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行村明清建筑群亟待保護
該村位于文昌會文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該村古建筑群保護刻不容緩
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是我省現存明清建筑規模最大的古村。村莊呈扇形分布著十八行前后對齊、高低有序、房屋相連的多進院落,保持著海南民間濃郁的傳統民居特色。十八行村,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蘊,成就了別具一格的古民居。這里,有屹立400多年的古宅“九牧堂”,有明清時期的石制上馬臺、石制金魚花池、石制馬槽等,有雕工精美的梁柱。這些明清古建筑,歷經風雨,目前已顯殘破,現狀堪憂,亟待保護。
去年十八行村入選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我省首次正式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村莊之一。4月12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來到十八行村,實地考察了這里的明清歷史建筑群后指出:對十八行村明清歷史建筑群的保護刻不容緩。
十八行古村
現存明清建筑
令人嘆為觀止
4月14日中午,記者前往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采訪。從會文墟西行約5公里,沿途綠樹婆娑,椰林搖曳,一步一景,步移景換,恬淡古樸的田園風光撲面而來。到達村口,路旁有一面十八行村的簡介宣傳墻,上面記錄著 十八行村的歷史。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村口處有一座土地廟,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在村子的中間,最古老的一行老屋已經坍塌了,只留下一些殘存遺跡。這里至今還保存著清初時期曾在江西高安縣任知縣的林運鑫在世時所用的石制上馬臺、石制金魚花池、石制馬槽、石制門牌等雕工精美的文物。
村里有一對古樸的上馬石,幾尊石制大水缸和一對抱鼓石,古樸厚重,卻又相映成趣。一對抱鼓石,鼓面直徑約1米,上呈鼓形,下為蓮花座。在另一邊有幾尊1米多高的石制大水缸,水缸上有些斑駁不清的蓮花紋。
村里十八行院落高低有序、呈扇形分布,令人嘆為觀止。十八行小巷曲徑通幽,使宅子相互分開保持獨立,卻又阡陌相連,而來到院子里,才發現別有洞天:屹立400多年風采依舊的古宅“九牧堂”、“嗣濟堂”,房梁屋脊雕龍畫鳳,小院花木叢生,別有一番滋味。
十八行老宅 寓意“兄弟同心,鄰里不欺”
文昌素來有“僑鄉”之稱,文昌十八行村,便是一個僑味濃郁的古樸村落。這里所有房子都是多進式的老宅,總共有十八行,村子因此而得名。十八行村是文昌會文鎮湖峰村委會最為古老的自然村。它的整體格局特點是:坐南朝北呈輻射狀扇形排列,每行多則七八戶,少則二三戶,為多進封閉式院落,每行縱向中軸對齊。
村里的房子按十八行建造,寓意“兄弟同心,鄰里不欺”。所謂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內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輩直系親屬,在“行”的中軸線上,每進房屋的正廳前后大門都要上下對齊,以示“同心”;而“行”與“行”的住宅間,同輩的房屋必須高度相等,以示鄰里相互平等。村里人介紹說,祖先從福建遷來此地,在清代出了不少官員。
走進村里,只見長長的院落分布在長長的巷子兩旁,一色的青磚瓦房,筆直而齊整。排水的溝渠,扇形的古宅,安靜的巷子,一行一行地平行分布,整整十八行。
村里的老人說到村里的古宅,都顯得特別自豪。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十八行村的始祖明代從福建遷來,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當初從福建遷移到這里的林姓先祖只建了一行老宅,后來子孫漸漸多起來。從明朝到清末,林家繁衍生息,不斷建房,逐漸形成了十八行的格局。有些老宅后來也翻修過,但是都遵從先輩的遺愿,只是在原基礎上小修小補。
林方匯家的“九牧堂”據說是十八行村最古老的房子之一,目前保存依然完好。這是一座四進三院的“豪宅”,房子建在一個緩緩而上的小坡上,每個院子都有花廳、廂房,設計十分合理。
林方匯老人曾在十八行村擔任了多年的村長。聽說記者來十八行村采訪,林方匯老人顯得十分激動,他興致勃勃地給記者當起了“導游”。林方匯家的四進老宅前后共有三個院子,他告訴記者,最前面的那個院子以前是給家里的孩子讀書用的,當時的私塾先生就在那里給村里的孩子教書,這里曾經出過不少人才。
林方匯老人介紹,最里面的一個院子的堂屋,里面有神臺,是祭祖的地方。林方匯說,村里的房子大都是按照這個布局來修建的,只是規模的大小不一樣而已。
林方匯老人告訴記者,他家這間古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記者看到,“九牧堂”的房梁、主體結構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房梁、門窗上的精美雕刻透露出一種古樸的風格。十八行村的村民都姓林。據祖輩們講,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有9個兒子,均官居州牧,門庭顯赫,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于是,十八行村的許多林姓后人在建好房屋后,都會掛上“九牧堂”的牌匾。
老村長擔憂 古建筑若不加以保護將消失
據介紹,明清時期,十八行村幾乎每家都有人下南洋。目前仍有很多人僑居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每逢春節,十八行村的年味濃郁。在大年初十前,部分華僑會不遠萬里趕回來,參加祭祖大典。祭祖典禮十分隆重,所有禮節都必須遵從舊制,參加典禮的人都要穿戴古人衣飾。盡管他們漂洋過海在外國打拼多年,但是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這里的老家。
老村長林方匯自豪地告訴記者,十八行村在去年被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海南省共有三個村莊入選。他去年7月12日曾作為村民代表去北京參加授牌儀式。老人將珍藏的由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牌匾拿給記者看。
林方匯表示,他對村子的保護問題深感擔憂,由于歷經風吹雨打,村里部分老宅年久失修損壞嚴重。一棟老房子十多年前被臺風刮壞,因屋主沒錢維修,后來老房子倒塌了。
記者看到,村里很多古宅的木質門窗、柱子、墻及一些不常用的家具,因天氣潮濕而長滿了灰白的霉斑,有些甚至已經腐朽了。林方匯擔憂地說,如果不采取措施進行保護,村里的古建筑會逐漸損壞、倒塌掉,最終將全部消失。
近日,國家文物局和文昌市有關領導來到十八行村考察。聽說政府部門要采取措施對村里的古宅進行保護,林方匯老人感到十分高興。
國家文物局 該村古建筑群保護刻不容緩
4月12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文昌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陪同下,來到文昌會文鎮十八行村,實地考察這里的明清歷史建筑群。單霽翔表示,對村里古建筑群的保護必須取得村民的支持,讓村民們自愿加入到古建筑群的保護行列中來。在村民們認可的村規民約的基礎上,制訂具體的規定,讓大家共同遵守。
單霽翔在實地考察了十八行村后說,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規模的城鄉建設全面展開,很多歷史建筑被拆掉建新房。十八行村的明清歷史建筑群至今仍保存這么好,實屬難能可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十八行村明清歷史建筑群的保護刻不容緩。(記者 廖自如 見習記者 羅清銳/文記者 李志良/圖)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