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里山鄉百里歌
——屯昌縣農民合唱團調查
本報記者吳清雄 吳斌 洪寶光
兩年多前那瞬間產生的激動,屯昌縣屯城鎮逢田村村民黃鮮英至今仍然刻骨銘心。
2008年8月的一個傍晚,大喇叭播放的歌聲傳遍了村子。放下手里的家務活,黃鮮英跑出去看熱鬧。只見在村頭的百年大榕樹下,縣紅旗中學的音樂老師正帶著幾名“村姑”在邊歌邊舞。姑娘們腳步笨拙,旁邊的男女老少直笑。
“來,一起唱。”黃鮮英正思忖間,那名音樂老師一把將她拉入了隊伍。黃鮮英口里推辭著,但一雙腳卻不聽使喚地邁向前去。她羞澀地低著頭,唱歌的聲音像蚊子一樣小。在老師的鼓勵下,她的聲音很快便越來越響亮,雙腿也在激揚的歌聲中邁出了第一舞步。
這一步,讓黃鮮英邁進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成為屯昌第一支“農民合唱團”最早的一批團員。
從那時起,短短兩年多時間,全縣119個村(居)委會的200多個農民合唱團便如雨后春筍般在屯昌大地涌現,兩萬多名農民像黃鮮英一樣高聲唱出了第一支歌,跳出了第一支舞。
從“觀眾”到“演員”,從“要我演”到“爭著上”——屯昌農民用握慣鋤頭的粗手,播種出姹紫嫣紅的文化之花,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
讓農民從“看客”成為“主角”
“鄰村的合唱團來‘PK’啦!”消息傳開,坡心鎮石橋村的廣場上人頭攢動,成為村民們的“快樂大本營”。
你來一首《十送紅軍》,我應一段《走進新時代》,你跳起健身舞,我展示小品……雙方各出節目,兩村對擂,演出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兩村的男女老少一齊出動,為自己的親友捧場,一人上臺,全家助陣,現場氛圍比看城里來的明星演出還熱烈……
“以前石橋村的夜晚可從不像今天這般熱鬧。那時天一黑,桌一放,圍成一圈搓麻將。自從有了合唱團,村里再也聽不到嘩啦啦的麻將聲,每天晚上都載歌載舞,還經常和鄰村的合唱團之間開展巡演和擂臺賽。那陣勢,就像過節一樣。”石橋村“村官”吳召坤說。
近年來,隨著屯昌縣的經濟發展,農民生活不斷改善,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村民們一到晚上就無所事事,致使賭博、封建迷信等滋生暗流,影響了社會風氣。
為了讓健康文化占領農村陣地,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屯昌著力在全縣開展文化下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縣里有關部門很快發現,文化下鄉的一陣鑼鼓喧天,幾番歡聲笑語,雖說確實給農民帶去了精神享受,但這種在各種節慶時點送來的文化大餐,總給人一種風一樣地來,又風一樣地去的遺憾。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黎小紅說:“文化下鄉,我們不可能天天去送,人家也不可能天天來看。所以農村的文化建設就根本而言是要靠農民自己的文化參與。于是,我們決定創建‘農民合唱團’,讓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角,建設一支不走的文化‘三下鄉’隊伍。”
2008年8月,屯昌縣在屯城鎮大同村委會逢田村試點,組建全縣第一支農民合唱團。大同村委會書記陳江從縣委宣傳部接到任務后,在逢田村發動了好幾天,好不容易才湊了10來人。
縣委宣傳部把縣紅旗中學的音樂老師請到逢田村教他們唱歌跳舞。村民們看到動真格的了,觀看一段時間后,被感染了,膽子也大了,陸續有人參加到合唱隊里面來。縣委宣傳部給合唱團成員量身訂做了漂亮的表演服裝,村民們穿上很高興。
“起先參加的人少,看熱鬧的人多。”退居二線后多次到村里指導農民表演的縣農業局干部李孝儒說,“后來,看熱鬧的人都站不住了,也都加入了我們的隊伍。再后來,大家都爭著上啦!”短短兩個月,屯昌縣第一支農民合唱團的成員便發展到120多人,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一村唱,響一點;村村唱,響一片。”為了讓合唱團在全縣推廣,在縣委宣傳部的組織下,各個鎮都包車帶著農民到逢田村參觀合唱團。“逢田村的人能唱,我們憑啥不能唱?”許多鄉鎮的“文藝骨干”在參觀完逢田村后,便開始在政府的扶持下組建起農民合唱團來。
“參加歌舞排練,讓我心情變好了,干活更起勁了,連走路腰板都比以前直了。白天哼著歌兒做農活,晚上唱歌跳舞,每天像過年一樣快樂。”南呂鎮里家村村民蔡小玉說。在她的影響下,愛打麻將的丈夫和婆家的老人、姑嬸都加入了合唱表演中。
屯城鎮大同村委會的殘疾農民徐益自幼失去雙臂,自卑曾壓得他長期喘不過氣來。自從他參加了去年村里的農民合唱團后,他越唱越想唱,越唱越起勁。他說,參加合唱團讓他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找到了人生的價值。
在許多村莊,村民們學歌學到夜深都不愿離去。經過老師的指點,村民們從五音不全、不敢張口到昂首挺胸,自信心十足。
農民的熱情讓黎小紅欣喜不已,她決定用“打擂臺”的辦法為合唱活動“火上澆油”。2008年12月,縣里在屯城鎮逢田村舉辦了第一屆屯昌縣文明生態村農民合唱比賽,8個鄉鎮的代表團共1000多人參加演出。
臺上爭輸贏,臺下再較勁。各村紛紛排練精品節目,到其他村“比拼”或巡回演出,其他村也拿出拿手節目來回應,農民的“文化之火”越燒越旺。
“農民的節目,農民演來農民看。這是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場景。”多年從事鄉村文化工作的屯城鎮文化站站長鄭俊才說,“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鄉鎮文化站長期處于‘有陣地,沒活動’的窘境。而農民合唱團切中農民的文化需求,農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既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文化產品的享受者,因而充分調動起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農民合唱團做到了我們鄉鎮文化站長期想做卻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page]讓鄉土文化登上大雅之堂
貓兒步、八字步、秧歌步,一位位“村姑”盡情扭動著美妙的身姿;犁、斗笠、鋤頭,一件件農家物品走上了"T"型臺;插秧、收割、挑擔,一個個農活變成了時尚的藝術。
在農民合唱團的演出節目中,“農民時裝秀”一出場便引來掌聲雷動。
從最初學唱現成的紅歌和跳集體舞,到自創自編“時裝秀”,短短兩年多時間,屯昌農民的文化創造力噴薄而出,不斷挖掘“原生態”的元素,吸收現代文化、時尚文化,推陳出新,展現出驚人的鄉土文化能量。
屯昌的農民合唱團成立不久,在文藝工作者的指導下,有了自編內容和自創節目,有的合唱團根據屯昌特色自編的歌舞節目《快樂小黑豬》、《臉譜》等,不但詼諧幽默,還宣傳了家鄉的物產;有的合唱團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演出,把村民家的事都唱到歌里,讓農民們樂得前仰后合;有的合唱團還巧妙地利用海南八音來為舞蹈伴奏,收到了奇特的藝術效果。
農民合唱團的節目種類變得越來越豐富,除了歌舞,話劇、快板、小品、模特秀等許多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和手段,也被“引進”到農村來。一批文藝骨干也成長起來。農民何志武創作表演的《傻子上學》等大量小品很受當地老百姓喜歡,被村民們稱作“屯昌趙本山”。南坤鎮南坤居委會的何萍每天上網查找優秀歌舞節目,下載后自己先學會,再向合唱團成員傳授,使團里的節目不斷出新。
如今農民合唱團不僅在農村演出,縣城里的一些公司的慶典等也請合唱團“助興”。去年5月,該縣農民合唱團赴海口參加“慶祝海南解放60周年合唱演出”活動,精彩演出獲得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農民們高興地說,以往是城里的文化往農村送,現在是農民的歌到城里唱。
“農村文化土得掉渣,卻美得驚人。”海南愛樂女子樂團的指導老師斯琴高娃教授激動地對記者說。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近兩年來多次下到屯昌農村親自指導農民合唱,為全縣農民合唱團的組建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個以高雅藝術著稱的省級文藝團體的教授為何愿與鄉土文化結緣?斯琴高娃說:“農村需要文化,文化也需要農村。農村有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城里的藝術工作者下鄉,能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從而使自己的作品變得鮮活而富于大地的氣息。屯昌農民合唱團在短時間內迸發出如些強勁的文化創造力,對于這樣一個新事物,這樣一種發展變化,我們能夠小看嗎?”
“給農民一塊田地,他們就能種出綠油油的水稻;給農民一個展示才藝的平臺,他們就能讓文化之花春色滿園。”黎小紅說,“我們在農民合唱團的基礎上,不斷‘升級’農村文化事業,不斷發展文化產業,讓文化大放異彩。”
從合唱表演“升級”為農民歡樂節。利用合唱活動帶來的歡樂效應,2009年7月該縣舉辦了第一屆農民歡樂節。合唱表演、藝術舞蹈比賽、瓊劇表演、卡拉OK比賽。長達3天的活動,給農民帶來真正的歡樂。
從零散演出“升級”為萬人大合唱。今年國慶,屯昌縣萬名農民紅歌頌祖國廣場大合唱。晚霞絢爛,紅旗漫卷,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屯昌有超過一萬名農民,在三個會場,通過電視傳輸,三地同聲歌唱祖國,祝福祖國母親61周年華誕,產生了轟動效應。
從農民合唱團一枝獨秀“升級”為全縣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兩年來縣委縣政府共投入1580萬元,建成文明生態村群眾文體設施籃排球場151個,乒乓球臺200多張,休閑場地96個。舉辦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賽、泛北部灣跨國體育舞蹈大賽暨海南省體育舞蹈錦標賽。打造海南首個油畫村,油畫產品遠銷歐洲市場……
“思路創新、載體創新、組織方式創新,使農民合唱團贏得了農民的歡迎,展現出了無窮的文化生命力,并帶動了全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屯昌縣委書記江華安說,“鄉土文化也能登上大雅之堂,窮縣小縣也可以辦出大文化,屯昌農民合唱團的實踐,昭示著海南文化發展繁榮的春天已經到來!”
讓歌聲把和諧撒向百里山鄉
在屯昌,農民合唱團被農民稱為“和諧的使者”,唱到哪,歡樂在哪,唱到哪,和諧在哪。
在南呂鎮,記者聽到了一個“爛仔村”變成“文明村”的故事。
南呂鎮古史村以前爛仔橫行,經常向商戶收取保護費,外地人都不敢到這里做生意。去年,村里成立合唱團后,許多平時愛滋事的青年在歌舞中變得文明了,上進了。林國道、林國旺兄弟以往在村里滋事是出了名的,自從參加了合唱團后,就像變了個人,不但不再打架斗毆,而且養了豬,種橡膠,走上了致富路,蓋起了三層小洋樓。爛仔少了,村里的客商變多了,村里經濟發展也漸漸紅火起來。
據南呂派出所指導員周飛龍介紹,目前,全鎮已有15個村(居)委會成立了農民合唱團。一年間,轄區內的刑事案件下降了25%。治安案件下降了20%。
“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屯昌縣縣長范高凈說,“成立農民合唱團,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會對農村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等‘硬建設’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對于全縣改善投資環境、樹立良好形象、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有了歌舞的熏陶,屯昌農村發生口角打架的現象少了,文明團結的景象多了;賭博的少了,助人為樂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靠科技致富的多了……
每年的三月,是南呂鎮郭石村的“公期”,往年的“公期”村里人都聚眾賭博,抬公游行,大吃大喝。而自從有了農民合唱團后,這里的“公期”有了新的內容。村里的合唱團給村民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節目,別村的合唱團也來交流演出,使農民告別陋習,享受快樂。
坡心鎮石橋村委會主任吳召坤告訴記者,自從有了合唱團,大家在一塊唱歌跳舞交流感情,鄰里關系融洽了,婆媳吵架的沒有了,偷雞偷鴨的現象也沒有了,以前因土地、林權問題引發的糾紛現在都平息了。
南坤鎮松坡村委會和嶺肚村委會以前曾積下矛盾,兩村之間的村民老死不相往來。在鎮里組織的合唱團巡演活動中,兩村村民經常在一起切磋和交流,矛盾也就漸漸化解了。
屯城鎮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送科技下鄉,縣里要發補貼,農民們才會來。而如今,利用合唱團演唱前20分鐘的時間,可以普及理論、法律、種植養殖、科技衛生等知識等。合唱團把農民們的心都聚攏起來了,百姓對政府的向心力增強了,鎮委鎮政府開展工作也順手多了。
帶來快樂,促進和諧,宣傳政策,聚攏人心,展示形象,吸引投資……合唱團的多重效應越來越明顯。
屯昌農民合唱團散發的魅力和生機,帶給人們深刻的啟示:文化的種子本來就深埋于農村的土壤之中,只要有陽光雨露,農村文化的種子就能夠萌發和成長。
相信農民,發動農民,依靠農民,當文化的力量為廣大農民所掌握,就會轉化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強大動力,使先進文化的根扎得更深,花開得更艷!(本報屯城12月16日電)
[page]農民是農村文化的主人
吳斌
農村文化建設能否推進,如何推進?屯昌縣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讓農民從“看客”成為“主角”,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文化發展繁榮的實踐告訴我們,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力量源泉,回歸群眾路線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成功之本。
當前,一些地方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整體健康發展造成了阻礙。文化部門為了占領農村文化陣地、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顯著的效果。然而,一些地方長期沿襲農村文化“行政供給”的傳統思維,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居于主體地位的是行政部門而不是農民,把農村文化建設簡單化地理解為“送”文化。送下鄉的往往是“陽春白雪”式的文化大餐,題材多是城市而不是農村,表演過程也由專業演員操持。被置于看客地位的農民只能帶著“看稀奇”的心態,被動地去“欣賞”。僅靠單向的、暫時的“送”文化,雖然能帶來表面的一時的效應,卻無法滿足農民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農村文化生活的貧乏現象還是無法根本改變。
農民是農村文化的主體和主人。對此,劉少奇同志曾經有過精辟的論述:“我們的一切,都依靠于、決定于人民群眾的自覺與自動,不依靠于群眾的自覺與自動,我們將一事無成,費力不討好。”屯昌農民合唱團的蓬勃發展,讓我們看到了與文化下鄉相輔相成的農村文化農民“自主供給”這一嶄新機制的前景。在這里,文藝節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農民親身創作,親自排演,演出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并以極大的熱情豐富表演形式,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創造活力噴薄而出。農民真正從文化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共享發展成果。農村文化建設是否有成效的根本尺度,在于群眾是不是滿意、是不是高興、是不是贊成、是不是融入。農民合唱團被農民稱為“歡樂使者”、“和諧使者”,顯示出它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旺盛的生命力。
強調發揮農民建設農村文化的主體作用,并不是推卸或減輕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責任。屯昌縣各級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農民的文化需求因勢利導,扶持、培育、壯大農民演出活動,并在此基礎上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不斷“升級”,帶來了全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偏遠小縣辦出大文化”的可喜局面。屯昌縣為我們提供了在農村文化建設中黨委政府如何作為的成功樣本。
農民合唱團所蘊含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只有始終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使農民站在農村文化建設應有的主體地位上,才能把廣大農民群眾的智慧和能量激發出來,為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這是農村文化建設實現突圍的根本之策,也是建設農村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