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九日,一些游客路經海棠灣入口時,在優美的園林中攝影留念。 本報記者 蘇建強 攝
本報記者 劉貢
她為什么會有一個詩一般的名字?她跟海棠花是什么關系?古老的海灣為何會在這個世紀蘇醒?追溯這一個個問題,就如同翻開海棠灣那本塵封的歷史,又一次發現驚喜。
從“后海”到“海棠頭”
很多城市都有“后海”,最著名的是北京什剎海,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塊水面組成“后三海”,與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區別。
三亞也有后海。很多老三亞人提“后海”,馬上想到海棠灣。像三亞其他一些海灣一樣,民間都有約定俗成的叫法,例如“南邊海”、“北邊海”、“大東海”等等。
原三亞市史志辦主任,三亞文史專家周德光考察后認為,“后海”地區1951年隸屬于三區(后稱藤橋區)藤海鄉(也稱后海鄉),該鄉行政職能主要管海洋與漁業。1957年并入南海鄉,歸三亞鎮管轄。1959年,隸屬藤橋公莊(藤橋海燕公社)1959年11月隸屬林旺王公社(后為林旺區)。“后海”概指東起藤橋三合港口,西止琊瑯灣角這一域淺海。
周德光描述當年的“后海”:灣寬波平海晏,灘岸緩坦,漁船可以憑小艇靠岸,進行漁貨交易。就在交易“市場”不遠的海灘邊,正好有一棵茂盛的海棠樹。漁船上的漁民就在樹下休憩、用餐、乘涼、交易。漸漸地,大家自然而然地叫出一個新地名———“海棠頭”。海南話說“海棠頭”,即海棠樹下的意思。
1950年代,“海棠頭”是三亞周邊一個很出名的地方。漁汛季節,十分熱鬧,于是人們一般都不太使用“后海”這個名字了。
記者查閱有關海棠樹的資料,發現與海棠同名樹種很多。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花果可供觀賞或入藥。周德光認為,本地海棠舊稱“海棠木”,學名“瓊崖海棠”。它根如鋼纜,深扎地下,且耐高溫、干旱,耐瘠薄鹽堿,抗風防沙力強。
海棠灣人對海棠有極深的感情。因為海棠油可制肥皂,在海棠油中摻入硫磺可治瘡疥。海棠樹皮刀口流汁凝成的膠質,是農村土法常用治熱毒瘡癰的圣藥。海棠木材質堅韌,是造船、車廂、家具、建筑的優良用材。
據海棠灣的老人說,過去一些外地漁船行至此地鐵爐港,還喜歡取海棠油用作燃料。又因為遠近以海為業的人,紛紛采伐海棠樹來造船。久而久之,村里的海棠樹越來越少了。
從農貿交易到休閑度假
直到1990年代,三亞市政府主持《三亞市總體規劃重大調整(1995-2010)》,調整方案確定要在藤橋、林旺一帶海灣大開發,重新將它命名為海棠灣。
據原三亞市委副書記、政協主席陳人忠回憶,取名之時也經過了充分研究,由于此海灣連接林旺、藤橋兩個區地界,不宜偏頗其中一區,考慮到“海棠頭”的名聲在外,故認為取名海棠灣最恰當。
周德光說,舊名“海棠頭”,質樸天成,貼近生活,源于生態,富有鄉土民俗氣息。新名“海棠灣”,堂皇高雅,開放包容,既承傳歷史,又升華現實。
實際在區劃上,海棠灣鎮和南田農場統稱海棠灣地區,土地面積約253.8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由原藤橋、林旺兩鎮合并而成海棠灣鎮是座新鎮。海棠灣鎮與陵水英州鎮、保亭三道農場、南田農場被稱為“兩鎮兩場”,是瓊南一帶農副產品、生產生活用品的集散地。
今天從東線高速路過此地,一座名為“海棠灣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的大樓十分引人注目。海棠灣作為三亞東翼重要的反季節瓜菜基地和供港澳無公害瓜菜基地,瓜菜交易量巨大。這是三亞東部一處集收購、保鮮、加工、批發、倉儲、零售等一體的全國性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
2005年,海南省政府、三亞市政府提出開發海棠灣旅游度假區設想,受到中國數家大型企業的認同和參與,海棠灣開發的前期工作正式展開。經過數輪規劃,海棠灣總體定位為“國家海岸”———國際休閑度假區,引入世界級品牌酒店。
海棠灣規劃范圍南起亞龍嶺,北至三亞市界,西起東線高速公路,東至海邊,包括南田溫泉和蜈支洲島,總面積為98.78平方公里。分區規劃范圍為濱海一線沙壩地帶和其它近期需要發展的用地,總面積為28.92平方公里。
如今,一家家世界級酒店品牌閃亮登場。
從神話傳說到文化品牌
海棠灣也有令人神往的美麗傳說。很久以前,椰子洲島附近的漁民遇到困惑就向海神求助,當地的王娘母(巫婆)告訴漁民,海龍王的美六(妻子)死了,只要給海龍王送去一個年輕漂亮的佘蕹(未婚姑娘),他就會收起魔法,讓漁民恢復往日魚蝦富足的日子。為了漁民的利益,這一帶的佘蕹都紛紛自愿獻身。大家決定,由王娘母拋檳榔,哪位佘蕹接住了就嫁給海龍王。最后,檳榔被一位叫“海棠”的姑娘接住了。此時海棠已有了一位心上人阿明,但海棠毅然告別心上人,投入海底。第二天東方日出的時候,漫天霞光,海棠花同時綻放,人們又重新在這片海灣捕撈到魚蝦。
這當然只是個民間神話傳說.但今天,海棠灣開發建設正在熱火朝天,僅看那些酒店和文化項目設計規模、感官效果,又何止一個南海龍宮?
按照規劃,海棠灣要樹立特色、精品意識,打造世界級品牌,把創造特色作為海棠灣建設的生命,強化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聯動魅力。
當高檔的休閑度假場所建好了,夢幻娛樂社區開放了,奧林匹克精神永存了,老百姓安居樂業了,海棠灣該如何形容和概括呢?經濟學者蘇東波認為:“寫詩要有意向,人要有氣度,海棠灣也要提煉其文化品牌。”
周德光建議,在海棠灣營造一大片“瓊崖海棠林”,以此作為全島海防林合攏的綠寶石地段,也作為海棠灣的花木生態大公園。同時開發海棠文化,大力提高開發區的地方文化品位。
(本報三亞11月11日電) (本文來源:南海網-海南日報 )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