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中午,市民在省博物館參觀海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成就展。 據了解,成就展開展以來,參觀人數不斷增加,截至22日下午5時,日均參觀者超過5000人次。 本報記者 古月 攝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影像留住記憶。
這些天,“黃金5年———海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成就展”帶給人們的,除了數字上揚的震撼、空間藝術的震撼,還有強大的視覺震撼———一幅幅巨大、珍貴的圖片,記錄著海南發展的點點滴滴,也激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圖片全部來自海南日報報業集團!
960張圖片,成為海南歷史記憶的一次最佳展示,成為海南日報記者用相機記錄海南發展的一次檢驗。
保存珍貴的歷史記憶
從1950年5月7日創刊起,海南日報攝影記者就用鏡頭和影像記錄著海南發展。在2008年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活動的各種展覽中,人們驚嘆:幾乎90%的圖片都來自于海南日報報業集團。
如何發揮稀缺圖片資源的最大優勢?從那時起,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就在謀劃成立海南省圖片社,對海南圖片資源進行整理。2010博鰲國際旅游論壇《最美海南》珍藏版畫冊、“紀念解放海南60周年大型圖片展”等,成為海南日報發揮圖片資源優勢的一次次“練兵”。去年10月,海南省圖片社成立運作,成為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六報一網一社”的重要力量。
省圖片社成立后,立即著手對報業集團所有的圖片資源進行搜集、整理。省圖片社負責人、策展人王軍說,“我們發現,全集團圖片規模大得驚人,如果算上過去的膠片底片已經達到上百萬張,內容涵蓋了方方面面。我們先從1999年以后數碼時代的圖片開始整理,發現總量大約為四五十萬張。”
按照政府職能部門的劃分,省圖片社對圖片進行分類整理。當時,省圖片社應用一種叫“機器手”的軟件,實行24小時不間斷自動搜集。僅搜集圖片,就花了近3個月時間。
捕捉難忘的歷史瞬間
當一個圖片數據庫漸漸成形之時,誰也沒想到,它正好為海南“十一五”成就展打好了“預備役”。
接到籌備海南“十一五”成就展任務時,省圖片社剛剛成立一個多月。王軍回憶,“我們根據成就展的宣傳大綱開始搜集圖片,發現僅‘十一五’時期的圖片就多達37萬多張,當時我們將各類圖片制作成一個大文件包,每一個文件包至少有四五百張圖片,最后還要在每個文件包中選出四五張來灌版看效果。”
圖片初步選定后,又要一張一張地找原片。“我們不知道開了多少次會,給攝影記者打了多少個電話,記者們紛紛把硬盤帶到報社進行拷貝,有的干脆把電腦主機都抱來了。”王軍說。
為了拍攝一張東環高鐵的大場景,攝影記者張杰幾乎爬遍了東環鐵路沿線的房頂,只為了選取一個最佳的拍攝角度;為了拍攝一張昌江百歲老人的笑臉,他們建立了一個流動的攝影棚,只為等待老人舒心一笑的瞬間……
海南省攝影家協會原主席溫泉贊嘆,“這次成就展圖片量之大、分類之系統、內容之豐富、拍攝水準之高,在海南只有海南日報能做到!”
展示發展的輝煌成就
與報紙使用圖片不同,圖片是此次成就展上的主角,對圖片的要求也異常嚴格:內容要扎實、色彩要好、視角要獨特、質量要高。
當時,省圖片社辦公室就像一個小型“放映廳”:10個數碼播放器、1個大投影,每天都在不停地播放圖片。王軍回憶,當初他們尋找一張體現海南人民幸福指數的照片,輸入“民生”沒搜到滿意的,后來又轉換搜查方式,在區名、年齡方面尋找,最后鎖定一張百歲老人兩眼含淚的笑臉。
“這些圖片是真正的百里挑一。”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萍說,“為了保證圖片的質量和感染力,我們不停地篩選圖片,即使到了布展前一天,我們還撤換了一批圖片。”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是海南日報報業集團30多位攝影記者對海南‘十一五’發展的全記錄,是他們用鏡頭記錄海南歷史的一次能量釋放。”王軍說。
(本報海口2月22日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