬戶;2009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特刊《走向國際旅游島》對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進行濃墨重彩的解讀;“面朝大海”特刊以獨特的“國”字號視野和高度掀起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又一波輿論熱潮;當省內外一些群眾和媒體由于對國際旅游島政策理解不全面,產生模糊認識甚至誤讀時,海南日報評論《全面理解國際旅游島政策》,廊清認識,回應疑慮,增強人們對海南發展的信心;為了讓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開場鑼鼓”——博鰲國際旅游論壇敲得更加響亮,海南日報推出連續大幅特別報道及“瓊州百景”評選,與17家省級黨報進行論壇宣傳專版聯動,擴大了論壇影響力的傳播。
一個令人矚目的“海南日報現象”
小省可以辦大媒體、小省可以辦很有影響力的媒體,海南日報在全國省級黨報中辦出了特色、辦出了影響力,創造了具有標本意義的“海南日報現象”
進入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大門,右手邊是一座郁郁蔥蔥的花園,屹立其間的甘遠志塑像前擺放著一束束鮮花。
在海南日報迎來創刊60周年之際,人們更加緬懷這位新時期新聞記者的杰出代表。
2004年9月4日,海南日報記者甘遠志在東方市采訪時突發心臟病,不幸因公殉職,年僅39歲。甘遠志在海南日報工作1059天,采寫稿件見報1051篇,被譽為“愛崗敬業的好記者”,成為海南和全國新聞界學習的楷模。
2009年9月,在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甘遠志成為全國唯一入選的新聞工作者。這一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遠志獎”問世,成為全省新聞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近年來,一批又一批“甘遠志式”的記者在海南日報相繼涌現,有的在汶川災區冒著生命危險采訪,每天徒步30公里傳回稿件,獲得“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稱號;有的深入抗擊冰雪災害第一線,每天身背沉重的攝影設備徒步爬上1000多米的高山采訪;有的在博鰲國際旅游論壇的報道戰役中頑強拼搏,一人一天寫稿近10篇……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隊伍成為海南日報的立報之基、活力之源。
一撥又一撥的各地報人,來到海南日報參觀學習,來到甘遠志塑像前敬獻花籃、寄托哀思。如果說在這塑像前,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寫的海南日報人,那么當他們看到海南日報現代化的辦公大樓、一流的印刷設備、先進的數字采編系統,看到一張張發行量、廣告收入的增長曲線圖,感受到的則是一個讓人稱羨的“海南日報現象”。
“海南日報人”與“海南日報現象”比翼齊飛,成為海南新聞宣傳戰線創出全國影響的一大標志。
2009年9月,2008-2009年度中國報刊廣告投放價值百強排行榜在青島發布,海南日報從全國200多家報刊社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中國報刊廣告投放價值百強、全國日報廣告十強、省級日報第五名。
中國廣告協會會長李東生頒獎時說,在海南這樣一個經濟總量不大且不是傳統意義上廣告中心的地區,海南日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海南日報的實踐證明,只要辦報理念對、經營方法好,經濟欠發達地區是能夠辦出強勢媒體的。
作為一個只有800多萬人口的小省的省委機關報,海南日報卻擁有幾項在全國叫得響的亮點:
黨報不吃“皇糧”——從1983年開始,海南日報就主動申請財政“斷奶”,,向市場要效益,實現了良性的自我發展,近年來每年繳稅1500萬元以上。
在全省人均占有率居全國省級黨報第一——黨報發行量連續20年穩步增長,全省人均自費訂閱率、零售量、人均占有率、省會城市人均占有率等項指標,均位居全國省級黨報前列。
廣告份額獨占本地市場半壁江山——去年在全國報刊廣告額受金融危機影響整體走低背景下,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廣告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增長18%,創歷史新高。
新興媒體建設發展迅猛——集團旗下的南海網今年首季躍居全國省級新聞網站綜合排名第一。
大報“養”小報——海南日報本身的廣告、印刷、發行收入在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內居于壟斷性地位,海南日報作為堅強的后盾支持各子報網站開拓發展。
全國報業唯一的“全國文明單位”——2005年、2008年,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兩次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單位”,這是全國報界唯一的一個。
來自欠發達地區和“小省”的海南日報能獲得這樣的快速發展,放到全國范圍的報業發展來考察,作為一種樣本和現象來考察,也十分具有典型意義。《新聞戰線》、《中國記者》、《中國新聞出版報》等業界權威媒體,在總結報道這些成績時,將之譽為全國省級黨報中的“海南日報現象”。
省委書記衛留成對海南日報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海南日報在全國省級黨報中辦出了特色、辦出了影響力,既能準確傳遞黨中央和省委的聲音,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又生動活潑深受老百姓和市場歡迎。海南日報在沒有政府財政經費投入和增加編制支持的基礎上,實現了良性的自我發展,堪稱我省傳媒與文化產業改革的典型。他進而指出:“小省可以辦大媒體,小省可以辦很有影響力的媒體,海南日報在這個方面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海南日報現象”的背后,是科學明晰的思路。
2004年7月,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掛牌成立,報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新的形勢下,辦什么樣的黨報、怎么樣辦黨報?這是海南日報不斷思考、不斷實踐的課題。
“站在創刊60周年的門檻上回望,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海南日報人較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鐘業昌說,“總的答案就是兩句話,即‘黨報姓黨,黨報是報’。以‘黨’字立權威樹品牌,以‘報’字拓市場謀發展。”
近年來,“黨報姓黨,黨報是報”落實到海南日報的實踐中,形成了日益清晰的辦報思路:
定位“三人”,更好地體現黨報姓“黨”。海南日報人提出,要做“省委的人、省委信任的人、為省委說話的人”。作為地方黨報中的省委機關報,海南日報對自身有了更加鮮明的定位。“三人”,是海南日報人對“黨報姓黨”、“政治家辦報”原則和要求的個性化概括和表述,將引導廣大采編人員全身心融入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新聞工作之中。
打造“三紙”,更好地體現黨報是“報”。讓海南日報成為“新聞紙、觀點紙、文化紙”。
深耕“三新”,讓黨報更可讀、耐讀、悅讀。2008年11月3日,一份定位于“新聞、新知、新生活”的高端悅讀讀物——《海南周刊》,出現在改版后的《海南日報》上,填補了海南缺乏高端新聞文化生活類綜合讀物的空白,贏得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與高度評價。
追求“三力”,讓黨報辦報目標具體化。“當有影響力的記者,做有影響力的新聞,辦有影響力的黨報”這簡潔有力的辦報口號,激發起報人的激情,凝聚起奮進的力量。
拒絕“三平”,切實鍛造黨報的影響力,讓平常稿件、平淡版面、平庸記者在海南日報吃“閉門羹”。
“海南日報現象”的背后,是改革創新的勇氣。
創新,讓海南日報一次次擴版,一次次“改版”,一次次“變臉”,一次次讓讀者感到煥然一新。
創新,使海南日報不斷裂變,成功地培育旗下品牌媒體。其中《南國都市報》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全省發行量最大的都市類報紙。2009年榮獲中國十大創新都市報榮譽。
創新,讓海南日報緊跟數字革命步伐,順應社會輿論和媒體發展新趨勢,構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的輿論引導新格局。2004年創辦的南海網已成為海南主流門戶網站,整合了全省18個市縣和農墾新聞網站,推出海南島國際旅游網,開通視頻頻道“海網寬頻”和有線電視405圖文資訊頻道。今年2月,海南日報與南海網共同主辦熱推“瓊州百景”大型評選活動,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評選總票數突破1.2億元。
創新,讓海南日報抓住文化體制改革的機遇,建立面向市場、適應競爭環境的體制機制。近年來,海南日報實行采編體制改革,推行首席制,實行采編分離,建立區域分社,收到了部門減少、工作增效的良好效果;廣告經營創新機制,效益不斷遞增。發行打破了由郵局統一征訂、投遞的單一格局,拓展為自發、郵發等多種形式。報業集團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也不斷推進,委托咨詢機構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重新設計,全面改革崗位設置、干部任用、績效考評、薪酬激勵和培訓管理體系,建立起了一套適應現代企業要求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創新,使海南日報不斷更新發展理念,發展起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戶外媒體、DM媒體、視頻媒體等新媒體產業,經營房地產、會展業、物流業、銷售業、商業印刷等多元化產業,改變了黨報集團單一依靠報紙贏利的狀況,建立起一個以報業為主體,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的多元化發展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并加快改制上市步伐,為海南文化產業發展創出一條新路。
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海南日報不斷發展,不斷壯大,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 一片相伴成長的“陽光雨露”兩位共和國的締造者題寫報名,海南歷屆黨委政府領導親切關懷,萬千讀者相知相伴,歷代報人薪火相傳,海南日報難忘關愛,肩負期待
報紙版面最顯著者莫過報頭,而海南日報的這一方寸之地卻因為兩位共和國的締造者為她題寫報名,而承載著太多的驕傲。
1988年5月20日,一個普通而寧靜的日子。
然而,這一天的海南日報的頭版卻以新穎的報名和特殊的編排,引來了許多讀者的關注和猜測。
這天的海南日報報名換上了剛健有力、瀟灑豪放的四個大字。而頭版頭條的位置則刊發大照片《退下來以后的鄧小平》。在頭條照片旁邊刊發的社論《前進!海南人民》說:“本報作為中共海南省委的機關報,同樣受到黨中央的關懷,特別是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直接關懷。”
很多敏感的讀者紛紛打電話到報社,詢問新報名是否為小平同志所題寫。一位叫亦云的同志來信大膽猜測,海南日報得到了總設計師珍貴的親筆題字作為報名,“不然,不會在版面上出現這種狂喜的心情。”
原來,在當年的4月底,海南日報的報人給小平同志寫信懇請他為海南日報題寫報名。5月12日,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寄來了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報名“海南日報”四個大字,并特意囑托:“請不要發消息,不要登報宣揚。”5月20日,新報頭正式啟用。激動萬分的報人們通過特殊的編排,在不違背中央囑托的前提下,將這一好消息傳遞給世人。
在此前的1959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也曾為海南日報題寫了報名。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海南日報的深切關懷,激勵著一代代海南日報人開拓進取、奮力前行。
海南歷屆黨委政府領導也始終親切注視、關懷著海南日報,有的第一時間閱讀報紙作出批示,有的親自修改審閱重要稿件,有的親自批閱報紙大樣,有的親自為報社策劃報道選題,真正發揮黨報作用,推動工作。海南日報發展的每一步,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
海南日報人永遠銘記,在重大事件面前,是省委對宣傳報道工作及時作出正確指示,使黨報始終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當黨報輿論監督遇到阻力時,是省委為報人撐腰;當報業發展遇到困難時,是省委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支持……
海南日報人永遠銘記,海南日報從人民大眾中走來,深深根植于瓊島沃土,廣大讀者始終與海南日報相知相伴,風雨同舟。。
屯昌退休老干部馮鑫尤60年來一直堅持閱讀海南日報、珍藏海南日報。他說:“剪報是留給后代的寶貴財富。”在偏遠的五指山區保亭毛感鄉,忠實訂戶石照輝緊緊拉住本報記者的手說:“我們這里太偏僻,是海南日報讓我們了解了外面的信息,為我們搭起了致富的橋梁,我們每天都在盼著海南日報。”
海南日報人永遠銘記,海南日報60年取得的成就,是一代代海南日報人團結拼搏、銳意進取、甘于奉獻、勇創一流的結果。
創辦初期的海南日報,辦公條件十分簡陋——寫稿完全靠筆,采訪基本靠走,自帶被子下鄉,工資基本沒有。
一個老報人回憶起一次到崖縣(現在的三亞市)的一個黎村去采訪的經歷時說:“從早上6點從縣城出發,每個人帶了幾個饅頭,一壺水,找了根樹枝當拐杖,便上路了。翻過好幾個山頭,到下午7點的時候,才到達了黎村。當晚不能休息,連夜點上煤油燈采訪,一直工作到半夜1點。第二天,又花了一天的時間,走回縣城。”
新聞是寫出來的,更是“腳板底下”跑出來的。先輩的敬業精神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已經成為海南日報的“傳家寶”,激勵著今天的海南日報人再鑄輝煌。 “與海南共同成長”。每一天《海南日報》報頭下面都有這句話,這彰顯了海南日報將自身成長主動融入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理念和追求。
他們深知,地方黨報的發展、進步和成長,都離不開它所植根的土壤,只有與地方的改革開放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力。
如火如荼的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了新聞宣傳的廣闊舞臺,也給海南日報人帶來了發展傳媒產業的蓬勃激情。
如火如荼的國際旅游島建設,為海南日報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今年首季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發行與廣告收入再次呈現大幅增長,折射出國際旅游島建設強大的政策效應。
黨報事業的未來,境界大開,呈現出空前廣闊的新格局。
海南日報已全面提速,闊步前行,與海南共同成長,一如當年英姿勃發!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