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新春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新春來臨之際,我們把目光投向鄉村基層,進鄉村,看變化,去感知一個個村莊的巨變。本報今起推出《走鄉村 看變化——記者新春走基層》欄目,我們觸摸鄉村脈搏,走進普通百姓家,用筆和鏡頭記錄下那些生動的影像,用一顆溫暖的心共同迎接新春的到來。
瓊海篇
福田村通過典型引路、能人當家等方式致富,95%村民蓋起新樓
辣椒種植戶兩年收入蓋棟樓
瓊海潭門鎮福田村位于瓊海市東部,全村365戶,總人口1500人。該村通過致富示范戶典型引路,能人當家,調整產業結構,倡導文明新風,由曾經的“貧困村”變成了現在人均收入超萬元的“小康村”。村民住洋房開小車,實現了家用電器化、民居樓房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成為瓊海知名的富裕村。
從嘉積鎮往東行駛15公里,一片郁郁蔥蔥的椰林,掩映著一棟棟小洋房,這里就是遠近聞名的福田村。村委會辦公樓就在村口,是一棟別致的樓房。福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田春和村委會副主任王平熱情地給記者做起了向導。
勤勞致富哥倆
蓋新樓買小車
在院門上鑲著“進士第”石匾的院子前,記者停下了腳步。院內有兩棟小樓,前院有衛生間、洗浴間,還有側廊和廚房,后院還有幾間平房。房子的男主人楊全瓊今年78歲。他告訴記者:他的高祖父名叫楊家冕,是清道光丙申科進士。母親懷他7個月時,當時28歲的父親楊慶云就參加了革命,1932年在河南被敵人殺害。他從沒有見過父親。楊全瓊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楊昌雄,56歲,新樓房蓋在他家對面。他現在跟50歲的小兒子楊昌銳住在一起。院子里的樓房他和老伴住一棟,小兒子住一棟。
走進楊昌雄住的新樓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楣上懸掛著的“光榮烈屬”牌匾。楊昌雄告訴記者,他在村里經營化肥等農資產品,弟弟楊昌銳也搞多種經營,收入不錯。兄弟兩都蓋了新樓,買了小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在村燈光球場旁邊的宣傳欄里,記者看到福田村一批受表彰的“先進典型戶” 。有“勤勞致富示范戶”、“婚育新風光榮戶”、“敬老愛親文明戶”、“知書重教典型戶”“遵紀守法模范戶”等39個獎項。楊昌銳在“勤勞致富示范戶”一欄榜上有名。
舍下深圳產業
回鄉當村支書
福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田春告訴記者:“村黨支部、村委會希望通過表彰村里的先進典型,讓致富示范戶引路,帶動其他村民學先進趕先進,全村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福田村東臨大海,以前全村70%以上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臨海灘涂。很長一段時間,村民生活并不富裕。黃田春早年到深圳創業致富后,毅然舍下深圳的可觀產業,回到村里當上了村官。他組織起致富黨員與貧困戶結成“致富共同體”,從思想上、技術上、資金上給予困難群眾幫助。
2010年,福田村年生產總值上億元,年人均純收入上萬元,有的村民年收入達10萬元、100萬元。黃田春欣慰地說:“眼下的福田村已經由原來的“貧困村”變成為瓊海知名的富裕村。村里蓋起“辣椒樓”、“西瓜樓”、“養魚樓”,全村95%的農戶建了新樓,有的在瓊海市區蓋起了賓館、酒店。村里有30多戶買了小汽車。”[page]
辣椒樓西瓜樓
村里遍地開花
走在福田村,看見的是通往每家每戶的水泥路。村頭巷尾每條路都有路燈。村子外建有垃圾池,村子里整齊干凈,“辣椒樓”“西瓜樓”遍地開花。家家用的是自來水,村里還有漂亮寬敞的校園。走進村東面一棟漂亮的小洋樓,村干部告訴記者,樓的主人名叫莊東梅,是個辣椒種植大戶,她種了十多畝辣椒,年收入10多萬元,兩年的收入就可以蓋一棟樓房。村干部介紹,今年辣椒賣得不錯,供不應求,每公斤14元到20元,村里的辣椒種植戶樂開了花。
福田村還是瓊海最大的西瓜種植基地,西瓜種植面積達6000畝,村民還到全省6個市縣種西瓜。除了反季節瓜菜外,村民還從事淡水養殖、檳榔種植、運銷加工和餐飲業。
村民富裕了,有條件建設美化自己的家園。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民風村貌煥然一新,呈現出一幅和諧景象。村黨支部用先進文化引領,倡導新風尚,用黨的先進文化理念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樹文明新風,開展創建“和諧福田,文明福田、快樂福田、奮進福田”文體活動。村里經常舉辦“健康歡樂之夜”,“福田農民杯男子籃球賽排球賽”、邀請藝術團瓊劇團來村里演出,連周邊的村民們都聞訊來福田村參加活動、觀看演出。
記者在福田村委會的榮譽墻上,看到各種各樣的獎狀和錦旗。村里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全鎮全市前列。黃田春說:“福田村現在已基本實現家用電器化、民居樓房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但是我們不能小富即安,應該在農業增值、農民增收問題上更加努力,在文明生態村建設和發展生態經濟上更加努力,把福田村建成經濟發展、文明和諧的新農村。日新月異的福田村會不斷創造驚喜。”
魚良村調整產業結構,村民走上致富路,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村婦生活悠閑
每晚跳健身舞
瓊海塔洋鎮魚良村,位于瓊海東部。該村673戶,2571人,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每畝單位產值,加大文明生態村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形成了和諧的新風新貌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被譽為城市郊區的“鄉村生態公園”。從嘉積鎮往東行駛4公里,來到一塊巨大的石頭邊,上面刻著“魚良村”3個大字。走進魚良村,別有洞天,感覺來到了旅游度假村。
洋樓風格各異如建筑博覽會
魚良村黨支部書記蔡興熾帶著記者走進了這個“生態公園”。剛進村口,就看見用倉庫改造成的魚良上村文化廣場,里面有乒乓球臺、圖書室。廣場外有籃球場,四周用石頭圍著,很有特色。石頭形狀各異,既可觀賞,又可當座位。
籃球場附近,有座新建的院落,里面有棟三層樓房,是傳統的瓊海民居建筑風格,門窗雕花精美,古色古香。走進院子,主人周煥陽正和朋友下棋。村支書蔡興熾告訴記者:老周是村里的能人,搞土方工程,有5部貨車,2部挖掘機。他現在蓋的樓花了上百萬元。老周致富后熱心村里公益,幫助村民致富。
剛贊嘆周煥陽的小樓別致氣派時,沒走多遠,一座豪華大氣的別墅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該別墅有兩棟樓,蔡興熾告訴記者,這是唐甸澤、唐甸策兄弟蓋的豪華別墅。
在曲徑通幽的村道上行走,村里到處是造型各異,風格不同的樓房,就像建筑博覽會。
婦女每天晚上集體跳健身舞
魚良村的村道呈現三橫一縱的格局,風格不同的新建筑就在村道的兩邊。路燈、球場、涼亭,休閑角,圖書角。這里的一切,讓人感覺不是在農村,是在度假村或是生態公園。
以前,魚良村很窮,人均只有1畝水田,年收入1000元左右。村支書蔡興熾提出1畝水田奔小康的思路。將水田改種瓜菜、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畝單位產值提高到5000元,并組織剩余勞力從事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目前,該村的年人均綜合收入近萬元。村子很快踏上了富裕之路。
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讀書,健身,娛樂設施不斷完善。讀書角,健身器材遍布村子的各個休閑角。
每天晚上8點左右,村里燈光球場音樂聲一響,各家各戶的婦女們紛紛趕到燈光球場,跳起健身舞,將一天的辛勞溶解在優美的音樂中,過起了城里女人悠閑的生活。
通過加大文明生態村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今天的魚良村形成了和諧的新風新貌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被譽為城市郊區的鄉村生態公園。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