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B7/8版)我們借鑒國內新銳媒體“時政歷史”的概念,從新聞熱點切入,力求結合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以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讀歷史。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們連續推出了《開國大將張云逸》、《親歷大閱兵》、《建國大業背后的歷史風云》、《見證開國時刻》等專題,多角度反映了新中國艱辛而輝煌的歷史征途;在紀念南洋華僑機工歸國抗日70周年之際,海南日報重走滇緬路采訪小組從海南至云南,千里追尋,尋找曾經在滇緬公路上為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800多名海南南僑機工的身影和故事,推出了“重走滇緬路”特別策劃專題。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我們推出了《“鴿子行動”拯救盟軍戰俘》、《海南英豪黎宗彥浴血長空》等系列報道;紀念海南解放60周年之際,推出了《一個隨軍記者眼中的海南解放》、《跨海之戰》等獨家專題;紀念抗美援朝60周年之際,策劃了《從海南解放到抗美援朝》、《尋訪海南抗美援朝烈士》等特別報道。這些報道緊扣重大歷史節點,深入觸摸還原歷史細節,做出了獨家視角與特色。
提倡“溫故而知新”,為讀者提供熱點新聞背后的解密性的歷史文化新知,是《海南周刊》歷史文化報道的一大亮色。我們推出的《誰最有可能毒死光緒帝》、《1908,一項創興海南宏大計劃的夭折》、《1912,海南改省風云》、《1829,百年好官“云青天”》等原創獨家文章,對相關歷史背景、歷史事件進行了揭秘性解讀,受到了讀者的熱烈追捧。此外,依托圓明園鼠兔首被拍賣,日軍侵瓊70周年,曹操墓發現風波,《孔子》《大秦帝國》《紅樓夢》影視劇熱映,百年世博在上海舉行,圓明園劫難150周年等等熱點新聞,我們都迅速組織策劃了相關歷史人文背景專題:《大秦帝國背后的新文明史觀》、《“紅學”百年一瞥》《中國與世博的百年淵源》……
實踐證明,這樣與熱點新聞緊密結合的“寫史”新方式,受到了讀者的熱切關注和喜愛。讓歷史不再寂寞地沉睡于故紙堆,讓讀者跟隨我們的報道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穿越”,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全方位挖掘 展示海南歷史文化魅力
海南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優美自然環境,有著血脈相連的華僑文化,獨具特色的黎苗風情,與中原大地一脈相承的移民文化,多姿多彩的民居民俗民風……對海南歷史文化這座寶庫的挖掘與展示,還遠遠不夠“給力”。緊扣熱點新聞不遺余力地弘揚海南歷史文化魅力,同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責任。
2009年10月,黎錦被列入世遺保護目錄,我們迅速策劃了《解碼黎錦》專題報道,對海南燦若云霞的黎錦文化藝術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呈現;2010年下半年海南騎樓街改造工程啟動,我們推出《海南騎樓;多少繁華
優雅可重現》,帶領讀者領略百年騎樓的滄桑與美麗……我們還陸續開辟了“紅色瓊崖”、“民國海南”、“史上海南”、“海南古民居”、“美食海南”、“瓊僑印跡”、“家譜溯源”、“海南絕藝”、“海南百年文化背影”等系列專欄,力求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海南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對于熱點新聞人物,我們也傾注了極大熱情。如雷宇專訪,神七航天英雄獨家訪談;季羨林、任繼愈、錢學森、唐德剛、王世襄、錢偉長、吳冠中等學界文化界名人辭世專題報道等。在這些報道中,我們還努力探尋文化名流與海南的淵源,推出了《吳冠中與海南的畫緣》《錢偉長與海南航天夢》等報道,2009年11月16日《海南周刊》重磅推出的長篇特稿《谷牧與海南1980-1987》,真實再現了1980-1987年谷牧為海南開發建設嘔心瀝血8年的風雨歷程,更是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海南周刊》的樂活、行走、電影、收藏、藝術、悅讀、隨筆等特色文化生活版面,以時尚新銳的新觀念、新潮流、新人類、新生活報道,滿足讀者對新生活理念方式的求知欲,同樣受到了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喜愛。
100,是個圓滿的數字,但我們深知,我們其實才剛剛起步。100期,之于我們只是一個新的起點。前方的路,也許并不平坦,我們將一如既往,奮力前行。有讀者說,因為《海南周刊》,每周一成了最期待《海南日報》的日子。這份期待與關愛,正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之源。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