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文昌旅游景點介紹
面積:2346平方公里
人口:502807人
歷史悠久,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建,稱紫貝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改稱文昌縣,歷經二千余載。文昌在海南島東北部。地處東經11028~11103,北緯1920~2010。東西寬63公里,南北長95公里。縣境地貌呈半月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自西南向東北沿海傾斜。東北部為海積平原,西南部屬半丘陵地帶。中部從抱羅至翁田形成一較高的臺地。除鋪前、錦山、湖山、 馮坡等鄉鎮及羅豆農場平坦外,其余均為低丘陵地帶。境內最高點為銅鼓嶺,海拔388米。該縣轄22個鎮、3個鄉,有265個管理區,3638個村(居)委會、4個國營農場、1個國營林場、1個國營華僑農場、3個縣屬農場。市政府駐文城鎮, 距省會海口市73公里。境內公路四通八達,現有主公路29條,通車里程1285公里,每個鄉鎮均通車。 向西、向南均可接通海榆東線和東線高速公路。西北角直至東南角的環海地區,海運更是方便異常。
是海南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和將軍縣,是被世界譽為東方奇跡——宋氏三姐妹的故鄉。國外,特別是東南亞一帶,文昌市更是名聲遍傳。文昌市歷史悠久,據《瓊州府志》記載,文昌市的前身是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置的紫貝縣,屬珠崖郡。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漢元帝接受賈捐之建議撤銷珠崖郡后,紫貝即成廢縣。一直到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才在紫貝縣故墟上設置武德縣。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名為平昌縣。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改名為文昌市。據清代所著《廣東考古輯要》載:“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曰文昌,以縣南文昌江設名”。文昌江即今文昌河。看來,說文昌是以水命名是符合歷史上命名習慣的。自唐貞觀元年改名后,文昌市建制并縣名一直沿用。1995年1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文昌縣,設立文昌市(縣級市)。文昌市歷代縣府所在地均設在文城鎮。文城鎮歷史悠久,至今還保存著宋、元兩代縣衙舊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而始具規模的城鎮建設, 是始于明代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至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拆城墻,砌護河堤,并在“ Y”形的文昌河兩岸建成了便民街、三角街、竹行街、樹東街和兩個小碼頭。解放后,城建規模逐年擴展,構成了一座具有南國水鄉特色的“椰鄉”和“椰鄉”之城。文城鎮歷來是文昌市教育事業的中心。據縣志記載,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知縣梁健安將書院義學合為一,改名“至公書院”,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改名“蔚文書院”,為古代文昌的最高學府。現文城鎮有海南外國語師范、文昌市教師進修學校兩間中師學校和文昌中學、文昌華僑中學、文城中學三間完全中學。文昌中學是海南省乃至全國的有名中學。
境內主要河流有5條:文教河全長56公里,發源于瓊山市樹得頭,注入清瀾港,是文昌最大的河流。珠溪河全長48公里,注入東寨港;石壁河,全長34公里,注入長歧港,1974年裁彎取直改注入新村港。文昌海岸線長達210公里。清瀾港為文昌最大的港口,為海南省五大樞紐港之一, 國家一級開放口岸,現有碼頭泊位5個,設有可泊5000噸級的碼頭。
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有鐵、鎢、鈦、鋁、鋯、石英沙、紅藍寶石、高嶺土、 獨居石和水晶等十余種。有林木植物5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10多種,被列為商品材的有胭脂、 青梅、母生、菠蘿蜜、荔枝、龍眼、海棠、苦楝、相思、木麻黃和按樹等。海域面積4600平方海里,水產資源豐富,魚類800多種,數量較多的有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鯧魚、鯊魚、海鰻、 馬鮫魚等。對蝦、龍蝦、毛蝦、墨魚、魷魚、鮑魚和螃蟹等也是較多的海產品。
旅游景點包括:銅鼓嶺自然保護區、東郊椰林、宋氏祖居、文廟、八門港紅樹林等為文昌縣的旅游景點。土特產品有椰子、椰茸、椰雕工藝品、龍蝦、鮑魚、咖啡和文昌雞等。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