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一個個非遺項目不僅成為保亭這個中部山區民族市縣的名片,并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和農民致富
保亭:一個民族山區縣的“非遺力量”
本報記者邵長春特約記者黃青文
2010年中國海南七仙溫泉嬉水節黎族織錦、苗族染繡作品展示和技藝比賽,吸引了保亭各鄉鎮幾十名黎錦、苗繡能手前來比拼技藝。本報記者 王凱 攝
2010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獲評“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國海南“七仙溫泉嬉水節”被列入“中國十大著名節慶品牌”。2008年,保亭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在保亭,有1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4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保亭,有我省惟一一個市縣級的黎錦研究機構——新達達黎族織錦編排技術研究室;有我省第一個實施的非遺保護法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有我省唯一一個民族風情4A級景區和第一個非遺保護基地——甘什嶺檳榔谷海南原生態黎苗文化游覽區。
保亭這個只有15.6萬人口的中部山區民族市縣,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掘方面碩果累累,成績不俗。是什么讓保亭人對非遺如此情有獨鐘?非遺又到底給保亭帶來了什么?
“非遺”是保亭最好的名片
這個答案在保亭文體局副局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運新看來很簡單,“保亭這幾年經濟發展,某種程度上得益于對以非遺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重視,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潤滑劑和推動劑作用。嬉水節就是很好的例子。”
保亭黎族苗族人民歷來有舀水互潑的習俗,人們在潑水嬉戲中傳遞祝福,祈求風調雨順。為了傳承和弘揚這一民族文化,保亭將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定為七仙嶺溫泉嬉水節。而隨著嬉水節的影響力逐漸加大,保亭漸漸為人們熟知,游客人數年年遞增,2007年接待游客42萬人次,2008年達到64萬人次,2009年則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接待游客達到138萬人次。就在這一年,以旅游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首次超過了農業,成為保亭的主導產業。
為了全面挖掘整理黎族織錦工藝、弘揚黎錦文化,保亭縣委、縣政府于2005年啟動了“文化修復保護工程”,成立了新達達黎族織錦編排技術研究室,投入資金設立課題開展研究工作。這是我省迄今為止惟一一家市縣級的黎錦研究所。
陳運新說,2006年,保亭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黎族鉆木取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項目,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黎族竹木器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2009年《黎族文身》、《黎族民間故事》、《黎族藤竹編織技藝》、《黎族獨木器具制作技藝》先后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保亭作為一個把旅游作為主導產業的中部山區縣,必須重視對黎族苗族傳統文化的挖掘,把它們融入到旅游中,保亭的旅游產業才會有自己的靈魂;而旅游產業的發展,將鼓勵更多人學習傳統的技藝,投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來,這是個良性循環。
[page]民間參與和活態保護
在保亭,民間資本越來越成為非遺保護和挖掘的中堅力量。在這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檳榔谷。
開業幾年來,檳榔谷投入3000多萬元,挖掘開發了保亭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黎族紋身館、牛文化館、黎族陶藝館等多項內容。景區還招收了12位紋臉、紋身老人到景區工作。現場展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的黎族紡染織繡技藝,從各層面展示了黎族苗族同胞生產、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讓游客耳目一新,被人類社會學家吳澤霖教授譽為“海南島的敦煌壁畫”活化石,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長,使企業走出了一條特色文化旅游之路。
在保亭另一個以熱帶雨林為特點的4A級景區呀諾達,剛游覽完雨林美景的外地游客還可以在休息之余欣賞純正的黎族八音演奏。
保亭文化館館長、縣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黃呈說,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決不是放在博物館保存,而是要通過保護促進傳承,在傳承中得到保護。
新達達黎錦研究室負責人何月告訴記者,研究室成立幾年來,從最初依靠政府資金扶持,到現在可以自給自足,一邊進行生產,一邊進行研究,工作室20來個人多數都是下崗女工,生產出的黎錦供不應求。黎族織錦電腦編排新技術等研究成果,更讓傳統黎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煥光彩。
非遺帶來的觀念沖擊
目前,保亭全縣擁有黎族鉆木取火傳承人28個,黎族樹皮布傳承人30個,黎族紡織染繡傳承人749個,黎族竹木器樂傳承人25個,黎族婦女紋身23人,黎族八音165人,黎族民歌手64人。入選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鉆木取火技藝項目傳承人1名,黎族紡織染繡項目傳承人1名,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樹皮布項目傳承人1名。
2008年12月25日,保亭召開表彰大會,表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這在我省也是首次。
黎族竹木器傳承人黃照安,接過保亭縣政府獎勵的1萬元獎金時激動不已,“沒想到搞民間文化還能得到重獎!”
黃照安是海南黎族地區唯一身兼黎族樂器的收藏者、制作者、傳承者和演奏者的人,今年51歲,呀諾達和檳榔谷兩支八音樂隊都是他指導的。
不久前,黃照安就將他改良或發明的四種黎族樂器——灼吧、鼻簫、椰嗚和牛角彎申請了商標,并得到了國家商標局的認可。
無獨有偶,保亭織錦能手黃玉萍也申請注冊了黎錦“七仙人紋”商標,包括服飾、頭巾、圍裙、泳衣、背帶等25類別,并且得到了國家商標局的受理。
盡管申請商標、專利的行為在保亭的非遺保護界還存在很大爭議,如有的觀點就認為這樣只是保護了申請人的經濟利益,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弘揚,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祖輩輩繼承下來的,不應該由個人去申請專利和商標。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現象的出現也足以說明“非遺”給保亭人帶來的觀念沖擊了。
(本報保城1月8日電)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