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國際旅游島風貌規劃(導則)》獲專家評審通過
本報海口12月21日訊(記者 張毅 通訊員 謝曦)建設國際旅游島必須有自己獨特的風貌,那么,海南的風貌格局又是什么樣的呢?21日,記者從《海南國際旅游島風貌規劃(導則)》(以下簡稱《規劃》)評審會上獲悉,國際旅游島的風貌形象定位為:陽光海島。《規劃》同時將城鄉風貌格局概括為八個字:海、島、山、水、林、田、城、鄉,并確定省域風貌空間架構為“一島、兩市、三圈、三廊”。《規劃》最終得到評委會專家認可通過。
城鄉風貌格局
海、島、山、水、林、田、城、鄉
《規劃》指出,在海南島城鄉風貌格局方面,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尖峰嶺、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外圍逐級下降,梯級結構明顯。綿延的山巒與藍天碧海互相輝映,構成海南自然風貌基底,城鄉風貌格局可以用海、島、山、水、林、田、城、鄉八個字來概括。
海:濱海城市應建海城聯系,引海入城,推城向海。利用現狀海岸打造多層次綠地開放空間,形成有機多變的城市空間景觀,營造宜人親水空間。
島:島是海南最大的自然風貌特征載體之一,國際旅游島的風貌建設要以島嶼為載體而推進。
山:重視五指山、鸚哥嶺、黎母嶺、七仙嶺等自然山體、河流水系與山區城市的有機結合,建立“山 ——— 城”聯系的空間格局來實現整體空間風貌的展現。
水:海南省主要有南渡江、萬泉河、太陽河及湖泊、水庫等水系。水域不僅是旅游的重點地段,也是海南國際旅游島風貌建設的重要區域。
林:是本省生態環境與特色風貌的主要基質,應防止過度采伐和毀林開墾而使原始森林遭受破壞,保護和恢復大量的林地,營造“城 ——— 林”交融的熱帶城市風貌。
田:切實保護城鎮組團間的基本農田,利用大量農田、綠地作為城鎮景觀格局中斑塊間的生態屏障,作為區域永久性開敞空間,塑造城鎮外圍郊野、田園風貌。
城:整體突出山水城市特征,以“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為城市風貌基本要求,塑造不同層次的山水景觀風貌,突出熱帶城市特色。
鄉:鄉村被竹林、椰林、檳榔等茂密林木圍繞,具有濃郁熱帶村落特色。
省域風貌空間架構
一島、兩市、三圈、三廊
《規劃》指出,在省域風貌空間架構方面,我省要根據海南省風貌要素的空間布局,綜合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生態保護的要求,建立全省城鄉風貌導控空間“一島、兩市、三圈、三廊”結構。
一島:海南島是風貌的物質載體,從島嶼省特點出發,將全島作為一個整體地理單元,按國際旅游島大風貌理念進行城鄉風貌的空間組織。
兩市:重點推進海口、三亞兩個中心城市的風貌建設,將兩市打造為國際旅游島風貌的門戶。
三圈:與海南自然、人工、人文的風貌空間布局相應,形成全省整體風貌塑造與保護的圈層式空間結構。包含濱海圈層,以熱帶都市和海灣風貌塑造為主;臺地圈層,即沿海平原與中部山區之間的丘陵臺地地區,以田園風貌和鄉土村莊為特色;山地圈層,是山區風貌和黎苗聚落風貌的主要分布區。
三廊:結合海南交通布局打造東線、中線和西線三大風貌走廊。東線打造濱海度假休閑走廊,中線展現民俗風情和雨林生態,體現海南的山地風貌、民族風貌,西線構建特色探奇體驗走廊。
編制意義及指導作用
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規劃》的編制是在充分解讀《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與其中確定的國際旅游島六大功能組團的空間布局及規劃控制有機銜接。
《規劃》以海南島風貌結構的三大風貌圈(濱海圈、臺地圈、山地圈)、七大風貌區(城市、鄉鎮、村落、景區、旅游度假區、產業園區、郊野風貌)、五大風貌帶、四大風貌核、三大風貌要素/符號(自然、人工、人文)、五個風貌尺度為基點,解讀風貌資源,詮釋風貌內涵,編制風貌導控。編制內容涉及面廣,信息全,對各個市縣鄉鎮風貌規劃及其它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具有較高的指導性。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