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西海岸慢行道
海口慢行系統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
增城綠道
為做好海口建設慢行系統的規劃建設及宣傳推廣工作,近期,市旅游委員會組織規劃設計單位及四個區旅游部門的領導一行14人,赴廣州增城市,開展了為期2天的考察學習。
考察團一行先后實地參觀了荔新公路景觀林帶、市民花園、增城廣場以及蓮塘村綠道、小樓人家景區、東西境古街等地,詳細了解增城綠道建設、宜居城鄉建設和鄉村居住環境情況。考察團人員認為,增城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觀,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道,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城綠道集城市日常文化、運動、旅游、休閑、商務等功能為一體,通過建設自駕車游綠道、自行車休閑健身綠道和增江畫廊水上綠道,使之成為“市民休閑健身之道、旅客觀光消費之道、農民增收致富之道”,切實做到以綠道建設提升城市未來競爭力,深化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考察人員表示,增城的綠道建設思路,十分值得海口認真學習借鑒。
增城綠道提供了旅游發展新樣式
所謂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鐵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內設可供游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線路,連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民居住區。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非機動車途徑和停車場、租車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設施及綠化緩沖區組成。
自2008年起,增城沿城鄉主干道陸續建設了100公里的自行車休閑慢行道和200公里的自駕車游綠道,探索出一條生態化、人性化、產業化、市場化、效益化的新路。已建成的200公里的綠道沿途規劃設計了風格迥異的4種觀光帶和不同景觀的8個主題路段,形成了“綠上添花”的獨特景觀。每隔3至5公里,林帶就選擇紅、黃、藍、紫、紫紅、白等不同花色、不同花期的觀花樹種,處處精彩。
近年來,增城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漸漸感受到發展“低碳”綠道游所帶來的效應。其中,尤以單車道觀光游最為顯著。這條被譽為廣東最美的單車道,一邊是碧綠秀麗的清溪小河,一邊是繁茂綿延的山林,與機動車道完全分離,讓游客可安心地騎車“慢游”。自行車休閑健身道投入使用以來,吸引了眾多珠三角游客、自行車愛好者以及健身愛好者前來游玩,僅荔城街路段今年上半年就已接待近4萬游客。
增城充分利用山水田園的生態資源稟賦,瞄準健康休閑生態游這一新興旅游產業,建成了江河岸山水、田園風光、果園紅荔、竹林幽徑、農家風情融為一體,具有觀光、健身、休閑功能,形成了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增城旅游綠道既致富了農民,又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宜居城鄉建設,為海口慢行系統規劃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海口慢行系統形式多樣突出特色
考察團認為,海口慢行系統建設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規劃建設的原則,把慢行系統的建設與景區點和文明生態農村的規劃建設結合起來。結合農村居民點、景區點和果園建設休息驛站(碼頭)和配套設施,圍繞“衣、食、住、行、娛、購”等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線景區點、村莊逐步打造成為生態旅游的節點和驛站,讓城市人留下來消費,讓沿線社區居民就地創業和就業。
慢行系統應形式多樣,功能各異,根據各區(鎮、街)的自然資源和地貌條件,結合沙灘、農田、村莊、江河水系和林地園地等,對不同地段的慢行道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整治,讓慢行道呈現多重的精彩。
慢行系統建設應充分發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內涵,因地制宜,積極采用本地樹種和本地材料,串聯具有地方歷史文化的節點,提高人民的地方歸屬感和自豪感,讓慢行道展現地方的風情。對于慢行道途經的社區、村莊,結合文明生態村建設,重點整治環境衛生,杜絕亂堆亂放,增加綠化種植、修建運動場地、整治建筑外墻。慢行道兩側,在樹種單調稀疏路段加種開花喬木,修剪過低分枝。在自駕車旅游大道兩側添加綠化廊道,在山邊、水邊、村邊、果園、田園等生態廊道內增加自行車、行人通道(路徑),在綠道沿線增加標志線和打造游憩節點,走出一條營造環境、發展旅游、帶動農村型社區經濟發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徑,凸顯“歷史人文、生態休閑”的特色。
變“廢”為“寶”構建觀光消費之道
考察團建議,堅持在慢行道、休息驛站、游客服務中心建設中,基本不新增建設用地,不向農民征地,少向農民租地,由政府負責補貼基本建設費用,由農村集體提供閑置、廢棄土地或閑置房屋,建成后交由農村集體經營或者共同委托市場主體經營。盡量利用綠道沿線的荒坡地和舊廠房、舊民居,變“廢”為“寶”,建設體育健身、文化娛樂和服務設施,讓慢行道既是市民健身休閑之道,也是文化體驗之道、綠色經濟之道、游客觀光消費之道、居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時充分發揮沿途各類公園的游憩、保健、科普等功能,確保原有生態環境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等得到利用。定期舉辦自行車越野挑戰賽、健身巡游活動等,營造崇尚健身、參與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使慢行道成為廣大市民精神的歸宿、心靈的家園。
考察團還建議,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明確各級各部門慢行道建設工作責任,按照規劃部門統籌、各區建設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的方式進行。在自行車道、休息驛站、游客服務中心的建設過程中,由政府負責基本建設費用,由農村集體提供閑置、廢棄土地或閑置房屋,建成后交由集體股份公司經營或旅游公司經營。在規劃建設完成后提供服務時期,各慢行道所屬的自行車租賃、修理等服務全部由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確保自行車綠道旅游運營進入市場正軌。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