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3000多年
黎族文身面臨絕跡
黎族文身堪比敦煌壁畫,我省各級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護
黎族文身是海南黎族人民特有的一種神圣的傳統習俗,通常只見于黎族婦女身上。目前,黎族文身這一珍貴的民族特色文化承載于一批黎族老年婦女身上,當這些年老者離開人世,這種罕見的文化現象也就成為歷史了。
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搶救保護的緊迫性已經得到重新地認識,現在,海南各級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護黎族文身文化。
中國著名民族學家、中南民族學院教授吳澤霖曾經評價說,黎族婦女文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文身圖案反映了黎族的審美觀念、宗教信仰和社會組織形式,具有重要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價值,是珍貴、獨特的人類文化遺產。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文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所必經的神圣儀式。海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和秘書長王建成從事黎族研究20多年,他介紹說,黎族婦女文身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1949年以前,15歲左右的黎族少女一般都要由祖母、母親、姑母、姐姐、大嫂等親近女性為其文身。過程首先用染料在受文者待刺部位畫好美麗的圖案。然后由施術者一手持藤刺,一手握拍針棒,沿圖案紋路打刺。藤刺刺破皮膚,擦去血水,在創口處立即涂上染料。待創口愈合脫痂后,即現出永不脫落的青色花紋。
1949年以后,黎族的文身習俗逐漸消失。目前黎族文身只存在于一些年老婦女身上。王建成對記者說,目前海南黎族文身老人大約有2000多人,絕大多數為七八十歲的老人。記者在昌江七叉兩天的調查中發現,最年輕的文身婦女是1951年出生乙洞村人何桂蓮。
千人工程保護黎族婦女文身
由于黎族文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而承載這一黎族文化瑰寶的又多是古希老人,怎樣保護文身文化顯得迫在眉睫。
對于黎族文身的現實情況,省政府提出要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黎族文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等各工作。
在省文體廳、省民宗委支持下,省民族學會組織實施的“千人工程”于今年7月中旬開展。在省民族學會會長王學萍指導下,王建成帶領一個調查記錄小組,深入海南黎族居住地,以文字、圖片和影像的方式記錄保留黎族文身這種寶貴的文化。
王建成告訴記者,我們力爭采集到一千多位文身老人的紋身信息,為以后的黎族文身文化的保存和研究提供詳實的資料。
8月7日,調查小組來到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王建成介紹說,七叉鎮是黎族文身文化保存得較完整的地方,老人身上的文身線條清晰,這里有美孚、杞、哈等三種方言,這里不到兩萬黎族,就有幾百位文身老人,大概占全省的1/5。
負責接待的鎮武裝部部長符建明告訴調查小組,半個月前在乙件村接受文身記錄的一位老人剛剛去世。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小組成員一陣沉默。大家還清晰記得,當時那位老人要求自己的孫女攙扶著自己,前去接受記錄的情景。王建成感慨地說,如果十年之后有機會再來,估計一半紋身老人都不在了。
王建成還說,黎族文身老人現主要分布于昌江、東方、樂東和白沙等地,有些地方比較偏僻,記錄工作難度大,特別是后期,可能翻山越嶺一天只能記錄到一位老人;另一方面,海南省保護黎族婦女文身文化的行動,在社會上還存在著爭議。有的黎族青年特意把母親從外地接回家,接受文身記錄,有的出于種種顧慮對記錄小組不大熱情。由于各種原因,漏拍漏記的情況難以避免。
七叉鎮重合村村干部符桂英向記者表示,在記錄重合村文身老人的當天,漏掉了10多位老人,她們有的參加親人葬禮去了,有的在外面勞作,其中還有一位8月底就過100歲生日的袁拜年老人。
結束第一天的工作之后,太陽已經呈現西沉之勢,負責攝影工作的王曉斌對記者說,黎族文身文化就像夕陽一樣,消失是不可阻擋的,但是夕陽會在明天重新升起,而黎族文身將會隨著最后一位文身老人的去世而走進歷史。那時,我們就再也看不到真實的黎族文身了。[page]
文身老人
文手腳
文化“活化石”兩位文身老人逾百歲
文身老人用自己的生命承載著黎族文身這一罕有而寶貴的民族文化,她們無疑是偉大而珍貴的,堪稱展現黎族文身文化的“活化石”。然而由于多種原因,在七叉鎮,很多文身老人生活艱辛,政府社會福利保障工作也有待進一步改善。
七叉鎮重合村里,文身老人袁拜壓的戶口本上寫著1903年出生。孫子小趙說,107歲的奶奶身體很好,雖然雙目失明,但能聽會說,堅持自己做飯洗衣服,做晚輩的把菜買好給她就行了,老人還種些自己愛吃的地瓜和芋頭。目前,袁拜壓領著百歲老人津貼,每月200元。
村里還有另外一位百歲文身老人符拜芳,村民們都說她今年102歲了,并把她推薦給文身調查記錄小組。這位老人的面頰、頸部、胸部,還有手部和腿腳都文有清晰的美孚方言樣式的文身,但由于年紀過大,行動不便,平時只能躺在床上休養。
符桂英告訴記者,村里的文身老人很多屬于孤寡老人,生活上很困難。七叉鎮武裝部符部長對記者說,鎮上還沒有專門針對文身老人的特惠政策。
另外,文身老人身上還保持著黎族人民勤勞的優秀品質。老人們大多堅持生活自理,辛勤勞作。付桂英說,文身記錄小組在重合村那天,有四五位老人因在外勞作而錯過了記錄。
在七叉鎮乙洞村,記錄完成之后,66歲的文身老人何愛花跟記錄小組成員一一握手,說著再見。望著老人遠去的背影,記者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與質樸熱情的黎族文身老人相見。
(人民網)
相關鏈接
文身傳說
村寨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泛濫,老先與荷發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后代,妹妹荷發文身文臉,使哥哥不能相認,于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
文身是一件很純潔的事,要選吉日,還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還要選日子,如龍日、豬日、牛日,但不能在蟲日刺文,那是要被蟲咬潰爛的。不同支系的黎族有著不一樣的文法。
古老而獨特的文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輕女子幾乎不再去文身,手藝也已在失傳。
文身儀式
儀式需要選擇秋天中的一個吉日才能舉行。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儀式。在女孩的房間中,主文婆用雞毛或燈心草蘸著干香草加炭灰漚制成的藍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臉、頸、身體和四肢上描畫出代表本支黎族圖案符號的文圖。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葉做的文針按所畫文圖一針一針地文刺……等文水滲入女孩的皮膚中,刺上的文身就會終生保留下來。
文身刺好后,主文婆還會用龍眼樹葉煮成的水為女孩擦洗身體,以防感染。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