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海南,你最先會想到什么?碧海藍天,椰林晚風,還是天涯海角?有人說了,民以食為天,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海南的美食。
海南粉
當地人將海南粉當早餐吃,當正餐吃;平常吃,過節吃;自己吃,待客吃。就像廣州人請朋友上自家時常說:“到我家飲湯!”一樣,海府人說的是:“上我家吃粉!”
海南粉(資料圖)
吃海南粉,找的不是那些頗具規模的飯館、酒店,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大排擋、路邊攤、小餐館。越是這樣的地方,做出的海南粉越地道、越原汁原味。
未嘗其味先聞其香,小小的一碗海南粉里,配料還真不少。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豆芽、蔥花、竹筍、牛肉干、酸菜……將這些配料和米粉拌在一起,配以相應的佐料和芡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海南粉就完成了。
海南粉其白如雪,其細如絲。也正是海南粉的細,才使其容易入味,與佐料拌勻后醇香撲鼻,余味無窮。
除此之外,吃海南粉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配菜——貝湯。
貝湯,又叫海螺清湯,是不加任何調料,用新鮮的貝類煮成的湯。一邊吃著海南粉,一邊喝著貝湯,是海南人早點的經典搭配。在海南粉快吃完的時候,將一小碗熱騰騰的貝湯倒進粉中,更是滿口噴香,回味無窮。
海南粉究竟與其它米粉有何不同?它大受歡迎的奧秘又在何處呢?
海南粉的制作過程中包括發酵環節,用發酵過的大米做出的米粉不僅口感甜滑、筋道、不易斷,還富含多種氨基酸,對健康十分有益。
將大米用沸水燙過,再用50-60度的清水浸泡4-5天,然后磨成米漿,再裝入布袋擠壓成含水量50%的干漿。之后再經過一系列加工,將米漿擠壓成粉條狀。
將用沸水煮過的海南粉用冷水過一遍后撈出,這時的海南粉才算真正制成。從最初的發酵到成粉,一般都要經過一個星期以上的時間。
刺鮑魚
渾身是刺,形如刺猬的刺鮑魚也是海南一大美食。
刺鮑魚又稱刺豚,是生活在海洋底層的魚類。在受到驚嚇或者發怒的時候,刺鮑魚會吸入大量水分或空氣,使自己身體膨脹,并豎起身上的硬刺,以起到防身的效果。
刺鮑魚產自深海,打撈時間長、數量少,所以,很多賣刺鮑魚的地方都是要提前預定的。要想吃刺鮑魚,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身上的刺連著魚皮一起包掉。再將里面的魚肉去除內臟后,切成小塊。魚皮也不用扔掉,拔掉刺后仍然可以食用。
用刺鮑魚和鴨肉精心熬制的靚湯,不僅味道鮮美、氣味香濃,營養價值還十分豐富。刺鮑魚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用刺鮑魚魚皮熬制而成的刺鮑魚粥,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具有美容、養胃的功效。
檳榔花
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藥之一,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檳榔能下氣、消食、祛痰,還有驅蟲等癥的效果。
檳榔樹是屬于棕櫚科植物,本身是雌雄同株,每到花季的時候,就會綻放出一朵朵白色的花朵,至于食用的部分,就是尚未抽出的雕花,而且它還有一個可愛的俗稱,叫“半天花”。食用的檳榔花,主要是以鮮嫩的雕花為主,制作的方式,分為熱炒與涼拌二種。
檳榔花,其味甘、平、入胃,肺經,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檳榔花與豬肉煲湯,有清熱止咳、潤肺養胃的功效,生檳榔花是不能吃的。
檳榔花煲豬肚如何做呢?將檳榔花切成小段倒入鍋中,隨后放入豬肚,加少許姜片和胡椒,這是制作檳榔花煲豬肚需要的首要的幾樣原料。小火煲至一個小時左右,再根據個人口味添加鹽和糖,這道頗具特色的檳榔花煲豬肚就可以出鍋了。
無論是快炒,或是涼拌,檳榔花餐最主要的是要保留花本身的香味,才能彰顯其特色,所以建議您,調味時,口味不宜過重;烹煮的時間也不宜太久,這樣才可以在您神奇的雙手中,變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檳榔花餐。
五腳豬
五腳豬的名字很怪,怪就怪在第五只“腳”上。據說五腳豬是野豬和家豬的后代,像野豬一樣腳短小,嘴尖且長,喜歡在野外到處拱土覓食,走起路來嘴巴貼著地,嘴不離土,從后面看就像五只腳,所以有的人認為它的嘴也是一只腳,就稱之為“五腳豬”。
五腳豬(資料圖)
雖然現在五腳豬都家養了,可是當地人仍然將五腳豬散養在樹林和山上,一般人根本抓不住它,正因為行動敏捷,所以五腳豬的皮厚油少,肉質結實,鮮嫩爽口。不管是白切、燒烤或紅燒都味道具佳,風味獨特。
將待烤的五腳豬用鐵簽固定好后,首要的一步就是刷醬,將用蒜末、姜末、海鮮醬以及腐乳等佐料一起調制而成的醬料,均勻地涂抹在五腳豬的內側,再經過半個小時腌制,使之入味。這樣烤出來的五腳豬,口感更佳,味道更鮮美。
很多燒烤類的食物都采用天然的荔枝木炭,由于是荔枝樹干所燒成,所以用荔枝木炭燒烤出來的食物在原有的味道上又有了一種清淡的果香。
采用荔枝木烘烤的五腳豬,香脆松化,還帶著縷縷荔枝木的清香。蘸點白糖,香脆的乳豬片即溶在嘴里,肥而不膩,滿口盈香。
烤五腳豬除了直接沾糖吃,還可以像吃烤鴨一樣,用荷葉餅卷著豬肉、黃瓜條以及蔥絲一起吃,這樣吃烤五腳豬也別有一番風味。
革命菜
戰爭年代,戰士們以野菜充饑,如今,吃野菜又成新風潮,當年戰士們所吃的野菜也被稱作是“革命菜”。
革命菜以其豐富、水靈的外觀、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們的喜愛。革命菜具有健脾消腫、清熱解毒、治感冒發熱等功效 。含蛋白質、粗纖維、胡蘿卜、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每年春、夏、秋三季,可摘它的嫩莖葉、幼苗、炒著吃,葉子綿綿的富有肉感,葉柄脆脆的,甜滑可口,味道極美。
革命菜做法很簡單,只要放少許油,再用蔥姜蒜熗鍋,隨后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鹽、糖、味精,大火爆炒,一盤清炒革命菜就可以出鍋了。
革命菜除了清炒,做法還有很多,但最受當地人歡迎的,還是這種簡單方便的清炒。這樣做不僅能夠保留住革命菜的原汁原味,也能使革命菜的營養成分不被流失。看來,野菜以“天然、野生、綠色、無公害”已經成為海南美食的新寵,也成了清熱解毒的良藥。
雞屎藤
雞屎藤是一種蔓藤類植物,喜歡生長于氣候溫熱、潮濕的灌木叢中,或者樹的根部,生命力很強,易于存活。只要用手指將它的葉子搓爛,就可以聞到一股類似雞屎的臭氣味,雞屎藤的名字也正是因此而來。
當地老鄉說,雞屎藤名字不大好聽,但久聞起來就會覺得味道清香,雞屎藤制作的粑仔百嘗不膩,成為當地家家戶戶的拿手菜。
雞屎藤粑仔的做法可不像革命菜那么容易,首先要將郊外采回的雞屎藤洗干凈,把葉子不分老嫩一片一片摘下,然后把葉子剁碎待用。之后,將大米洗凈泡上半個小時,與剁碎的葉子一起放在石磨里磨成米漿。這是雞屎藤粑仔制作的關鍵。
米漿磨好后,將擠出水分的濕米粉團加上少許干米粉,雙手再用力揉約十分鐘。
接下來要把這些面捏成小粒,這些被捏成南瓜籽大小的面球就是當地人所說的粑仔。粑仔捏好后,就可以下鍋煮了。差不多煮熟時,在鍋里加適量的糖和姜,這就是雞屎藤粑仔最傳統的做法。
雞屎藤作為一種有藥效的植物,有滋陰壯陽、 補氣補血之功效, 并且氣味香醇,雞屎藤仔湯一直是人們喜歡的食物,特別是農歷七月初一,瓊海市家家戶戶都要吃一碗雞屎藤仔湯。因為雞屎藤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潤肺醒腦等功效,被民間又稱它為“土參”,是海南人的消暑佳品。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