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套題圖片(上),宋光明的國畫作品;套圖圖片(下),宋光明近照,海南日報記者 岳嵬 攝;文內配圖為何昌林作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昆 岳嵬
他收藏國畫和書法作品已經有些年頭了,手中有數百幅國內名家的國畫藏品。他的收藏未必花錢,因為許多與他接觸過的畫家,感動于他的熱情誠摯,最終都成了他的朋友,藏品多是贈予的情誼之作;或是他之前看準的畫家尚未成名之際,以不多的價錢收入囊中。如今這些國畫市場價格已經翻了幾倍、十幾倍。
初冬的西昌,陽光靜靜灑落在瀘山腳下、邛海之濱的淡堂·今日藝術館,涼山州工商聯主席、美協副主席宋光明悠然愜意置身其間,向海南日報記者敘說起他與眾不同的收藏經,饒有趣味。
宋光明藏畫從學畫開始。他在學畫的過程中藏畫,在藏畫的過程中學畫,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癡愛丹青
宋光明的主業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工商聯主席,聯誼全州工商界企業家發展涼山州經濟。他癡情國畫,對國畫有獨到的認識。
中國畫收藏市場曾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畫的創作時間短、易模仿,因此造成價值空間小、市場混亂的局面。對此,宋光明的看法是,前些年的市場炒作使得市場良莠不齊,而中國畫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講求的是“一氣呵成”,創作時間看似很短,實際上考驗的是畫家的“功底”,這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宋光明與丹青結緣,更多是出于他對丹青的熱愛。他在涼山民族師范上學的那些年,學的是美術專業,1980年代又當上了小學美術老師。一次他任教的昭覺縣(老涼山州府)要舉辦一次畫展,宋光明想參展,可拿不出象樣的作品,內心很糾結,他從此立志要學好畫。學國畫的最初他臨摹掛歷上的鄭板橋的竹子,想起來都發笑,“先把掛歷上的竹子用鉛筆勾,再把墨填上。沒有紙經常印在玻璃上。”
1980年代川西的小縣城昭覺,以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了全國各地一批批著奇裝異服,留瀟灑長發的畫家,宋光明便忙著向畫家老師討教、學畫,還主動幫畫家搬行李,找模特,來來往往久了,畫家老師便隨手將剛畫好的畫送給了他。這稱得上是宋光明友情收藏的起始。
宋光明多年的好友,涼山日報副總編輯何萬敏初識宋光明正是通過他的畫作,“那時他還在涼山州一個貧困縣的小學當老師,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20來歲的毛頭小伙學畫幾年,就堂而皇之地舉辦個展,成為昭覺縣開天辟地的事,引起的轟動效應可想而知。”
當年他賣了珍貴的自行車辦個展。從那時起,他就沒有丟過畫筆,無論在團州委為青年人辦事還是現在在工商聯忙得不亦樂乎,他一直看重他手下的筆墨情趣,并笑稱不畫畫連命都沒有了。
“我畫中國畫是‘眼高手低’。”宋光明不斷地提到這個詞,中國畫的好壞不在于一幅作品畫了多久,而在于作品落筆前的眼界是否高,也就是畫出感覺來。“懂得欣賞最關鍵。”因為追求“眼界”的高標,擅畫殘荷的他,不知多少次撕毀了自己略有不滿意的心血之作。
情誼收藏
宋光明與知名畫家李金遠的相識,有一段美好的緣份。1986年底,老宋一位在餐館收賬的朋友突然打來電話說,著名畫家李金遠來布拖了。聞訊搭上一輛運煤車趕來布托的宋光明卻撲了個空,李老師剛走。但李金遠在路上聽聞宋光明的來訪,很感動,硬是轉回布拖與宋光明見面,還改變了去西昌的行程,來到了宋光明的住地昭覺,這次失而復得的機會讓宋光明欣喜。他不僅從李老師那里取了畫畫經,更重要的是,李金遠還以自己由工人到畫家的自學成才路向宋光明現身說法。這讓宋光明鼓足了勁:自學加努力也能畫好畫。
“李老師不光送了我幾張小畫,他還一邊畫畫一邊講授,并在我的畫作上當場修改,這種教學方法比上課還管用。”當年李老師教學的情景,宋光明歷歷在目。
宋光明最欣賞的一位畫彝族題材的畫家,是四川畫院知名畫家何昌林。他收藏了何昌林的彝族題材小品《思想者》和老舊竹麻紙白描的彝族姑娘作品。何昌林曾在涼山州生活多年,在彝鄉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被稱作是“一個真正觸摸到大涼山魂靈的畫家”。
“這是一位能稱兄道弟的畫家朋友。”宋光明深情地說,“他在涼山州和我們一起時,大家不覺什么,分別多年以后,才感覺到他的好。”老宋感嘆,那時去何昌林家喝酒吃飯很隨便,有時就一碗面條,大家親如兄弟。他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淡,唯獨對自己的藝術追求,較真,苛刻。
離開涼山州后,何昌林被調到了四川美術出版社。有一次宋光明到了成都何昌林的畫廊,看了他的作品十分震驚。“他的畫進步太快了,相當有功底,特別是白描中結合了中國歷代大師線描的細膩手法,詼諧生動。”宋光明當即用數千元收了一幅何昌林的作品。何昌林說,“這不是錢的問題,你收我的畫是情誼,比別人收我的畫還要高興。”次日何昌林又將一幅自己的作品贈予宋光明。
在宋光明收藏的“潛力股”畫作中,還有幾幅稚嫩的花鳥畫作品。這幾幅作品,出自樂山師范美術學院的學生張廷玉之手。“當時去他們學校,發現小張的畫不錯,很有靈氣,就花了數千元收了他三幅作品。”宋光明說,勤奮善學的學生需要認可和鼓勵,他當學生就時常夢想能有人收藏他的畫,那是何等榮耀。宋光明不僅自己買學生的畫,還鼓動身邊的企業家朋友這樣做。
小舅指路
開館一年來,依偎在風情小鎮懷抱里的淡堂·今日藝術館———中國美協巴蜀創作中心西昌基地,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提供了安逸的創作環境。藝術館的主人,從事餐飲酒店行業的企業家寧家鴻,就是受到宋光明影響的國畫收藏“高足”。
寧家鴻的館藏畫上常常會蓋上一個別致的收藏印章“小舅指路”,這小舅,指的就是宋光明。宋光明與寧家鴻并非親戚,何來小舅?寧家鴻操著四川方言笑言,宋光明是我收藏的引路人,對我影響很深,感情親如小舅。
在藝術館的二樓,滿滿匝匝,或掛或臥都是寧家鴻的國畫藏品,吳長江、尼瑪澤仁、孔奇、趙占東、梁時民等全國各地的著名畫家的作品,大大小小有上千幅。
“最開始我對國畫一竅不通,小舅認識的畫家們采風回來畫畫送給我,我不要,嫌太小了。小舅訓導我,畫不是以畫幅大小論,要懂得國畫的內在價值。”經過幾年的熏陶,從最初的什么畫都收,到如今的經典收藏,繼而主動邀請全國畫家到西昌辦畫展,促進當地的藝術交流,寧家鴻成了名副其實的懂品畫、懂藏畫、樂為國畫藝術傾情奉獻的儒商。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