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豐鎮上的客家騎樓
“百節年為首”,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客家人有著族親團結、尚禮好客的優良傳統,他們過年更有著濃郁的親情。
儋州是海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兔年新春來臨之際,商報記者走進儋州那大、南豐等客家人聚居地區,一覓客家人那古韻又充滿時代風情的年俗文化。
客家年味 人勤物豐迎新春
經歷漫長的歷史長河之后,儋州客家人過年習俗也潛移默化地出現了新氣象。
1月28日,記者趕往位于松濤水庫旁的儋州市南豐鎮,途中穿過成片“綠意”,不時可看到一個個文明生態村。鎮上的道路已鋪上水泥,而老舊騎樓已披上新裝。
路旁,兩間瓦屋之間一片翠枝綠葉紅花,競相搖曳。原來,這是一家農家樂——“南豐龍尾漁家樂”,農家樂的主人鄧冠欽說,他們是從福建遷徙的客家人。這里是他的家,花草盆景都是他種的。在春節之前,他開設了這個農家樂,是為了春節期間接待親戚朋友,同時也趁此機會發展“庭院經濟”。
“黨的富民政策就是好,漁民有補貼,老人老有所養,而現在的創業機會很多,只要肯干,動腦子,就會過上好日子。”鄧冠欽笑呵呵地說。
儋州正引導群眾發展“農家樂”式的生態旅游經濟產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南豐鎮正打造松濤(天湖)生態旅游休閑觀光度假區,構建文明生態旅游鎮。
勤勞的儋州客家人,他們在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同時,也給自己“過大年”披上了綠裝。
客家特色 無臘腸不像過年
春節將至,儋州那大鎮武后村的客家人葉建偉正忙著晾自腌的臘腸。這臘腸可是儋州客家人過年的必備美食,遠近聞名。對于這里的客家人而言,無臘腸不像過年。
腌制臘腸自有一番講究,須在臘月干燥的天氣腌制晾干。葉建偉說,10月份左右,就要從市場買回茴香、桂皮等幾種香料,泡在50多度的二鍋頭酒里(有人泡一年,越久越入味)。臘月初,開始腌制臘腸。把瘦的肥的豬肉混合剁碎,倒上已泡好的香料酒,再加些白糖和鹽巴,攪和后,將豬肉塞進已經清理干凈、刮薄的豬小腸里,再晾到外面曬干或風干。“最近天氣冷,我只能放在水缸里邊蒸”。
記者注意到,一水缸上面架著幾排臘腸,水缸底下生著火紅的木炭,被蒸滴下的臘腸油正往火炭里滴,冒出一股股煙氣。
香美的臘腸,臘月的年味。
客家古韻 紅紅火火過大年
“今年的收成好,因此買的年貨比往年多,估計不少于5000元。”南豐農場葉建年笑呵呵地說,目前的橡膠價格飆漲,是個好年頭啊。
儋州客家人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橡膠。橡膠,讓儋州的客家農民富裕,新農村的客家小洋樓、小汽車多了起來……
儋州客家人在建設美好家園征途中,迎來儋州新一輪大發展時期。據儋州市發改局的統計顯示,2010年21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率為歷年之最。儋州市要鞏固水稻、橡膠、甘蔗、花生“老四樣”,大力發展瓜果菜、畜牧養殖、花卉種植、養蝦養貝“新四樣”。花卉產業是儋州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年新機遇,儋州客家人也在奮發,也在尋找新的經濟支撐點。習俗在變遷,時代在奮進,過大年更紅火。
晾臘腸
[page]
買春聯
除夕 “上紅守歲”
客家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便是“過年”,一般從“入年界”(臘月二十四或臘月二十五)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才結束。除夕前,鄧冠欽一家就要“掃塵”、辦年貨。除了腌制臘腸外,年糕亦是客家人過年常備的“守年”物品,用米粉和紅糖蒸制的年糕為大圓餅狀,宛如小汽車輪胎般大小。蒸好后貼上一小方紅紙,擺在客廳直至過完元宵。
除夕這天上午,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貼春聯和小紅紙、門神,這叫“上紅”,一般都由男人們趕在中午前完成,主婦們則忙著準備年飯。中午過后,人們到祖公祠堂燒香拜謝祖先,再去拜土地廟(土地廟在村邊,旁邊有古樹)。年團圓飯從下午3時或4時許開始吃。
“吃飯前,長輩要給小孩子和未婚青年發放紅包。”葉建偉的父親葉火保已76歲,他告訴記者,客家人有守歲辭舊歲的習俗,除夕夜家家燈火明亮,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守歲”,一直到午夜零時燃放鞭炮煙花迎接新年的到來,有的則通宵達旦。客家人過年,家人即使在外,也要盡量趕回家團聚,一起飲酒吃年夜飯過大年。除夕之夜,還要在客廳里點上一盞油燈,直到天亮,這預示著來年吉祥平安,萬事亨通。
初一 吃齋菜不殺生
大年初一零時,客家人開大門放鞭炮,這叫“迎財神”,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新年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先人稱之為“三朝”。古時客家人初一早上,要按歷書中所說的吉利方向出行,以迎喜神。
“大年初一早上要去祖公祠堂燒香拜謝祖先,這一天吃齋,意為可化解一年之‘災’,不殺生,吃些粉絲、蘿卜之類的清淡之物,用植物油煮菜。”76歲的葉火保說,這一天可以出門,但不能到別家拜年,飯后家里人相互“恭喜”。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嬉戲。
“在我們這邊,春節前不久建新房的,大年初一早上,親戚朋友就要來賀喜,或送‘福’字或送賀禮,新房子的主人要辦幾桌酒接待,這叫‘鬧房’。”鄧冠欽說,此外,從除夕夜至正月十五,忌講不吉利的話,也不能說臟話。
初二 凌晨起床拜祖
“老傳統是年初四才‘開年’,出門拜年,但由于初五要工作,所以改在初二‘開年’,有少數客家人是在初一‘開年’。開年之日要拜土地公。”葉火保說,他村里大年初二是“開年日”,客家人各家各戶要凌晨起床,越早越好,一般是在凌晨4時或5時,帶鞭炮、香火、香燭、煮熟的全閹雞、豬肉、茶、水果、酒等到祖公祠堂敬奉祖公,再去拜土地公。
初三是“送窮鬼”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都清掃垃圾,意味著“窮去富來”,這天一般都少有人出門,也不過門作客。此俗今已漸淡出。
元宵 紀念冼太夫人
南豐農場50歲的葉建年說,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南豐鎮上客家人則是在正月十五敲鑼打鼓紀念冼太夫人。
客家人主要集聚地的儋州那大鎮石屋管區富豪村、南豐鎮鎮上和那大鎮洛基塘坡村,牛路窩村、江頭村、力乍村等村,每逢元宵節,都會有“神像”巡街活動(那大鎮武后村這幾年是在正月初十敲鑼打鼓“游神”),當地的村民把這當成一個特大節日來慶祝,在那天比誰家的客人多,誰家的鞭炮鳴放得久。
鏈接
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
過去,海南島上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
客家人渡瓊,始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至1619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目前,在海南有20多萬客家人。
客家話是海南島八大方言之一,且以儋州那大為著,比較集中的在那大方圓數十里。今日的那大不僅是海南西部重鎮,也是渡瓊客家人聚居的中心,所以,那大地區流行客家話。儋州市南豐鎮一直被譽為“客家鎮”、那大勝利路一度譽稱“客家梅縣街”。客家話分布在那大鎮及其管轄的石屋管區、僑南管區、白南管區、紅南管區、新屋村、菜園下村 、合羅管區、前進農場、雅拉農場包括現在歸屬那大的原洛基鎮的洛南、炮龍、茅園等村,還有蘭洋鎮、南豐鎮、和慶鎮。
被客家文化同化的儋州地區有:西聯農場、僑植農場、兩院部仔、軍屯管區等,現在大都講客家話。
客家話是從明代梅州流傳到儋州,按照梅州客家山歌傳統唱法,用客家方言演唱。流行在儋州那大的梅縣街和南豐鎮、蘭洋鎮、洛基鎮等鄉鎮。
儋州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村子生長一棵古樹,并且村子周圍一定有座“安龍山”(這山是不能開墾的,村民已經在這山上安了一條龍,一直保留山上的植被原狀,按照現在的科學原理,應該是村子蓄水源的地方,這也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從中體現了古老的客家人早就意識到了環保觀念和地理觀念協調)。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