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黎苗風情村”到“原住民文化游覽區”,從急功近利到尊重傳統,這是用事實與教訓換來的文化旅游的一次成功轉型——
“檳榔谷”尋找文化之魂的啟示
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海南從來就不缺自然美景,但過去卻一直缺乏融迷人的文化元素、深厚的歷史內涵和美麗自然風光于一體的旅游項目。
很長一段時間,業內人士(這其中不乏一些投資者、經營者),在事實與教訓面前逐漸開始反思:海南的旅游,還經得起種種急功近利的炒作和“短平快”的經營模式嗎?那些需要真心培植、精心呵護、真正回歸歷史本真和自然生態的東西,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在這些反思的對象里,“黎苗風情村”的起伏是最具代表性的,盡管現在類似的項目在海南已近乎落寞,但它留給人們的教訓卻是深刻的:不尊重真實傳統與文化的旅游產品不可能長久!
檳榔谷“谷主”的醒悟
“1990年代興起黎苗風情村時,大家根本就不懂得真正的黎族苗族文化,簡簡單單搭幾間茅草屋,就告訴游客是黎苗風情村。其實里面就是賣東西的,茅草屋反而成了做生意的道具。”如今想起來,甘什嶺檳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覽區董事長程天富感慨頗多。
1995年下崗后,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小生長在黎族地區的程天富在黎苗風情村租了一個攤位做生意。2元錢批發來的東西,在里面甚至可以賣到50元、100元,這樣的暴利就連經營者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很快,這個商機被大家發現了,原來賺錢就是這么簡單:搭幾間茅草屋,掛一塊黎苗風情村的牌子,找旅行社、導游,帶游客進來,把珍珠、苦丁茶等高價賣出去……
大家蜂擁而上,風情村從五指山,一路往外“搬”到保亭、“搬”到三亞、陵水、萬寧……“差一點黎苗風情村就搬到海口了,這還得了!”當距離海口市區不到50公里的居丁也出現了黎苗風情村時,一時輿論嘩然。
其間,程天富先后做過印尼村、土人部落等民族風情項目,當時都曾引領一時的市場風潮。“我現在都不好意思說土人部落的事了,當初誰都沒想到發展到后來成了野人谷項目。”程天富在白石嶺的土人部落,興旺了三個月后,各地群起而仿之,很快就難以為繼了。
2005年,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的程天富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我覺得再不能這樣做下去了,太累了,不管你做什么,別人很快就會模仿。只要回扣比你高,你馬上就做不下去了!”10年的從業經驗也告訴程天富,游客漸漸對這種急功近利的項目厭倦甚至反感了!
2005年,當初從五指山一路風風雨雨走到瓊海的程天富,回到了保亭。“我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真正的黎苗風情項目,向游客展示海南原生態的黎族苗族文化。”
從急功近利到傳承保護
“究竟應該怎么做,當時心里也沒底。”2005年,程天富專程到臺灣考察當地對原住民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認定那就是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回來后,程天富把幾年前就購買過來的檳榔谷項目正式命名為“檳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覽區”,希望從名稱上就和過去的“黎苗風情村”劃清界限。
程天富請來了文體、民宗等各個部門的專家學者,和他們一起探討黎族苗族文化的挖掘和傳承。
從小生長在黎村、又從事了十年“黎苗風情項目”的程天富這時才發現,自己其實并不了解黎族文化。
黎族沒有文字,文身和黎錦是其傳遞文化的兩種符號。檳榔谷從這里起步,和專家、學者一起,到民間去收集黎錦、了解文身以及黎族的其他生活習俗。對于檳榔谷的行為,當時甚至有學者說,這個民營企業就是在做秀。
但這一次,檳榔谷是認真的。企業投資數十萬、上百萬收集來的大量實物被分門別類后,分別在景區的傳統文化館、織錦文化館、黎族文身館、牛角文化館等向游客進行展示。景區里保存了海南最大最完整的百年谷倉群,收集了40多幅完整的龍被,擁有全國唯一的文身主題文化館……
其中,去年落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成為我省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檳榔谷也被譽為海南唯一“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集寶庫。
不少鄉間普通的黎族阿婆來到景區,成為景區里的“國寶級”人物。
每天上午8點,72歲的黎族阿婆林玉蕊和三四十個黎族老姐妹們就開始整理織錦工具,開始在景區一天的織錦生活。 隨后,一批批國內外游客來到她們身邊,或是觀看她們手工織錦、或是了解阿婆們特殊的“文身”。游客的相機啪啪啪地對著這些阿婆們拍個不停,這時,阿婆們會慈祥地抬起頭,笑著豎起大姆指對游客說:“波隆”!“波隆”!這是黎族話檳榔的意思,而檳榔是黎族同胞招待貴賓的東西。
每天,阿婆們用這樣的方式歡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們。作為黎族文化的傳承者,阿婆們在這里受到特殊的尊重。
和所有的黎苗風情項目一樣,過去一直不敢奢望門票收入的檳榔谷,2008年開始試著向旅行社收取10元的門票。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檳榔谷又多次調價,目前門票收入甚至高過不少3A、4A級景區,每天仍然平均接待游客超過2000人,節假日更超過5000人。
文化如何為海南旅游鑄“魂”
“現在人更輕松了,而且收入反而比過去要高。”坐在檳榔谷景區的辦公室,收獲了“文化金”的程天富顯得從容而淡定,不久前,檳榔谷申報4A級景區剛剛通過省里的驗收,目前正在等待國家旅游局的審核。這在過去,是程天富不敢想像的事情。
這些年,檳榔谷景區先后接待了中央電視臺、俄羅斯電視臺、香港及臺灣等地的媒體前來拍攝報道,這里集中展示的黎族原生態文化成為這些電視臺拍攝海南原住民文化最好的基地。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程天富說,檳榔谷五年的實踐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正是因為不斷豐富和挖掘黎族苗族文化,才讓檳榔谷景區獲得了從上到下,從政府到游客的一致認可。
和檳榔谷一樣,近年來,在海南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景區、酒店認識到本土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扮演著“點睛之筆”:
在離檳榔谷不遠的呀諾達熱帶雨林景區,員工們會微笑著向游客做出一個“V”的手勢,并熱情地問候一句“呀諾達!”這是海南話“123”的意思,現在已經成為景區里最流行的問候語。
在國際品牌酒店三亞萬豪度假酒店,員工們都配戴“Lu Ho“標識。這是海南話“你好”的意思,現在,員工用更具本土特色的“Lu Ho”代替簡單的“你好”問候客人,讓客人更親切地感受到海南問候……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省長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陸志遠說,旅游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文化活動。一次難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沒有文化的旅游沒有魅力,沒有旅游的文化缺少活力,現在,我省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旅游企業認識到文化之于旅游的價值,開始從各自不同角度挖掘、豐富和發揚海南特色文化、本土文化。
陸志遠說,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會進一步加強海南旅游文化和氛圍的挖掘和營造,將會從最基本的強化本土服飾、本土歡迎語言等方面入手,讓游客除了感受海南優美的椰風海韻自然風光,還能更好地體驗到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和本土特色文化。(本報海口7月17日電 )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