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去年9月見諸媒體的一紙拆遷通告,到今天遍地渣土,海口曾經的美食一條街金龍路南側暫別“美食”形象。
拆遷已成事實,金龍路作為海口曾經的餐飲“霸主”地位大為削弱。問題是,作為“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大要素首位的餐飲業,在全省傾力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大背景下,人們不禁要問:在金龍路南側餐飲業暫時缺位的情況下,海口下一條美食街在哪?金龍路南側拆遷能拆出一條新美食街嗎?
臨時建筑“壽終正寢”
金龍路上的餐飲店業主們心里都清楚,金龍路南側遲早要拆。
與北側的永久性建筑不同,南側建筑均為臨時建筑,至2004年后沒有獲準續延。餐飲店與金龍路美食街開發商———海南西原實業有限公司簽訂的租賃合同到期時間多為2007年至2009年間。2007年,根據海口市委、市政府部署,海口市龍華區啟動玉沙村改造拆遷工作,從2008年開始,龍華區政府多次向金龍路南側相關商家送達拆遷通告。
“玉沙村改造成功,我感覺金龍路臨時建筑這次肯定要拆。”自嘲為金龍路上“搬家大王”的山東包子酒樓總經理張松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08年酒店在金龍路南側的租賃合同到期后,他看到北側有空位,就立即搬了過去。“我們當然希望在永久性建筑里做生意,酒店的裝修也好一次性到位,永久性建筑使用的耐久性建材保溫隔熱效果好,利于酒店降低能耗。”
競爭激烈“霸主”不再
海口市龍華區區委副書記陳國強說,十多年來,金龍路對海口餐飲、旅游文化、勞動就業、稅收等方面都作出不可低估的貢獻。省酒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陳恒估算了一下,金龍路的餐飲企業,每年營業額約6億元,按8%征稅的話,每年上繳地方財政的稅收近5000萬元,帶動上萬人就業。
10年品牌一朝拆遷,固然讓人惋惜,但事實上,拆遷前的金龍路美食街,已不復四五年前的餐飲“霸主”地位。
在今天的海口餐飲版圖上,復興城向濱海大道延伸正逐漸形成高端餐飲地帶,海甸島休閑餐飲日趨成熟,金墾路、南海大道等瓊系園林式菜館生意紅火。隨著城市居民消費水平提高,金龍路上的餐飲店淪為中低檔消費,同時,交通擁堵、停車不便等老問題始終困擾著金龍路餐飲業的發展。
期待拆出新美食街
拆遷已不可避免,那些被拆遷的餐飲店何去何從?海口下一條地標式的美食街又會在哪里出現?
記者了解到,很多商家還是看好金龍路的餐飲發展前景。湖南人湘菜館經理劉曼說,該店搬離金龍路后,花開兩枝,除在世貿裝修一新店外,還在萬綠園后門新建一處包含正餐、酒吧、茶藝等多種消費的會所,“要是金龍路還建餐飲鋪面,我們肯定回來。”
陳恒認為,金龍路美食街有個先天優勢———300多米長的金龍路專為餐飲而建,餐飲店能連片經營,成行成市,鋪面均為兩到三層,前有門庭后有廚房,商家不用投入太多改造成本。而在南寶路、龍華路、海甸島等地段,餐飲企業需見縫插針地寄居在寫字樓或住宅樓里,油煙排放是個大問題。
陳國強說,金龍路南側將規劃建設成農貿市場、玉沙學校教職工宿舍樓等,還將打通玉沙路斷頭路連貫到海秀路。區政府已向海口市政府打報告,建議相關單位在美食街原址保留一至三層做為餐飲業經營,以期重現金龍路美食街。
(本報海口1月11日訊)
編者按:海口金龍路、望海樓,不僅僅是一條街道、一棟樓宇,它們見證了海口乃至海南商業的變遷,更承載了無數海口市民美好的記憶。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元年,這些街道、樓宇或拆遷或重建,改變的,不僅僅是城市建筑的外形,更是它們所蘊含的商業業態和城市軟文化。
站在新的時代節點,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本報將對海口2010年舊城改造中引發市民強烈關注的地標建筑進行回顧和展望,敬請關注。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